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军最具争议的军购:歼-20首飞4年后,仍耗资20亿美元进口苏-35

解析冷知识 2024-01-13 14:50:31

2016年12月,中国军网上一篇题为《苏-35好是好 但希望这是咱最后一次"海淘"战斗机》的文章,正式宣告了当时在互联网军事讨论中,闹得沸沸扬扬的“采购苏-35战斗机”争论算是落下帷幕了。

尘埃落定,然正道不清,终是百鬼夜行

在官媒放出了这篇文章确认了“苏-35战斗机的引进”工作后,为“苏-35战斗机引进与否”的争执经落下了帷幕,却无法进一步平息争执背后所代表的所谓“隐情之争”。

毕竟,对于一般军事爱好者而言,无法得知真实情况的他们只能在大量的国内舆论中寻找所谓“真相”,而国内舆论圈中关于苏制/俄制战斗机本身又存在着相当严重的认知滞后和壁垒问题。

加之从2008年苏-35S战斗机刚刚完成基本测试,开始广泛出现于各大航展上后,关于“我国将要引进苏-35”的“谣言”与“辟谣”就多次出现。

而在2016年进口苏-35S的事件尘埃落定后,先前所有有关“进口苏-35战斗机是谣言”的言论突然就在反转下成了谣言。

在“大反转”的前提下,又有更多的爱好者由于不甚了解俄罗斯武器的具体状况,衍生出了更多的奇谈怪论,诸如“俄罗斯用上世纪90年代的苏-35战斗机交付我国,将我国骗得血本无归”云云。

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些互联网上的所谓“军事爱好者”又发挥其一贯特长,突发其想地串联起了几个事实缝成了一段“猎奇史学家”最喜欢的揣测:

“在国产第五代战斗机(歼-20与FC-31)已经首飞并得到空军认可的大背景下,突然又从国外引进进口了一批俄国国产第四代战斗机(苏-35S),是否说明国产的第五代战斗机出现了一些困难或者问题?”

百鬼夜行的幕后,此“苏-35”非彼“苏-35”

在整个“苏-35引进之争”及其背后代表的“隐情之争”中,有着大量的奇谈怪论出现,比较典型的例子就是在前文中就已经提到的——“俄罗斯用上世纪90年代的苏-35战斗机交付我国,将我国骗得血本无归”。

2016年,我国飞行员在俄罗斯训练时的合影(拍摄于俄罗斯茹科夫斯基)

这种明显是侮辱我国军工人员的说法,本身充斥着怎样的臆测和歇斯底里。

要知道我国早在2016年12月的《苏-35好是好 但希望这是咱最后一次"海淘"战斗机》文章公之于众前,就已派遣了飞行员前往俄罗斯进行学习,怎么可能区分不出来这些战斗机的?

而且,90年代的“苏-35”和现在我国引进的这个“苏-35S”战斗机根本不是一个东西,从外部特征上就能够看出区别。

90年代那个苏-35(即基于苏-27M项目发展而出的苏霍伊战斗机)在气动外形上仍然有着明显的老苏-27特征,同时还带有一对前置水平翼(即采用了鸭翼布局),在中央升力体面积上也有明显的区别。

在这里一定就会有互联网上的军事爱好者好奇了:

“为什么你在提到我国引进的这一型战斗机的时候,特意提及了苏-35S,而不是日常常见的苏-35这个名字?”

答案很简单,因为“苏-35”与“苏-35S”虽有关联,却并不是一回事,也不能通过改装进行配置更替。

尽管日常活动中,会经常使用“苏-35”来称呼我国引进的这批战斗机,但实际上这批战斗机的真名是“苏-35S”。

该项目战斗机项目的起源是2005年,俄罗斯重启了对苏-27M系列战斗机的进一步大规模升级的苏-35BM项目(注:BM,即俄语“Большая Модернизация,意为“大幅度现代化”),外观上更接近于传统的苏-27战斗机。

而真正名为“苏-35”的项目则另有其机。

这种战斗机起源甚至可以追溯到1983年,苏-27刚刚服役时,苏联军方要求基于苏-27开发一种“可以使用制导对地武器”且“具备发射主动空空导弹能力”的苏-27M多用途重型战斗机。

其概念设计在1985年完成,但后续的建造工作受到了苏联“新思维”改革与“奥加尔科夫”军改的影响,服役时间与进度大大落后。

直到苏联解体后的1992年,作为完成品的苏-27M战斗机3号原型机才算完成,并于同年9月更名为苏-35战斗机。

真正名为苏-35的战斗机

1995年,苏-35的批量生产在阿穆尔河畔的共青城开始,但只生产了3架就因资金问题停摆——而此时,其“量产型”的数量(3架)甚至不及原型机数量(12架)。

1997年8月1日,由于资金困难与俄罗斯大规模裁军的影响,苏-35(Su-27M/T-10M)的发展计划被要求停止,技术遗产也被用于开发苏-30系列双座战斗机。

值得一提的是,苏-35战斗机也确实曾作为俄罗斯在20世纪90年代与21世纪初的外贸展示拳头产品出现。

且它确实曾经来到过中国,并参与了2002年的第四届中国国际航空航天博览会(也被称为“第四届珠海航展”),试图与我国达成采购协议,但我国经过评估后拒绝了采购该型号苏-35的想法。

所以,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有人声称“俄罗斯人用90年代的苏-35交付我国鱼目混珠”,实在是不值一驳。

百鬼夜行的台前,到底为什么采购苏-35S

说回题目本身上来,许多人对于苏-35S的采购其实是有着一定的怨气的——“明明已经在2011年试飞了我国最先进的歼-20战斗机,其气动上已经超越了苏-27系列的,为什么还要继续采购俄制战斗机?”

