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中医看病,不能一个方子吃到底。 门诊有很多患者,上来就让我开二三十天的中药,

向薇谈养 2025-11-11 15:12:45

找中医看病,不能一个方子吃到底。 门诊有很多患者,上来就让我开二三十天的中药,理由是这样就不用频繁复诊,方便省事,但都被我一口回绝了!原因很简单,因为第一次开方,就像“投石问路”,我得先看看你身体能不能受得了,药力走得顺不顺,反应好不好,这些都需要复诊观察清楚,才能随时调整。 门诊有个患者,来看出汗多的,她流了五年汗,一动就汗出如雨,尤其是头颈部,非常夸张。常年睡不着觉,头部经常闷胀,肩颈僵硬,手指发麻,口腔里非常容易溃疡,饭也吃得少,大便药3到5天才能拉一次,只能一直吃润肠丸维持排便,血压、血脂也偏高。 初诊我判断她是脾肾两虚,固摄无权。开的方子以补肾健脾、固表止汗为主,用熟地黄、巴戟天、山茱萸补肾固本,玉屏风散健脾益气,煅牡蛎、龙骨收敛固涩,再配合葛根解肌、石菖蒲开窍。 服药一个月,她回来反馈:出汗减轻,大便也有改善,这说明投石问路有了方向,药力已初步见效,但气机未完全通畅,湿浊未完全化开,需要继续守方调理,不宜贸然改弦更张。 之后几次药随症状改变,有哪方面突出的问题,针对的药材随机变动,她吃到身体觉得舒服了,就停药了。过了半年她再来复诊,因为出汗再次复发了,但不是头颈部出汗,变成背部出汗,一动就湿衣,同时还出现了口干口苦、眼干疲劳等新症状。 这时病机已经从最初的“脾肾两虚”,转向了“肾虚肝旺,精不上承”。体内肝气不舒,产生了虚火,郁而上浮,津液不能正常输布。如果还沿用之前的方子,就不对路了。 因此我及时调整:在熟地黄、山茱萸、巴戟天补肾的基础上,加入女贞子、墨旱莲、枸杞子滋水涵木;用夏枯草、瓜蒌清肝火、化痰结;以地骨皮清虚热,麦冬滋阴液;再保留葛根、黄芪等通络益气之品。全方转为“补肾疏肝、滋阴降火”的思路。 调方之后,患者的出汗问题再次得到控制,背不潮、口不干、肩也不僵了。以这个病案为例,是为了告知广大患者,人的身体不是机器,病情会随着节气、情绪、饮食、作息而变化。中医调理的不是一个“病名”,而是随时转变的症状和病机。 病势在变,方子也得跟着走。就像导航,路况变了,路线也得实时调整。药随病变,方随证转,治疗不在一次开多少药,而在把握身体的动态平衡。

0 阅读:28
向薇谈养

向薇谈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