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来了,不妨点个关注再走!
文章观点立足于《雍正王朝》,有什么不对的地方,欢迎指正。
在《雍正王朝》中有这样一幕:
西北大战进入中后期,年羹尧一直掌握着主动权,20万兵马将罗布藏丹增的叛军包围。
然而战事却一拖再拖,大清国库都被吃干抹净,却始终未解决根本问题。
这是为何?

因为年羹尧始终找不到叛军藏身之地,空有一身力气,却打在棉花上。
关键时刻,邬思道只身来到西北大营,稍微一说就找到叛军所在。
不久,西北大捷传到紫禁城,雍正内心的大石头终于落了地。
此前,邬思道一直在河南协助田文静,为何一到西北就能找到叛军。
难道他真是“编剧附体”,亦或者有“上帝视角”。
其实,这不过是邬思道与年羹尧演得一场戏罢了。
为何会这样说?今天咱们就来聊一聊这段。
01
话说,自从害死富宁安后,年羹尧在西北再无掣肘,隐约一副西北王的架势。
20万清军早已对罗卜藏丹津形成关门打狗之势,可该决战了,却迟迟找不到叛军的下落。
雍正可谓是压力山大,每天几十万两银子消耗,即便举全国之力也吃不住。
顶级智囊邬思道化身为“救世主”,借着押运粮草一事来到西北,并且见到老友年羹尧。

邬老头也不藏着掖着,直接进入主题,要是这一仗打不好,四爷就完了。
“亮工啊,你应该知道,如果这一仗你打不好,或者劳师糜众,找不到叛军决战,会有什么样的后果吗?”
年大将军哪能不知道这一点,全国都在看着他这一场仗,尤其是八爷党。
如果这一战打不赢,四爷的皇位就坐不稳。

但,找不到叛军主力,他也没办法呀。
邬思道也不再扯皮。
你不是不知道叛军主力在哪吗?我来告诉你。
你这是“灯下黑”,罗卜藏丹津就藏身在法轮寺,赶紧去打吧。

听了邬思道的话,年羹尧好似恍然大悟一般:
好,马上合围法轮寺。
仅此一战,叛军主力被全歼,西北问题基本得到解决。
胜利的消息传到背景,雍正高兴的像个孩子,跪在祖宗牌位面前哭得稀里哗啦。
为了表达对年羹尧的感谢,带领百官在宫门口热烈欢迎,当然这是后话。
为何远在河南的邬思道知道叛军下落,而身在前线的年羹尧却不知?
其实,这里面都是门门道道,前者不懂装懂,后者懂却装作不懂。
02
还记得那个镜头吗?
年羹尧给四爷端洗脚水,洗完脚后,年羹尧想要把洗脚水倒掉,最后想想又放弃了。
可见他是一个有野心,不甘心一辈子当奴才的人,想要翻身当主子。
人都是无利不起早,年羹尧为何迟迟不愿决战,说白了就是养寇自重。
只要西北战事一天不解决,他就一直是西北的大将军王,节制陕甘,妥妥的封疆大吏。
从两件事情就可以看出来,年羹尧在戏本军事问题上,一直在放水:
第一个疑点:
三军未动,粮草先行!清军在西北打仗打得是粮草、后援,叛军又何尝不是。
作为三军统帅,年羹尧不可能不知道这点,但他却没有切断叛军粮草。

邬思道指出这一点错误时,他好似被踩到了尾巴,急的胡言乱语。
你误就误在当初,没有切断叛军的粮源,因此才形成了今天的对耗之势!
没错!我要立刻截断内地运往青海的粮道,就是饿死青海的全省人,也在所不惜。
看看,这能是一个大将军王该说的话。
第二个疑点:
找到叛军主力,20万清军立刻出击法轮寺,最后取得全胜。
但,在这里需要注意一个小细节,罗卜藏丹津跑了。
说他是落水狗也不为过,心狠手辣的年大将军,居然会让这样一个重要的人物跑掉。

只有一个解释,此人是年羹尧故意放跑的,为得就是让对方卷土重来。
只要罗卜藏丹津活着,雍正就不敢卸磨杀驴,他西北大将军王的位置便稳如泰山。
03
说完了年羹尧的想法,咱们再来看看“灯下黑”理论。
年羹尧和他的手下是吃白饭的吗?
每天几十万两花着,成百上千的探子出去寻找,连一点踪迹都找不到。
不可能。
年大将军是一个掌控欲很强的,必然早就知道叛军的主力位置,只是不想决战。

他要保持一种“稳赢,却又不能赢”的局面,这样才能利益最大化。
邬思道不懂军事,却是一个玩心理的高手,一番交谈就了解了一切。
他问年羹尧,你派人找过叛军吗?
年羹尧指着“三个方向”说,都找过了,就是没找到。

邬思道小眼一眯,便猜到,叛军就在“那个没找的方向上”。
不过,真相不能直接说出来,这样打脸太直接,影响不好。
于是拿着一盏灯,影子刚好覆盖法轮寺,告诉年羹尧“叛军就在这,你不过是灯下黑......”。

年羹尧也很配合,先生你太厉害了,我这就派人包围法轮寺。
“这周围的地方都打探过了吗?”
“都打探过了,没有一点踪影。”
“这就很清楚了,叛军的主力就在这儿(法轮寺)!”
什么“灯下黑理论”,只不过是逢场作戏而已,难到年大将军还不如一个瘸了退的老头子吗?
兵者,诡道也!
即便年羹尧再信任邬思道,也不可能对方说啥就是啥,连调查都不调查,就直接出兵。
唯一的解释就是,他早就知道叛军就在法轮寺,所以才会那么有底气倾巢而出。
邬思道过去的主要目的,是提醒年羹尧该收收手了,老四真的扛不住了。
若老四皇位坐不稳,你的地位也就不稳。
年羹尧一听有了危机感,再加上邬思道也给了台阶,借坡下驴直接就找叛军决战,并取得胜利。
这一结果,年羹尧、邬思道和雍正“三赢”。

总的来说,邬思道不是神,并不知道叛军在哪里,但却是玩阴谋、玩心理战的高手。
他不知道叛军在哪里,年羹尧知道啊!
只要弄清楚年羹尧所想,便可猜出叛军所在的地方,所谓的灯下黑就是一个幌子而已。
对于此事,你有什么不同的看法呢?欢迎在文章的下方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