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期间,日军的步兵装备与德国、美国等西方国家相比显得相当寒酸,其中一个关键短板就是冲锋枪的数量极为稀少。相比德军的MP40、苏军的波波沙,美军的汤姆逊,日军的冲锋枪简直可以用“屈指可数”来形容。很多人看到这个现象时,容易产生一种印象:是不是日本工业水平不够,甚至连生产冲锋枪的能力都没有? (来源:新浪军事) 实际上,早在战争中期,日军的军工企业便研发出百式冲锋枪,并且有了小规模生产,到了战争末期甚至存了3万支百式冲锋枪,预备本土决战之用。 不过这些冲锋枪却并未真正大量装备到前线士兵手中,反倒在战争结束后成为盟军的“战利品”。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日军在战场上几乎看不到冲锋枪的身影? 日军为何对冲锋枪“敬而远之”?有一种看法认为日本“没钱买弹药”,其实不尽然。日本的军费在当时的亚洲国家中数一数二,海军、空军都不缺装备。真正的原因是:冲锋枪的弹药消耗过大,而日本的后勤体系根本吃不消。 相比其他国家的机械化后勤,日本的军队运输多半依靠骡马,甚至是步兵扛,弹药的后勤补给十分有限。以缅甸战场为例,日军的补给线常被英军切断,甚至吃饭都成问题,战场上火力更是捉襟见肘。军方自知后勤难以负担,不敢在一线大量配备冲锋枪。 在太平洋战场,日本士兵“携行装备轻便”是特色,冲锋枪并不符合日军“轻步兵”这一战术设计。日本军事体系设计上强调“渗透作战”,即士兵尽可能地深入敌军阵地“刺探”敌情,而非正面火力对抗。 因此,日军将战场的火力支撑主要放在轻机枪上,冲锋枪反倒被视为“弹药杀手”,难以投入大规模的正面战斗。这种战术设计最终也成为日本在战场上火力薄弱的重要原因。 再者,从技术角度讲,日军的冲锋枪水平并不高,尤其是百式冲锋枪,其设计与一战末期的德国MP18相差无几,实战表现不佳。 战后美军将缴获的百式冲锋枪拿来试用后评价相当直白:枪支精度差、卡壳率高,毫无实际价值。在冲锋枪的制造上,日军并未下大工夫,甚至连枪体金属工艺都相对粗糙,这使得其装备冲锋枪的整体效果打了折扣。 战时的日本,在陆军火力配置上始终较为薄弱。虽然一些日军部队装备了轻机枪、迫击炮等轻火力武器,但在正面战斗中远不及其他国家的装备力量。 缅甸的英帕尔战役期间,日军的火力被英军碾压,弹药严重不足,后勤供应更是全面崩溃,不少士兵甚至要靠野菜和劣质粮食充饥。 在后勤运输能力低下的情况下,日军难以支持冲锋枪弹药的供应,因此日本军队只能在轻步兵作战与海军扩张的双重制约下放弃装备冲锋枪。 战争结束后,日本军方的“轻步兵”设计被认为是其作战失败的原因之一。与德、美、苏等国家相比,日本在步兵装备上的投入明显不足,这直接导致了其在陆战中的劣势。百式冲锋枪虽有小规模生产,但始终未能在战场上发挥重要作用。 大量冲锋枪在本土储备,最终未能派上用场。美军战后对日本的装备评价颇为讽刺:他们不仅没有机械化军队,甚至在轻武器上也少有出色的设计与实践,这一局限使得日本在近战中的火力始终受限,步兵面对美军的火力冲击时只能节节败退。 这种后勤体系的限制在现代战争中凸显出其不可持续性,日本的装备思路和作战方式成为后来的研究案例,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醒后人,后勤和装备平衡才是持久作战的关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