这其实也不算奇怪,毕竟截至到2016年引进苏-35S战斗机的消息确认时,在很多互联网上的军事爱好者眼中,我国的战斗机发展脉络已经十分明确:

基于苏-27SK战斗机发展而来的全系列战斗机(当时的主要服役型号是歼-11B战斗机)已经完成了对苏-27气动的挖潜。

下一代的歼-20隐身战斗机使用了全新的气动外形,说明我国已经看不上任何新型号的“苏-27系列”飞机了。

基于这样的逻辑去思考,那么确实回对我国进口苏-35S战斗机感到疑惑甚至惊讶——毕竟,正常人都会对进口一种“气动已经落后时代”的战斗机感到迷惑不解。

但如果我们从基本的事实来看,其实就能很容易看出问题的关键所在。

之前所有迷惑的前提是假设我国的歼-11B对苏-27系列的气动结构潜力挖掘程度已经到了极限,那么假设我国对苏-27系列的启动结构挖掘并不算充分呢?

或者至少在引进之前,国内的军工从业者们认为我们还没有发掘出苏-27系列的气动结构的潜力呢?

如果基于这个前提去看待采购苏-35S战斗机,其实很多合理性上的疑虑也就迎刃而解了,这点我们从现在已知的苏-35S战斗机相对于老苏-35在机体上的修改就能够看出端倪:

首先,苏-35S大幅加强了其机身结构设计,延长使用寿命。(颇为凑巧的是,也正是在2016年左右,我国引进的第一批苏-27SK开始逐渐进入退役)

其次,苏-35S在加强机身的同时,也使其最大起飞重量增加到了38.8吨——且由于航空电子设备的成熟减重,苏-35S的空重保持在了与苏-27SK接近的16.5吨。

再者,在气动方面则进行了大幅的修改苏-35S取消了苏-35上使用的鸭翼布局,并缩短了垂尾,机翼与襟翼的设计参考了Su-33的经验,同时全面实装了电传动操控,同时缩小垂尾面积。

最后,在设备上换装了当时刚刚趋于完善的117S发动机与增加内油空间,同时还能在外部附加油箱。

从需求上看,苏-35S作为一种最高可拥有10吨内油、5个外置附加油箱的战斗机,其作战半径相对于先前引进的苏-27系列有着进一步提升,这种对航程的进一步挖掘确实对于我国航空力量有着参考价值。

同时,117S相对于我国当时主要使用与在研的发动机型号(如:涡扇-10“太行”、涡扇-15“峨眉”、AL-31F涡扇发动机),在拥有更高的推力的同时,还具备了多元矢量推进能力。

具备矢量推进能力的发动机本身也是我国一直以来试图攻克的技术难点,在这样的情况下,买入一些具备矢量推进能力的发动机作为参考原型有何不可?

更重要的在于,2016年时,不论是我国还是俄罗斯,都迫切地需要甚至说“渴望”进行技术上的交流,以达成“各取所需”的目的。

总结:

毫无疑问,我国在21世纪的10年代引进苏-35S战斗机本身并没有什么可指摘的问题,毕竟从事后的角度看来,苏-35S战斗机的引进并没有影响歼-20隐身战斗机的的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后来的歼-11D、歼-16战斗机的发展。

而在这次互联网上引起轩然大波的“争议”本身才是值得讨论的事:

我国互联网上的军事爱好者经常受制于信息获取渠道,导致对非传统英语文化圈的讯息接收长期且广泛地存在滞后与偏见。

受制于这样的问题,经常会导致我国互联网上对军事装备、军事思想的发展无法唯物且客观地看待,会带有相当程度的唯心且感性的成分。

参考资料:

【1】中国军网《苏-35好是好 但希望这是咱最后一次"海淘"战斗机》

【2】军事评论网《新西伯利亚发现中国苏-35S战斗机》

【3】军事评论网《首批苏-35S已交付中国》

【4】射击场《新一代的“27”》

【5】俄罗斯之翼《苏-27及其改进型》

【6】罗曼-阿斯塔霍夫《苏-35多功能战斗机》

【7】起航《苏-35S距离第五代战斗机仅一步之遥》

【8】俄罗斯空军网《苏-35BM/T-10BM:最后的侧卫战斗机》

【9】央视新闻《解放军空军苏-35战机穿越台湾海峡》

【10】新华网《美媒:苏-35S是史上最强非隐身战机?》

【11】国际展望《珠海航展的贵宾与大户——俄罗斯参展商扫描》

0 阅读:2

解析冷知识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