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我军的一名排长在山中巡逻,遇到对面三名解放军战士向他走来,并向他打招呼,但他感觉有些不对劲,便突然大喊:“缴枪不杀!” 1984年6月的一天,山上雾特别大,能见度不到五十米。李海欣带老兵骆三贵和另一名战士到142高地东侧巡逻,沿途查看地雷标记和可疑脚印。走着走着,前方传来脚步声,三个人影从雾里冒出来,穿着解放军军装,一字排开往前走,还一边走一边唱《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三人看到李海欣小队,主动挥手问是哪个连的,说自己是附近团派来送文件的。 李海欣立刻让两名战士找掩体隐蔽,自己端枪上前观察。战场上军装本该满是泥土和补丁,这三人衣服却干净得像新发的一样,没有一点战斗痕迹。上高地的人员调动必须提前通报口令和人数,那天营部根本没下达任何来人通知。他们只带步枪,没背公文包,也没带补给品,这跟正常联络或慰问完全对不上号。唱歌的调门听着是中国歌,但发音有点别扭,节奏也不齐。 李海欣让骆三贵配合,自己上前试探,问部队番号和上级姓名。三人说来自某个团,李海欣对周边驻军分布门清,根本没这个单位。其中一人答口令时卡壳,说出错误暗语,另一人手往腰间摸。李海欣瞬间明白,这些人是越军特工,专门来侦察142高地防御弱点。 三人也察觉不对,其中一人先拔枪。李海欣反应快,用越南语大声喊“缴枪不杀,我们优待俘虏”。对方听到母语,脸色大变,暴露身份,赶紧跳进路边沟壑开火。李海欣就地卧倒射击,骆三贵从左翼包抄,另一名战士用冲锋枪压制。交火不到五分钟,三名特工全被击毙,其中一人还想扔手榴弹,被补枪解决。 搜身时,从他们身上找到越军证件、标注我军阵地的地图、草图、照相机和记录本,证实是越军198特工团派出的小队。消灭这三人,避免了阵地火力点暴露,上报后团部表扬,这次事件也让越军假扮战术收效甚微,前沿部队进一步加强口令核查。 几天后,附近高地又出现类似情况,守军已有经验,及时击退。越军情报受挫,转而加大炮击,142高地每天挨几十发炮弹,工事多次被毁。李海欣带人夜里修复堑壕,加固掩体,用沙袋堆高射击位置。阵地小,只能容十五人,三面环敌,北侧一条交通壕是唯一补给线,常被炮火封锁。补给上来,他让战士先吃,自己守哨位。 巡逻任务加重,李海欣总走在最前,教大家辨别越军军靴底纹和香烟味。一次发现越军竹签标记,立即调整雷区,避免更大损失。高地饮水要到一公里外河沟背,他轮流替年轻战士去。蚊虫多,大家皮肤起泡,他把药留给别人。阵地条件苦,但他从不抱怨,战士们看在眼里,干劲更足。 越军渗透失败后,频繁用炮火骚扰,142高地成了重点照顾对象。李海欣组织战士熟悉每块石头,每条堑壕,布置定向雷和手榴弹束,确保任何方向来敌都能第一时间反击。阵地电话线常被炸断,他训练报话员用备用线快速修复。战士们轮流猫耳洞休息,他夜里查哨,白天替班。越军几次小股偷袭,都被提前发现打退。 1984年5月17日,李海欣带十四名战士正式接防142高地。这里海拔不高,面积小,三面临敌,每天炮击不断。战士们白天蹲猫耳洞,夜里防偷袭,两餐压缩饼干,喝水要翻山背。条件苦,李海欣带头扛,晚上查岗,白天替班,让大家多歇。 7月12日凌晨,越军两个加强连从三面突袭,分割包围松毛岭诸高地。142高地首当其冲。李海欣指挥用机枪和手榴弹反击,按响两枚定向雷,重创敌群。胸部中弹,他爬向第三枚雷,按响瞬间,越军扔来TNT炸药包爆炸,李海欣牺牲,年仅22岁。 杨国跃接指挥,十五人苦守十多小时,打退敌六次进攻,毙敌104名,包括一名少校营长。阵地保住,全排五死十伤。战后,中央军委追授李海欣、杨国跃“战斗英雄”称号,昆明军区授8连“老山十五勇士连”,142高地改名“李海欣高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