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主席重回井冈山:还能不能找到卢德铭?谁料17年后找到骸骨
引言:
1927年秋收起义期间,年仅22岁的总指挥卢德铭在山口岩战斗中英勇牺牲。这位黄埔军校出身的军事奇才,与毛主席并肩作战,在关键时刻坚定支持毛主席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决策。38年后的1965年,当毛主席重返井冈山时,仍念念不忘这位出色的战友,特意询问工作人员能否找到他。然而,卢德铭的下落一直是个谜。直到1977年,调查人员在四川一个偏僻的公社找到了他的侄子卢定义,揭开了这位英雄的真实身世。更令人欣慰的是,在1982年,卢德铭的遗骸终于在芦溪县的茶树林中被发现,为这段尘封的历史画上了句点。
少年英才启征程
在四川一个普通的农家,卢德铭从小就展现出非凡的天赋。他刚入学就能过目不忘,老师讲过的课文只需读一遍就能倒背如流。
这样的天赋让他的父亲看到了光宗耀祖的希望,早早就为他安排好了前程。只是命运总爱和人开玩笑,这个被寄予厚望的孩子,最终选择了一条截然不同的道路。
童年时期的一场变故,在卢德铭幼小的心灵里种下了改变的种子。他八岁那年,家里发生了一件大事:母亲和大嫂被土匪绑架,家人费尽周折才把人赎回来。
这件事给卢德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他常对人说要当兵拿枪,铲除为祸乡里的土匪强盗。可这个想法,他从未告诉过期待他金榜题名的父亲。
1921年,16岁的卢德铭考入了成都公学。在校园里,他不仅接触到了新文化运动的思潮,还深深被共产主义的理想所打动。
三年后,他终于向父亲表明了心迹:要去报考黄埔军校。面对父亲的震怒,卢德铭请来了当地一位颇有声望的绅士做说客。
绅士对卢父说:"现在是什么时候?天下大乱,年轻人就该出去闯一闯,说不定能闯出一番事业来。"卢父被说动了,给了儿子去广州的路费。
1924年春节刚过,19岁的卢德铭就踏上了前往广州的征程。没想到因为路途耽搁,错过了黄埔军校的报考时间。
但天无绝人之路,在去广州的路上,卢德铭认识了孙中山先生的老朋友李筱亭。机缘巧合之下,李筱亭引荐他见到了孙中山先生。
见面时,孙中山先生当场考校卢德铭的才学。面对突如其来的考验,卢德铭挥笔写就一篇文章,文采飞扬。
孙中山惊讶于他的才华,又出了一道题目。卢德铭的第二篇文章写得更加精彩,孙中山当即决定亲自推荐他进入黄埔军校。
就这样,卢德铭成为了黄埔二期学员。在这里,他不仅学习军事技能,还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后来还参加了著名的叶挺独立团。
在北伐战争中,卢德铭表现出色:突围汀泗桥、指挥占领攸县、攻克武昌。这一连串的军事行动,让他很快就升任了团参谋。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卢德铭给家里捎去了最后一封信:"因时局变化,为了不连累家庭,今后暂不给家里写信。如果25岁不回来,让定亲的姑娘另嫁他人。"
总指挥卢德铭显身手
1927年的南昌起义,本该有卢德铭的身影。作为第二方面军警卫团团长的他,原本接到张发奎的命令,要带兵东征。
在得知南昌起义的消息后,卢德铭立即改变行军路线,率部朝南昌方向疾进。可等他带着队伍赶到南昌城外时,起义已经结束。
形势瞬息万变,卢德铭当机立断,带着部队向湘鄂赣三省交界处转移。一路上,他巧妙地躲避张发奎的追堵,还把部队从一个团扩编成了一个师。
正当他在修水、铜鼓一带休整部队时,湖南省委找上门来。组织决定成立两湖农军总指挥部,任命卢德铭为总指挥。
这个决定意味深远,因为两湖农军总指挥部要协助毛主席发动秋收起义。从这一刻起,这位年轻的指挥官开始与毛主席并肩共事。
在筹备秋收起义期间,毛主席和卢德铭频繁商议军事行动方案。他们一起重新编组部队,制定作战计划。
1927年9月9日,秋收起义的旗帜在文家市高高飘扬。授旗仪式和誓师大会上,将士们群情激昂。
各部队按照既定计划,分别向各自的作战县城开进。起义的序幕就此拉开,一场改变中国革命进程的重要战役正式打响。
起初,部队的进攻势如破竹。可在攻打平江时,突发变故:第四团叛变,造成我军重大伤亡。
毛主席立即和卢德铭商讨对策。两人一致认为,分兵冒进打长沙是一个错误决定,必须立即停止进攻。
部队随即撤至文家市。此时的起义队伍已经锐减到千余人,还要面对江西朱培德部和地方反动民团的围攻。
在这危急时刻,毛主席和卢德铭将剩余部队重新整编为一个团。接着,他们召开了一次至关重要的前委会。
会议的焦点是:继续执行攻打长沙的命令,还是放弃长沙转向农村?激烈的争论在会场上展开。
这时的卢德铭,以一个基层党员的身份,坚定地支持了毛主席放弃长沙、向农村进军的主张。他积极做工作,努力统一大家的认识。
9月20日,在卢德铭的大力支持下,部队开始向罗霄山脉转移。毛主席和卢德铭带着队伍,踏上了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征程。
他们不知道,这支革命队伍即将在芦溪县遭遇敌人的伏击。而在那场战斗中,这位年轻的总指挥也将献出自己22岁的生命。
