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木春秋211:桃金娘|不宜多吃的“逃军粮”

花木花木 2025-04-20 04:44:57

2019年5月初,我在游览华南植物园时,在景观园路、山茶路、杜鹃路的交口附近(山茶园入口),看到了一片桃金娘,它的花5瓣,白色或粉红色,蕊粉色,密密麻麻的,蕊尖上还有一个小金球,看上去像花上洒满金粒,我猜它名中的“金”字可能与此有关。但华南植物园网站说,是因为桃金娘的果实稔子可以充饥,被称为“逃饥粮”、“逃军粮”,才被叫了“桃金娘”的。

《中国植物志》收载了本植物,说桃金娘科桃金娘属植物约18种,分布于亚洲热带及大洋洲,我国有1种,即桃金娘 Rhodomyrtus tomentosa。说桃金娘产台湾、福建、广东、广西、云南、贵州及湖南最南部。生于丘陵坡地,为酸性土指示植物。分布于中南半岛、菲律宾、日本、印度、斯里兰卡、马来西亚及印度尼西亚等地。根含酚类、鞣质等,有治慢性痢疾、风湿、肝炎及降血脂等功效。

在中国的典籍中,桃金娘曾以多种别名被记载。三国吴·沈莹《临海水土异物志》称它为“多南子”。唐·杜宝《大业拾遗录》称它为“都念子”。唐·刘恂《岭表录异》称它为“倒撚子”。宋·苏载·沈括《苏沈良方》称它为“海漆”、“倒黏子”。宋·朱翌《猗觉寮杂记》称它为“撚子”。宋·范成大《桂海虞衡志》称它为“粘子”。明·刘文泰等《本草品汇精要》称它为“石都念子”。明·李时珍《本草纲目》称它为“都念子”、“倒撚子”。清·屈大均《广东新语》称它为“倒捻子”、“都撚子”、“黏子花”。清·陈淏子《花镜》称它为“都念子”、“金丝桃”。清·赵其光《本草求原》称它为“山菍”。

明·方以智的《物理小识》最早以“桃金娘”之名收载本植物,其卷九说:“桃金孃,桂林野花。丛开,似梅而末微锐,似桃而色更赪,中茎纯紫,丝缀深黄如金粟,土人呼为桃金孃。八九月实熟青绀,若牛乳状,味甘,入脾养血,其花能行血。”

在地方植物志中,1952年出版的《广州常见经济植物》最早收载本植物。说它为我国南部极常见的野生植物,喜生于丘陵地和旷野间,为一酸性土指示植物,果熟时味美可食,广州市上有出售,又可酿酒或制果酱。木材赤褐色,坚硬密致。根含黄红色染料,海南岛渔民有掘取之以染网罟者。俚医谓其叶味甘,止痛,散热毒,止血,拔脓生肌;根治心痛。花期:夏月。

华南植物园的官网有多篇介绍桃金娘的文章,说不仅孩子们喜欢吃它的果实,连苏东坡被贬到海南时也喜欢吃。果中有芯,芯外多籽,味道甜美,生津止渴,回味甘甜,舌头牙齿也会被染成紫黑色。 还说,传说在战乱年代,百姓为躲避战火逃到山林里,用它来果腹,才得以保住性命,为纪念这段经历,人们便称这种果子为“逃饥粮”、“逃军粮”,后来以讹传讹就变成了“桃金娘”。不过,由于果实籽多难以消化,容易引起大便干结,不宜多吃。

文章还提到,它的果实浸泡的酒,据说可以活络血脉、养颜,对产后风和关节炎有一定的辅助疗效。

来自中国植物图像库

文章还说到了桃金娘在外国的故事:相传桃金娘曾是希腊爱神阿美罗狄蒂的圣树,故享有“爱神木”的美称,罗马人用它来装饰婚宴的桌子。直到如今,桃金娘仍然作为中东地区新娘的捧花而频频出现在婚礼上。

0 阅读:1
花木花木

花木花木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