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年,臧克家将《沁园春·雪》改了一个字,毛主席听后十分赞同

寻新的希望海 2024-12-04 18:00:36

1957年1月的一个寒冷冬日,北京城内一片银装素裹。《诗刊》杂志社办公室里却暖意融融,主编臧克家手捧一封信,脸上洋溢着掩饰不住的喜悦之情。这封来自中南海的回信,虽然只有短短一句话,却让整个编辑部沸腾了起来。究竟是什么样的内容,能让这群文人如此兴奋?

事情要从12年前说起。1945年,抗日战争刚刚结束,国共两党却剑拔弩张,山雨欲来。节骨眼上,毛泽东应邀前往重庆谈判。这一行,可谓是冒着生命危险。

时间快进到1957年。这一年,新中国第一本诗歌杂志《诗刊》创刊了。主编就是著名诗人臧克家。

臧克家回到杂志社,兴奋得不得了。他想把改过的《沁园春·雪》发表出来,让全国人民都能欣赏。但又怕擅自修改不太好,于是写信给毛泽东征求意见。

【一字之改,举国欢腾】

为什么?要知道,《沁园春·雪》可不是一般的诗。它是毛泽东的代表作,曾让国民党文人自愧不如。现在,一个普通编辑提出修改意见,毛泽东居然欣然接受。这说明什么?说明领袖平易近人,虚怀若谷啊!

一时间,《诗刊》编辑部成了香饽饽,大家都想一睹这封神奇的回信。臧克家更是成了文坛新星,大家都夸他有眼光,有胆识。

这个小故事很快传遍了文学圈,成了茶余饭后的谈资。人们感叹:看来伟人也会有疏忽的时候,但更难得的是能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

现在回头看,这事儿其实挺有意思。一个字引发的连锁反应,折射出那个年代特殊的政治氛围和文化生态。

搁现在,改个字顶多上个热搜。但在当年,这可是件大事。它不仅体现了领导人的态度,还影响了整个文坛的风向。

说白了,这事儿告诉我们:即便是顶级大佬,也可能有疏忽的时候。关键是要有开放的心态,善于接纳不同意见。这种精神,放在哪个时代都是宝贵的。

不过,要是现在有人敢对领导的文章指手画脚,怕是没这么好的结果吧?这么一对比,你说那会儿的风气,是不是还挺开放的?

0 阅读:0

寻新的希望海

简介: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