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风]2019年杨振宁曾顶着骂名,极力反对花2000亿建大型粒子对撞机,中科院

千浅挽星星 2025-11-06 18:54:17

[微风]2019年杨振宁曾顶着骂名,极力反对花2000亿建大型粒子对撞机,中科院院士王贻芳说:“一定要建,不建中国将落后30年。”杨振宁却指出:“就算建成,也是给外国人做“嫁衣”,不如把这2000亿元用在基础教育上,才是真正的‘钱花在刀刃上’!”   2019年,中国科学界出现了一场关于2000亿元投资的重大争论:要不要建造一台世界最大的大型粒子对撞机。   这场争论的双方分别是诺贝尔奖得主杨振宁和中科院院士王贻芳,两人观点针锋相对,引发了广泛关注。   当时97岁的杨振宁明确反对这个项目,为此承受了不少批评,而时任中科院高能物理所所长的王贻芳则坚决支持,他表示:“一定要建,不建中国将落后30年。”   面对王贻芳的观点,杨振宁反驳说:“就算建成,也是给外国人做‘嫁衣’,不如把这2000亿元用在基础教育上,才是真正的‘钱花在刀刃上’。”   两人的争论核心已经超出了单纯的物理学范畴,本质是在探讨:国家科技崛起到底该优先砸钱建顶尖“硬件”设施,还是先扎实做好人才培养、教育等“软件”基础。   王贻芳支持建对撞机有他的具体理由,他认为,这台对撞机是中国高能物理追赶欧美30年差距的唯一捷径。   在他看来,只要这台世界最先进的对撞机建成,就会像磁铁一样,吸引全球最优秀的物理学家来中国研究,让中国成为新的世界物理中心。   这种思路很直接:用最顶尖的平台,聚集最顶尖的人才,做出最顶尖的成果。   2019年11月,中科院高能所还举办了环形正负电子对撞机国际研讨会,360名参会者中不乏欧美研究机构人员,国内企业也有64人参与,可见该项目在国际和国内产业界已引发关注。   但杨振宁提出了更现实的顾虑,他指出一个关键问题:当时中国在高能物理领域的高级研究员,占全球的比例还不到1%。   而且国内顶尖的物理专业学生很多都出国深造了,毕业后回国的很少,他担心中国花2000亿巨资建好对撞机后,实际主导项目设计、运行和研究分析的,90%都会是外国科学家,中国相当于花钱给别人搭了台子,最终成果也很难落到中国科学家手里。   基于这个担忧,杨振宁提出了替代方案:把这2000亿元投入基础教育,他认为,应该从小培养孩子的科学精神和动手能力,同时加强对基础教育老师的科学方法培训。   只有打好人才基础,国家科技才能真正强大,这才是更划算的投入。   双方都用国际案例来支撑自己的观点,但解读完全不同,王贻芳等人主要参考欧洲核子研究组织(CERN)的成功。   2012年,CERN的对撞机发现了“上帝粒子”(希格斯粒子),轰动全球,王贻芳觉得,这说明大型对撞机能推动物理学重大突破,现在正是新的物理学革命机遇期,中国必须抓住,不然就会落后。   而杨振宁更看重失败案例的警示意义,他提到美国的教训:上世纪80年代末,美国计划建一台超级对撞机,最初预算30亿美元,后来涨到80亿美元,最终因为费用失控,隧道都没挖完就停了,白白浪费了约30亿美元。   欧洲在90年代也有一个小型对撞机项目,因为技术问题和亏损,最后也不了了之,杨振宁认为,这些案例说明大型对撞机不仅前期投入大,后续运营维护费用更是个无底洞,而且项目的科学目标本身也不明确,风险太高。   这场争论最终没有靠舆论定胜负,中国科学院邀请了11位顶尖物理学家投票,结果是6票反对、5票赞成,建对撞机的项目就此被搁置。   现在回头看,这个决定越来越能体现其合理性,之后几年,欧洲的对撞机虽然也有成果,比如2025年在重子中观测到物质—反物质不对称现象,但再也没有出现像“上帝粒子”那样的颠覆性突破,人们开始更理性地看待大型对撞机的投入产出比。 信源:海报新闻 杨振宁:造大型对撞机要花中国200亿美元 没法接受

0 阅读:1

猜你喜欢

千浅挽星星

千浅挽星星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