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缺什么就越强调什么。
一
李世民被高句丽人射瞎一只眼的野史具体来源是这样的。
这件事的起点是中国明代作家熊大木创作的小说《唐书志传通俗演义》,这里面记载了李世民东征高句丽的事件。李世民进攻安市城时,遭到了安市城主梁万春(韩语把梁念为yang,也叫杨万春)的激烈抵抗。
安市城就是现今的辽宁鞍山海城市一带,细究下来,杨万春还是咱东北老铁。
朝鲜是明朝的臣属国,日本入侵朝鲜时,万历下令支援朝鲜抵抗日本,朝鲜和明朝使节往来频繁。朝鲜来明朝的使臣读到了熊大木这部《唐书志传通俗演义》,第一次知道了安市城主杨万春的名字。
朝鲜使臣把这部书带回了朝鲜,和朝鲜历代相传的传说故事“唐太宗中箭眇目”绑定在了一起,朝鲜作家金昌翕据此创造了杨万春射瞎了唐太宗李世民一只眼的野史。
金昌翕在小说《三渊集》中写道:“干秋大胆杨万春, 箭射虬髯落眸子。”虬髯就是李世民。
这个野史是中国明代小说和朝鲜传说糅合而成的一个杂交产品,但却被半岛人奉为正史经典加以大肆宣扬。
而这恰恰反映了小国自卑的心理,因为在历史上,半岛地区一直是个被中国辐射影响的汉文化区,他们一直想摆脱大国阴影,在历史上找寻一些有利于民族自信的东西。
高句丽在整个半岛历史算是一个比较强势的时期,毕竟抗住了隋唐两代英主的轮番征讨。
隋炀帝三征高句丽,唐太宗三征高句丽,均铩羽而归。
隋炀帝亡国也跟盲目征讨高丽、过分耗尽民力有关。
半岛人好不容易找到这段“辉煌”的民族历史,自然就像抓住了救命稻草,要仔细寻找历史痕迹,充分宣扬光大,以证明“我们祖上也曾经阔过”。
唐太宗被杨万春射瞎一只眼这种绝佳的历史题材就是其中的产物。
二
半岛的史学名宿们,本质上和阿Q没什么区别,越缺什么就越强调什么。
他们缺大国的光辉历史,自然就反复强调自己曾经的光辉伟大。
你看,我们祖上连你们吹捧的唐太宗都击败过,我们可比你们强多了。
朝鲜历史学家申采浩在他所著的《朝鲜上古史》中,不仅写到杨万春射瞎了唐太宗的眼睛,还进一步“考证”出唐太宗死于杨万春的毒箭。
申采浩在韩国史学界有着无可争议的地位,他的结论自然被奉为圭臬。
申采浩出生于1880年,死于1936年,整个时期正好是朝鲜半岛被日本奴役占领的时期,申采浩写《朝鲜上古史》自然也是为了宣扬朝鲜的光辉历史激发朝鲜人民的民族热情,掀起爱国启蒙运动,共同抵御外侮。
平心而论,这种做法非常符合国情。
抗日时期,华夏半壁江山沦丧,历史大家钱穆写《国史大纲》不也是在民族危亡时期, 力求用中国历史“唤醒国魂、御敌救国”。
可钱穆治史的态度比申采浩要严谨一些,起码不会把野史言之凿凿的写入正史。
杨万春因为小说和申采浩的正史记载,成了韩国家喻户晓的民族英雄,丝毫不亚于中国的卫青、霍去病和岳飞。
韩国有多部影视题材描绘了这个故事,从而导致唐太宗在其中出现时永远都是瞎一只眼的形象。韩国的影视比野史还要夸张,在他们的改编下,大唐只不过一蕞尔小国,李世民不过一庸碌之君,甚至要向他们下跪求得原谅,还不得不把长江以北割让给高句丽。
影视界意淫也倒罢了,韩国甚至把一搜驱逐舰的名字命名为杨万春号。
三
历史书写是有其特殊目的的,既然有目的,就必然会凸现一部分,掩藏一部分,甚至会以假乱真、篡改历史,这都无可厚非。
但是如果把明显的野史当成正史对待,那就有点不伦不类了。
虽然短期能获得一定的正面效益,但长期来看,危害无穷,只会助长民族虚无主义。
历史之所以有魅力,就是因为它实实在在的发生过。
众所周知,真实发生的事情不容抵赖。
我们不能只嘲笑现在的韩国人还拿着野史当正史,我们应该规避这种野史当正史的事情在我们的国家发生。
据我浅薄的经验来看,我们这边把类似“李世民被高句丽人射瞎一只眼”的野史当成正史这种事并不在少数。
高句丽可不是高丽,不是一回事
我敢说,李世民要是被射瞎一只眼,哪怕军粮不继,李世民也不可能退兵,高句丽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将会无一活物[笑着哭][笑着哭][笑着哭][笑着哭]
那是半岛人写的小说,性质就和三国演义差不多,小说剧情还不是随便写,但问题在于有的人把它当真了,先不论真假,高句丽和韩国又有什么关系?
大寒冥国他妈的在乱认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