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男篮输了,主场98-104,对手是新疆。但好像也没那么让人沮丧,因为来了个新外援,叫泰勒-哈维,首秀数据亮眼:24分10助攻。这数据放CBA,绝对够看。这事儿挺有意思,一方面,输球了,大家脸上挂不住;另一方面,新来的外援表现还不错,好像又有点盼头。这种微妙的矛盾感,像极了我们平时生活里遇到的那些“一半海水,一半火焰”的时刻。
哈维赛后说,CBA对抗性挺强,之前在澳洲打球的时候就有关注。他在澳洲的对抗也很激烈,所以适应起来问题不大。这话听着挺实在,没啥吹嘘,也没啥客套。不过,他也坦承,手感还在找,需要时间。话说回来,数据是好看,但球输了,这又是怎么回事?仔细分析下,哈维确实有亮点。突破犀利,能杀到篮下,抛投、半勾手都有,中距离能力不赖。但问题也挺明显,外线投篮命中率不高,几个三分都打了铁。这说明啥?说明哈维还在适应CBA的节奏,也说明他和队友之间的配合,还不够默契。CBA是个江湖,外援来了,就像空降到某个帮派。你得先摸清门道,了解每个人的脾气秉性,才能更好地融入进去。哈维的技术没问题,但篮球毕竟是五个人的运动,光靠个人英雄主义,是赢不了球的。
从另一个角度看,上海男篮的现状,其实也是很多CBA球队的缩影。砸钱请外援,希望能快速提升球队实力,这思路没毛病。但问题是,外援来了,就能解决所有问题吗?要知道,CBA球队普遍存在一个问题:本土球员的培养。很多球队过于依赖外援,导致本土球员缺乏锻炼机会,技术水平提升缓慢。时间长了,就形成了恶性循环。外援一走,球队实力立马下降。当我们习惯性地把输球的原因归结为“外援不够给力”时,是否忽略了本土球员的成长环境?仅就本土球员的培养,就足以说明问题的严重性。所以,哈维的到来,固然能给上海男篮带来一些新的东西,但要想真正提升球队实力,不能只靠他一个人。更重要的是,要给本土球员更多的机会,让他们在比赛中成长,在实战中提高。
这让我想起之前看过的一部纪录片,讲的是中球青训。那些孩子们,从小就被寄予厚望,但最终能踢出来的,寥寥无几。原因有很多,有的是因为伤病,有的是因为压力太大,还有的是因为看不到希望。其实,篮球也一样。如果一个年轻球员,长期坐在板凳上,看不到上场的机会,他怎么可能有动力去努力训练?如果一个球队,总是把希望寄托在外援身上,本土球员又怎么可能有机会去证明自己?说到底,CBA要想真正发展起来,不能只靠“拿来主义”,更要注重自身“造血”能力。
要给年轻球员创造更好的成长环境,让他们有机会去挑战,去犯错,去成长。哈维的首秀,是个不错的开始。但未来怎么样,还得看上海男篮怎么走。是继续依赖外援,还是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本土球员的培养上?这才是决定他们未来命运的关键。而哈维,也许能成为一个催化剂,让上海男篮重新审视自己的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