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缙得罪了朱棣后,被扔进了锦衣卫的诏狱。永乐13年,朱棣看“囚徒”名单,看到解缙

武某人 2025-11-22 17:23:23

解缙得罪了朱棣后,被扔进了锦衣卫的诏狱。永乐13年,朱棣看“囚徒”名单,看到解缙的名字,问了句:解缙还活着呢?锦衣卫指挥使纪纲听后,立刻回到大牢,装模作样地跟解缙商量:皇帝要你死,我在想办法营救你,逃出大狱! 纪纲带着一壶温酒来到牢中,将它递给角落里的一个囚徒,说皇上有意放人,今晚就让他离开。囚徒接过酒,一言未发。 片刻后,他被带出牢门,没有刑具,也没有看守。纪纲指着前方的街巷,冷淡地说:“你自由了,快走。”说罢转身进了大门。 囚徒一步一步挪着向前。他的身体早已支撑不了长时间的行走,没走多远便跪倒在地。几个时辰后,他倒在雪中,再没起来。 这一切不过是一场安排好的“释放”。纪纲心里清楚,皇帝那天翻阅诏狱囚名单,突然问了句:“解缙还在吗?”这话语气模糊,但纪纲明白,这正是圣意。明面上不杀,暗地里让人不知不觉地死去,才合朱棣心意。 想让人死,却不能留下痕迹,纪纲选择了天寒地冻下的“释放”,一场看似宽恕,实为置人于死地的手段。他自以为做得干净利落,不会留下把柄。 而这一切的起点,来自一桩宫廷旧事。 早些年,朱棣即位后,关于储君人选始终悬而未定。长子朱高炽温厚有文,次子朱高煦骁勇善战。朝臣大多倾向朱高炽,其中以解缙为代表。他曾直言,太子仁厚,贤孙(朱瞻基)聪慧,是国家之福。 朱棣最终采纳了众议,立朱高炽为太子。但这事在他心中,并非值得旁人插手之事。解缙在太子确立后仍频频在奏章中触及相关问题,更指出朱高煦仪制越矩,有僭越之嫌。这在朱棣看来,是干预家事,更是对其决策的挑衅。 不久,解缙被贬为化州督抚。几年后,他回京述职时,朱棣正在北征,由太子监国。解缙照例将政务向太子汇报,朱高煦却趁机进言,称其“私通储君”,违背臣节。 朱棣听后大怒,命人将解缙收押诏狱,自此多年未审未放,任由其身心消耗。 直到永乐十三年,朱棣那句“他还活着?”令纪纲做出决定。那位曾在朝堂之上挥斥方遒的大学士,就这样在一场大雪中,被悄无声息地解决。 解缙出身江西吉水,自幼聪颖,十七岁中状元,是明初文坛翘楚。他参与《永乐大典》编纂,学识渊博,才名远播。朱元璋、朱允炆、朱棣三朝皆任其重用。他直率、刚正,常不讳言权贵,但也因此结怨深重。 在那个皇权至上的时代,才识并不能保全性命,忠直之言未必换来明主的欣赏。他最终栽在了自己坚持的立场与言辞之上。

0 阅读:57

猜你喜欢

武某人

武某人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