在转移途中,团长苏先骏没有按照毛主席"沿途搜索而进"的命令行事。结果部队在山口岩遭到敌人的伏击。
卢德铭临危不乱,迅速观察地形后,带领一连士兵抢占了有利地形。他组织部队掩护主力转移,用自己的生命为革命火种的延续赢得了宝贵时间。
主席重返旧地寻知己
1965年的春天,毛主席重返井冈山。面对这片熟悉的红色热土,他的目光穿越38年的时光。
站在山顶眺望远方,主席的思绪回到了那个血与火的年代。在场的江西省委负责人听到主席开始讲述往事。
主席说起秋收起义的总指挥卢德铭来。他向身边的人介绍说,卢德铭是一个很好的同志,有智慧,能吃苦。
那天,主席特别提到了文家市会议上的情景。他说卢德铭在会上有力地支持了自己的提议,为部队转移农村的决策提供了重要支持。
主席的语气中带着追忆,眼神中闪烁着不一样的光芒。这个年轻的总指挥,在关键时刻给予的支持,他从未忘记。
转身看着周围的工作人员,主席突然问道:"还能不能找到卢德铭?"这个问题让在场的人都沉默了。
当地的工作人员立即展开寻找工作。他们翻阅档案、走访群众、调查线索。
但在那个年代,交通不便,通讯落后。寻找工作举步维艰,一无所获。
主席的这个愿望,在当时并没有得到满足。卢德铭的下落,仍然是一个无解之谜。
岁月流转,卢德铭这三个字渐渐被时光淹没。在历史的档案中,他只是一个简单的记载:秋收起义总指挥,牺牲于山口岩。
没有照片,没有详细的生平记录。这位年轻的革命者的形象,在历史的长河中变得模糊。
主席对卢德铭的评价,成为后人了解这位英雄最重要的史料。他的话语让人们记住:在那个重要的历史转折点,是卢德铭坚定地支持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这份念念不忘,不仅仅是对一位战友的怀念。那是对共同奋斗岁月的追忆,是对革命初心的坚守。
山口岩的战斗结束后,由于敌人的紧追不舍,部队来不及掩埋卢德铭等烈士的遗体就匆匆转移。这个事实让主席感到深深的遗憾。
他对苏先骏说过的那句"还我卢德铭",道出了失去这位年轻将才的痛惜。主席说,就算给三个师也换不回卢德铭。
当年那个意气风发的年轻总指挥,永远停留在了22岁。而他用生命践行的革命信念,却在历史中留下了永恒的印记。
在井冈山的这次重访中,主席表达的寻找愿望,为后来还原卢德铭的历史功勋埋下了种子。这个愿望虽然没能在主席在世时实现,却在后来的岁月里逐渐开花结果。
随着时间的推移,卢德铭的事迹开始被一点点挖掘出来。他的形象在历史的迷雾中渐渐清晰。
主席的这次重访,让人们记住了要寻找卢德铭的故事。这成为了后来寻访卢德铭事迹的重要起点。
英雄终现世人膜拜
1977年的一天,四川一个偏僻公社的大喇叭连续喊了三遍:"卢定义赶紧来报到!"这声音让正在田间劳作的卢定义一下子紧张起来。
他匆匆赶到公社大门,看见两个陌生的同志正等着他。这两位同志拿出一张泛黄的照片,让卢定义辨认。
看到照片的那一刻,卢定义惊讶地喊出:"这不是我幺叔嘛?"原来,这两位是中共萍乡市委成立的调查小组成员。
他们告诉卢定义一个惊人的消息:他的幺叔卢德铭是秋收起义的总指挥,在山口岩战斗中不幸牺牲。这个消息让卢定义整个人呆住了。
在卢家人的印象中,卢德铭自1927年后就没有音信。但家人只是以为他在忙于革命工作,从未想过他已经牺牲。
通过卢定义的回忆和证实,调查小组终于确认了卢德铭的真实身份。一年后的建军节前夕,解放军军事博物馆正式展出了卢德铭的照片和事迹简介。
这个尘封多年的革命故事,终于重见天日。人们开始了解这位年轻的秋收起义总指挥的英勇事迹。
1982年,一个更重大的发现震动了历史研究界。在芦溪县的一片茶树林中,考古工作者发现了卢德铭等烈士的遗骸。
原来,当年战斗结束后,附近的村民冒着危险,将卢德铭等烈士的遗体收敛,埋葬在这片茶树林中。他们用这种方式,默默守护着这些革命先烈。
时隔半个多世纪,英雄的遗骨虽然已经和大地融为一体,但政府决定就地修建烈士墓和纪念碑。这片茶树林,从此成为人们缅怀革命先烈的圣地。
卢德铭的事迹被越来越多的人知晓。他的革命精神,他的牺牲奉献,他的忠诚担当,都成为宝贵的精神财富。
2009年9月,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之际,卢德铭获得了一项崇高的荣誉。他被评选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之一。
这个迟来的褒奖,见证了历史对英雄的公正回应。卢德铭用生命守护的理想,在新时代得到了最好的印证。
从寻找到发现,从认定到纪念,卢德铭的故事展现了一个革命者的坚定信念。他为之奋斗的事业,在后人的努力下不断发展壮大。
如今的芦溪县早已旧貌换新颜,当年血染的战场变成了美丽的新农村。卢德铭等革命先烈用鲜血浇灌的土地,开出了灿烂的花朵。
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没有忘记历史,没有忘记英雄。卢德铭纪念碑前常年鲜花不断,人们用这种方式表达对革命先烈的崇敬之情。
从一个默默无闻的烈士,到受到全国人民尊崇的英雄模范,卢德铭的事迹证明:历史不会忘记真正的英雄,人民永远铭记革命先烈的功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