张治中想发表一本册子,毛主席拿到手后,第一句话就说:尽在吹我

冬雪寒冷月 2023-07-12 09:13:36

毛主席评价张治中:“他是我们的朋友,是民主党派负责人,大家要清楚,在共产党以前就有了孙中山领导的革命。”

毛主席和张治中

在毛主席眼中,张治中一直都是“朋友”。也只有张治中,敢在毛主席面前直言不讳,甚至和他争辩。

毛主席感谢张治中

1927年,蒋介石发动“清党运动”,针对共产党的逮捕和迫害事件接连发生,两党关系降至冰点。虽然张治中是国民党的高级将领,但国共和平共处一直是他多年的愿望。

国民党残害共产党,这个局面是他最不想看到的,也知道无论做什么都无力回天,只好请命调往国民党军校从事军事教育工作,日后避免和共产党正面冲突。

所以,张治中是蒋介石阵营中唯一一位没有和共产党打过仗的将领,被称为“和平将军”。

张治中

自始至终,张治中都不掩饰自己的和平主张,他的特立独行人尽皆知,还有国民党人痛斥他的行为,称他为“叛徒”。也正是因为如此,张治中的名号越来越响亮,毛主席对他也早有耳闻,只是没有机会见面,两个人的交往是从国共谈判开始的。

1945年,蒋介石产生了发动内战的想法,为拖延时间、做好战前准备,他邀请毛主席来重庆商讨国共合作事宜,发送的电报中诚恳地写道:

“大战方告终结,内战不容再有,深望足下体念国家之艰危,悯怀人民之疾苦,共同勠力,从事建设……先生能与恩来先生惠然偕临,则重要问题,方得迅速解决,国家前途实利赖之。”

毛主席早就识破了蒋介石的计划和阴谋,但为了不错过任何一个可以争取和平的机会,他同意开启国共谈判。而这次,国民党派出的谈判代表正是张治中。张治中专门飞往延安护送毛主席到重庆,这是他和毛主席的第一次见面。

左一为张治中

对毛主席,张治中一直充满敬佩之情,但碍于双方分属于不同的阵营,一直都没有机会认识。这一次,毛主席等人抵达重庆后,张治中对他们照顾有加、无微不至,完全超过一个谈判代表应尽的职责和义务。

原先,毛主席一行人被安排住在八路军红岩办事处,那里地处重庆郊外,来往市内路途远。而毛主席此行势必要接见重庆各界人士,交际频繁是避免不了的。考虑到这一点,张治中把自己的住宿“桂园”收拾妥当,作为毛主席的办公地点。

在重庆期间,桂园便是毛主席处理各项事务和接见人员的地方,每天上午他乘车到达桂园,下午再从桂园回到郊外,大大方便了他的出行和社交活动,张治中还派亲信一路保护他的安全。

当时的重庆,各方势力混杂,各界人士蠢蠢欲动,而毛主席只带了一个警卫员,没有任何防范措施。张治中了解这一情况后,调来宪兵保护毛主席的安全,还多次吩咐手下:“保卫毛泽东主席,要胜过我十倍。”

右二为张治中

他还提醒家里人,没有特殊事情不要去桂园,以免打扰毛主席的私人时间。除此之外,他还派可靠的手下照顾毛主席的饮食起居,杜绝了闲杂人等接触毛主席的机会。

在重庆谈判期间,张治中提供给毛主席舒适的生活环境,也最大限度地保障了他的人身安全。

但是国共谈判过程并不顺利,双方意见不一、争端不断,而夹在中间最为难的,莫过于张治中。

每当谈判僵持不下,张治中就吃不下饭,还经常叹气,这都被毛主席看在眼里。看到这位“和平将军”为了国共的和平局面担忧,始终保持着顾全大局的精神,毛主席深受感动。

幸运的是,谈判慢慢变得顺利。在谈判取得重大成果的时候,外面的谣言满天飞。有人说国民党特务要对毛主席不利,这话传到张治中的耳朵里,他立刻保证:“我既然接毛先生来,当然要负责送回去。” 这是他的职责所在。

桂园

为了感谢毛主席的重庆之行,张治中还举行了热闹非凡的欢迎会。欢迎会一开始,他就首先欢迎毛主席:“今晚之会,主要是为了欢迎和欢送毛泽东先生。”

对于这次重庆谈判的成果,张治中满意地说:

“毛先生到重庆已经有四十天了,延安方面有很多事情亟待料理,他准备日内回延安去……我今天请大家到这里来,一方面是为了对毛先生这次惠然莅临重庆表示最崇高的敬意,同时也为了对毛先生这四十天的辛苦现在回去了表示欢送之意。”

毛主席也对这次重庆之行做了掷地有声的总结:“中国只有一条路,就是和,和为贵,除了和平的方法以外,其他一切打算都是错的。”两个人的政治立场是不谋而合的。

谈判结束后,张治中再次护送毛主席回到延安,这是他第二次去往延安。这次的延安之行带给他相当大的震撼,他对毛主席的钦佩之情也越来越深。

在在延安,他目睹了人民群众秩序井然的生活,以及他们对共产党的信任和无条件的拥护,这在国民党内部是不存在的。那一刻,他感到了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以及毛主席的领袖实力。

