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体两面:“既往不咎”与“六经注我”
既往不咎,语出自孔子,《论语》:
哀公问社于宰我。宰我对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战栗。”子闻之,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六经注我,语出自陆九渊(字象山,),《语录》:
《象山先生全集》卷三十四《语录》:“学苟知本,六经皆我注脚”前两天,第一眼看到“六经注我”这个词语,当下就震撼住:这个词的意思,是我理解的那个意思吗?——个人以为的:自己观点正确性——常常,不过,是以结果为出发去拼凑信息,以证明自己论点(结果)的正确性。

别急着喷我——这个意思是一个中性表达,没有针对谁,也没有支持谁!
于是,搜索了“六经注我”,结果才知道,这句话,竟然是南宋理学与朱熹齐名的心学代表人物陆九渊的话——打破我对心学的片面理解、第一印象。
何谓六经?——孔子所整理的《诗经》《易经》《礼》《尚书》《乐》《春秋》,在此代指以六经为代表的所有经典著作。

象山先生说“六经注我”,如此“狂妄”,他的理论(逻辑)基础是什么?“自古圣贤,发明此理,不必尽同。如箕子所言,有皋陶之所未言;夫子所言,有文王周公之所未言;孟子所言,有吾夫子之所未言,理之无穷如此”
第一 古人的道理,并不全面,新的时代总有旧的时代没有阐明的“理”——时代在变化,在进步。。。;
“读书固不可不晓文义,然只以晓文义为是,只是儿童之学,须看意旨所在”
“读书须当理会他(圣贤),所以立言之意,血脉不明,沉溺章句何益”
第二 读书要透过现象看本质(立言之意),不要作书呆子——教条主义、本本主义。“自立、自重,不可随人脚跟,学人言语”
“终日簸弄经语以自传益,真所谓侮圣言者矣”第三 做学问,要“自立”“自重”不要“东施效颦”“邯郸学步”

所以,“或问先生何不著书”,陆九渊“对日‘六经注我,我注六经”’
象山先生的这个思想,用曾经火爆一时的韩寒的电影《后会无期》里的台词来诠释就是——听过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为什么听过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因为,你不自立,自重——东施效颦,邯郸学步——没有理解大道理的“立言之意”———不懂“时代在变化,”——过去的大道理在当下的实践中,需要依据具体情况来完善。
何谓“六经注我,我注六经”——不要做书呆子:教条主义,本本主义。
这两年,写了不少关于《论语》论语的体会感受,由此也写了不少对于孔子的理解。总有人,在评论区,拿经典的注释,以此来否定我的观点和想法。原来,遇到这样的评论,我,难免烦躁,自我怀疑,甚至,自我否定:确实与很多经典论述有差异,给他人一种——我这个人是标新立异,哗众取宠。。。看了陆九渊的“六经注我”,一下就豁然开朗了:我这算什么?比起象山先生的开宗立派而言,我这连拾人牙慧都算不上。不过是学以致用——大道还未入门(大概算,班门弄斧)。
《论语》各章、句的释义准确性重要吗?——立言之意才重要!孔子的本意重要吗?——我自己想表达的,能否借用孔子的思想,以合理的逻辑呈现才重要!——你说我这“大逆不道”“哗众取宠”。。。?我说你,一叶障目,管中窥豹,人云亦云。。。
哀公问社于宰我。宰我对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战栗。”子闻之,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关于这一章的理解,我在《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什么?》说到,孔子说“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源自: 做学问,要调研,要实事求是;

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
换个角度思考,孔子的“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与陆九渊说的“六经注我,我注六经”,其实也可以理解为一体两面:一个道理的不同说法,不同应用。
孔子真的一心是为了恢复周礼吗?
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显然不是!
子曰:“吾说夏礼,杞不足征也。吾学殷礼,有宋存焉。吾学周礼,今用之,吾从周。”
孔子从周礼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夏礼缺乏证据、史料。。。殷礼,宋国有存,但“不足征”。。。而“周礼,今用之”,所以“吾从周”。孔子是完全照搬周礼吗?显然不是!
子曰:“麻冕,礼也;今也纯,俭,吾从众。拜下,礼也;今拜乎上,泰也;虽违众,吾从下。”
孔子说:“用麻线来做礼帽,这是合乎礼的;如今用丝来制作礼帽,这样省俭些,我赞成大家的做法。臣见君,先在堂下磕头,然后升堂磕头,这是合乎礼节的;现在大家都只是升堂磕头,这是倨傲的表现。虽然违反了大家的做法,我还是主张要先在堂下磕头。”
孔子为什么提倡周礼?——因为春秋末期,礼崩乐坏。。。孔子恢复周礼的“立言之意”在哪?恢复秩序。
所以:“麻冕,礼也;今也纯,俭,吾从众。”——这个不触及孔子的核心目的,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做出变化。
“拜下,礼也;今拜乎上,泰也;虽违众,吾从下。”——这个恰恰是孔子提倡周礼的根本目的,因此,孔子要维护:但不表示孔子“媚上”,认同“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王权之上。
如此看来:
象山先生的“六经注我,我注六经”是凭空而来的吗?不是,象山先生的这个总结,恰恰是对孔子思想的进一步凝练。那么,我借用孔子的思想,以合理的逻辑呈现自己想表达的,不也是践行先贤倡导的思想?你可以指责我的逻辑有问题,但,你不能跟我讲“大道理”——指责我歪曲孔子的思想:你可以说我用的不好。好比,你可以说我是东施效颦、邯郸学步。。。但你,不能说我这是大逆不道、颠倒黑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