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男子打死73条毒蛇,后遭毒蛇“追杀”5年,最终命丧蛇口,哪怕是下葬之后

文山聊武器 2025-11-23 00:34:25

1986年男子打死73条毒蛇,后遭毒蛇“追杀”5年,最终命丧蛇口,哪怕是下葬之后,群蛇也经常在他坟头“开会”…… 湖北利川地处武陵山区,山高林密,雨水多,各种蛇类特别容易存活。当地农民种地收入低,许多人把目光转向山里资源,蛇胆蛇皮蛇鞭都能卖钱,一条大王锦蛇能换几十块,顶得上几个月口粮。程地明家住狮子坝乡民主村,从小看着父辈上山,就学会了辨蛇迹、用蛇叉戳七寸的手艺。他最拿手的是抓王锦蛇,这种蛇个头大无毒,活捉卖价高,抓一条就能吃好几天。 程地明年轻时抓蛇常空手回来,身上添了不少疤,后来经验足了,一天能带回十来条,家里慢慢盖起砖瓦房,买了农具,日子比村里人大多宽裕。村里年轻人看他挣钱容易,纷纷来学,他也不藏私,带人上山教怎么避毒蛇、怎么快速制服大蛇。他的名气传开,周边乡镇都有人找他取经,捕蛇成了他主要活计,农忙时才下地几趟。 利川山区蛇多,王锦蛇是红脖颈槽蛇的主要食物,程地明常年抓王锦蛇卖,等于断了后者的饭碗。王锦蛇喷出的臭液沾身上久洗不掉,蛇类鼻子灵,远远就能闻到这种天敌味。红脖颈槽蛇毒性强,繁殖期护巢心切,遇上带王锦蛇气味的人容易误认敌人,直接发起攻击。程地明身上那股味越来越重,加上王锦蛇少后红脖颈槽蛇数量暴增,遇蛇概率自然高出别人许多。 1986年4月17日,程地明带周邦军和瞿亿华去菜家坪找王锦蛇,三人带麻袋长棍上山。找了半天没目标,程地明发现草丛一条红脖颈槽蛇,这种蛇脖子红圈明显,毒性足但卖价低。他顺手棍子砸死扔一边,继续往前。没走多远,又几条同类蛇窜出,直冲他们腿部。程地明叫两人别跑,抄棍砸,几下又死几条,可草丛动静更大,蛇越涌越多,像护窝一样不退反进。 三人背靠背挥棍,地上蛇身血肉模糊,腥臭味冲鼻。蛇从四面爬来,有的咬裤腿,有的扑胳膊,程地明胳膊中一咬,疼得龇牙,但棍子没停。周邦军和瞿亿华腿软棍抖,程地明喊这是繁殖期撞枪口了,边砸边往山下退。蛇追得紧,鞋底踩满断体,三人冲出包围才逃回村。第二天村人上山数,死蛇整整73条,全红脖颈槽蛇,这事还上了当地报纸。 老人听说后上门劝,一次杀这么多同类,容易招祸,建议他别再抓蛇。程地明表面答应,实际王锦蛇已难找,他就转农活。可从那起,他下地总遇红脖颈槽蛇,别人很少见,他却天天碰。田埂走着突然窜出,锄地时玉米行里钻几条,直冲咬来。他带长棍防身,砸死不少,但咬伤次数多,腿臂常肿紫。 1988年他去马鞍山抓松花蛇,下山时青竹蛇咬手腕,肿得粗一圈,赶紧打针。没多久又在阶梯遇七八条堵路,竹竿抽死几条,胳膊添伤。1989到1990年咬伤三次,躺床好几天。村里人下地太平,他却眼睛不离地,棍子随身带。五年里遇蛇频率高得异常,那些蛇专冲他攻击,不像对别人只警告。 红脖颈槽蛇繁殖期正好四月,那天正好撞上大批聚集护卵,程地明身上王锦蛇臭味刺激它们集体暴走。杀蛇后气味更浓,加上没有天敌,红脖颈槽蛇泛滥,田间地头到处是。蛇脑子小,攻击纯属条件反射,见天敌味就咬,程地明等于行走的靶子。别人闻不到那味,蛇不理,他一出现就触发警觉。 利川山区生态链简单,王锦蛇控红脖颈槽蛇数量,程地明抓太多王锦蛇,等于间接放纵毒蛇增多。蛇不记仇,但气味和季节因素叠加,让他五年内像背了霉运。村里老话“杀蛇不埋有报应”,实际是生态失衡的后果,人为破坏食物链,自己成了受害者。 1991年8月24日下午,程地明去自家玉米地除草,没带家伙。玉米高密,他挥锄时几条红脖颈槽蛇同时扑来,一咬小腿。他砸死几条,可更多从土里叶下钻出,围住他。身上迅速九处伤口,毒发腿软,倒地时地上十七条死蛇,手还握锄。妻子找来时已没气,四十多岁就这么没了。 下葬乌鹰岩土坡,坟包几年寸草不生,却常有红脖颈槽蛇盘踞。春夏总十来条晒太阳,旁边坟干净得很。当地叫蛇墓,路过都绕。三十多年过去,还这样。坟洞潮湿,人少,正合蛇栖息,加上传闻添油加醋,就成了怪谈。

0 阅读:0
文山聊武器

文山聊武器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