张治中后来回忆:“干部、群众、学生,男的、女的,老的、少的,在他们的表情里,充分流露出对党的领袖最大的欢悦和关切。那种情形,真叫人看了感动。”

第二天,张治中结束延安之行返回重庆,毛主席亲自把他送到机场,对他说:“你是真正希望和平的人。”

张治中反问:“何以见得?”毛主席回答:“第一,你把《扫荡报》改为《和平日报》,《扫荡报》是在江西围攻我们时办的,你要改名字,一定有很多人很不赞成的。第二,你把康泽办的一个集中营撤销了,是做了一件好事。”

毛主席这些话让张治中很感动,他后来回忆说:“这些地方,都充分说明了他的细心和恳挚,给我以不可磨灭的印象”。

1946年,张治中在各地视察途经延安,做了短暂的停留,毛主席一定要亲自迎接,开心地说:“你的三次延安之行,可以在历史上记一笔了。”

自那以后,两个人便是惺惺相惜的同道中人。直到1949年,张治中彻底站到共产党这一边。

张治中投奔共产党

1949年4月,张治中带领国民党代表团二十余人到达北平,与共产党谈判。毛主席依然给予了最高礼遇——亲自迎接,一见到张治中就握着他的手笑着说:“重庆谈判期间,承你热情接待,感激不尽。在你们重庆,你用上好的酒席招待我。可是你到延安来,我却只能以小米招待你,实在抱歉得很呀!”

左一为张治中

毛主席一番问候让张治中很窝心,随后,两个人兴致高昂地就“国内和平协定”讨论了4个小时。但是,蒋介石对“国内和平协定”的条款不满意,最终的谈判以失败告终。

为了保障代表团的安全,周恩来建议他们全都留在北平,以免回去遭受国民党特务的威胁。

张治中内心十分挣扎,一时之间不知该何去何从,他说:

“我是一个国民党党员,但现在站到共产党这边来了,人家会不会说我是‘投机’呢?这一问题在我脑海里盘旋了很久,没有想出一个答案。我是为和谈来的,而且是代表团的首席代表,和谈既然破裂,为什么不回去?留在北平干什么?算怎么一回事?”

经过一段时间的思想斗争,张治中心中有了答案,他清楚地知道国民党失败是早晚的事情,而在毛主席的领导下,共产党会为中国人民带来黎明的曙光,和平的局面就此打开,自己还分不清大是大非那就是愚忠的表现,他决定投奔共产党,向正确的方向走去。

最后,张治中选择留在北平,并告诉毛主席这个决定。毛主席知道后立马通知相关人员给他安排住处,一切都听他的安排。从那以后,张治中就成为少有的敢向毛主席谏言的人。

建国前期的筹备工作中,毛主席邀请各界人士参加座谈会商讨国家名号问题,张治中也在邀请的行列中。会议期间,毛主席提出“中华人民民主共和国”是名号的热门备选。

张治中认为不合理,并说明反对的理由:“‘共和’这个词的本身就包含了‘民主’的意思,何必重复?不如就干脆叫‘中华人民共和国’。”

张治中夫妇

毛主席听后表示赞同他的意见,在和中央商讨之后,决定采用这个名号。

后来,毛主席邀请张治中参与政协工作。当时,中国人民新政治协商会议正在孕育中,毛主席在会议中高度评价张治中,并和在会的人说道:“他是三到延安的好朋友,我想提请他在人民政府中担任职务,你们看怎么样?”

张治中连忙摆摆手,急于推辞:“过去这一阶段的政权是我们负责的,今已失败,成为过去了,我这个人也应该成为过去了。”但毛主席一再坚持,他说:“过去的阶段从你发表声明之日等于过了‘年三十’,今后还应从‘年初一’做起。”

原来,毛主席知道张治中虽然投奔了共产党,但依然受着内心的煎熬,觉得自己是国民党内的叛徒,不该过多插手共产党的事。毛主席想要告诉他,只要是为人民办事,到哪里都一样,张治中了解毛主席的良苦用心。

经过一番苦思冥想,张治中决定彻底打消顾虑,不再被虚名左右,而是真正为新中国贡献自己的力量。决定后他转告毛主席说:“听从您的吩咐,好好为新中国服务。”毛主席听后十分欣慰。

右一为张治中

张治中开始积极参加政协会议,和各界人士共同商讨国家大事,每次开会时,他都会畅所欲言,出谋划策,真正做到了倾盘托出。

他也为新中国的解放事业作出了贡献。1949年8月,毛主席和张治中会面,安排给他一项任务,要求他通知新疆军政负责人,让他们起义。张治中在新疆工作很多年,对那里可谓是了如指掌,也深受官兵们的信任和拥戴。

而这一要求,和张治中的想法不谋而合,他说:“我早有此意,不过新疆和我通讯早已中断,不知怎样才能和他联系上?”

