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好中基”这句话我真的说腻了🥲

遥遥记笔记 2025-11-14 15:02:13
近期好多姐妹给我私信问“为什么学习了很久、就是记不住呢?”,今天就来给大家说一说我的想法。(个人观点有异议可以探讨哈) 书本学习的最终目的: 看得懂(理解中医如何分析人体和疾病) 想得通(理清疾病的来龙去脉) 说得出(能用中医语言解释病机) 治得准(能精准辨证并确立正确的治法方药) ⚠️记不住且记不牢的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中医基础理论的内容掌握不透。 中医基础理论就好比是大楼的地基和设计蓝图。如果地基不牢、蓝图不清,那么盖起来的楼要么是危房,要么根本盖不起来 中医和西医是两套完全不同的认知和实践体系。西医建立在解剖、生理、生化等现代科学基础上,而中医则建立在阴阳、五行、精气、藏象、经络等哲学与象思维基础上。 比如,当老师说“肝气郁结”或“脾虚湿盛”时,如果你只从解剖学的肝和脾去理解,就完全走错了方向。你必须先理解中医里“肝主疏泄”、“脾主运化”的功能性概念,才能明白这些诊断的含义。 而且中医的诊断方法——望、闻、问、切,所收集到的所有信息,都需要在中医理论的框架下进行解读和分析。 例如:你通过舌诊发现患者舌苔黄腻,通过问诊得知其脘腹胀满。如果没有理论基础,这只是两个孤立的现象。但如果你学好了中医基础理论,你就会立刻联想到: 黄腻苔 → 主湿热内蕴。 脘腹胀满 → 病位在脾胃,是气机不畅的表现。 这很可能是“脾胃湿热”证。这就是“辨证”的过程。 诊断之后的治疗也是如此,所有的治疗原则和方法都源于基础理论。 例如:你辨证出是“脾胃湿热”证。 ✔️就可以根据“实者泻之”、“热者寒之”、“湿者燥之”的原则,确立“清热祛湿”的治法。 ✔️选择归脾经、胃经的、药性寒凉的、具有燥湿或利湿功效的药物(如黄连、黄芩、茯苓、薏苡仁等)来组成方剂。 整个逻辑链条:藏象理论(脾胃功能)→ 病因病机理论(湿、热的形成与特点)→ 治则治法 → 中药学、方剂学。没有前面的基础,后面的方药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所有的所有都建立在中基之上,中基学不好,学不透,后面的诊断学,中药方剂,内外妇儿也会云里雾里!不学好中基,你的知识就是一堆散落的、无法应用。付出再多努力也记不牢!

0 阅读:24

评论列表

宝云

宝云

1
2025-11-20 23:06

[大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