毛主席满意地说道:“我们已在伊宁建立电台,你的电报可由伊宁邓力群转到迪化。”

张治中立刻给新疆军政负责人打招呼,要求他们归顺人民政府,这件事情轻而易举得到解决。

关心国家大事,但张治中没有考虑过身外之物。投奔共产党后,张治中没有了收入来源,也不愿意给别人添麻烦,不接受救济,只好硬着头皮向傅作义借钱。

张治中

这件事也传到了毛主席的耳朵里。毛主席不好主动向他伸出援手,只好帮他催债了。

毛主席去南京视察,一到南京就开口问江苏省第一书记江渭清:“你借文白先生的3000元到底还了没有?”

江渭清不好意思地说:“还没有。”毛主席也笑了,不忘叮嘱他:“你们可别忘了还啊!”

原来,江渭清曾在早年间向张治中借钱,一直都没有归还。这次,毛主席帮他催债成功。

张治中陪毛主席视察大江南北

张治中为人耿直,对毛主席一直开门见山、畅所欲言,对其他中央领导人也是如此。他曾建议中央常委们多去全国各地考察,才能够了解民情,毛主席对他的建议一直都很看重。

1958年,毛泽东决定到全国各地视察,并邀请张治中陪同。这一次出行,张治中对毛主席的了解更深了。

9月10日,毛主席和张治中乘坐飞机前往武汉。在途中,张治中十分关心毛主席的身体。一到武汉,他就亲切地询问毛主席休息的好不好。毛主席疲惫地说道:“昨晚开了五个会,今早又接见新疆参观团,没有睡。”张治中担心他的身体吃不消,建议他多睡一觉。

哪怕行程匆忙,毛主席的幽默风趣不减,让张治中印象深刻。在马鞍山开往南京的列车上,毛主席指着张治中问同行的人:“你们可知道他为什么字文白?”大家都一脸疑惑,毛主席解释道:“他青年时当过警察,取字警魄。后来不当警察了,遂从‘警魄’中各取‘文’、‘白’二字,故字‘文白’。毛泽东说,看来他还是简化汉字的“创始人”。听到这些话,大家都笑开了。

毛主席一行人到达合肥时,受到30万群众的热烈欢迎。张治中看到人们欢欣鼓舞的情景,不免感慨:“今天群众对领袖拥戴热爱的情景,实在使人感动。”

毛主席也备受感染地说:“这是他们感到自己已经当家做主了,是国家的主人了。”

张治中若有所思地:“如果没有共产党和您的英明领导,国家就不能这么快强大,人民生活就不能这么快改善。新中国成立前人们大都愁眉苦脸,而今天人人都笑逐颜开,这就是最大的转变。”

毛主席说:“是的,他们都已经看到社会主义的光明前途,看到自己美好的前景了。”

在这一次出行中,张治中看到了毛主席的谦虚谨慎,和蔼可亲,并且时刻把人民放在心里,这对一个领导人来说是难能可贵的。

这一路带给张治中很多感慨,他对毛主席的敬仰之情逐渐加深,还写下了一路的见闻,文中不乏对毛主席的溢美之词。

在杭州西湖时,张治中把写好的路途见闻拿给毛主席阅览,这篇册子大概4万字,标题是《真挚、亲切、爽快、率直、英明、伟大的人民领袖》,毛主席拿到手后第一句话就说:“你的日记我是不看的,尽在吹我。”

张治中恳求道:“我的日记还是想请您看看,我想发表。”毛主席反驳:“我不看你就不能发表。”张治中解释道:“我有言论自由权。”

毛主席沉默一会说:“你写的是我的事情,我不答应,当然不能发表。萧三也写过一篇东西,我也曾不让他发表。”

张治中争辩道:“我写的都是亲身的见闻,是实事求是的,有一句说一句,没有一点夸大。您看了之后能不能发表再说,如果既不看又不让发表,那我不服。”

毛泽东最后说:“好,我再考虑考虑,但是你只能说服,不能压服!”

张治中在这次“辩论”中失败,回到北京,别人问起他视察的感受,他开心地说:“一句话,随主席考察20日,天天如在春风化雨之中。”

张治中在北京生活了19年,见证了建国后翻天覆地的变化。1969年,他离开了人世。在他身患重病期间,也得到了毛主席的关照。

1968年10月,张治中被邀请到天安门城楼庆祝国庆节。当时,他的身体已经不能行走,上下楼都要靠轮椅。见到毛主席时,毛主席还不忘牵挂他的身体:“你好好养病吧,保重身体。”

在口述遗嘱时,张治中说:“我的病体已不行了,人生七十古来稀,我已近八十,自无遗憾。理明牵挂少,心闲岁月宽。我请求在我死后能追认我为共产党员。遗憾的是我不能再为祖国和平统一尽力了…… ”

周恩来曾经评价说:“毛主席去重庆谈判,是张治中接去的,毛主席回延安也是张治中去送的,他是我们的真朋友。”

5 阅读:10

冬雪寒冷月

简介: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