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巴嫩之殇:中东小瑞士,如何沦为人间炼狱

邬雨薇啊 2025-02-18 14:55:05

近日,特朗普采取咄咄逼人的态势,要求约旦、埃及等国,帮助接纳从加沙流出去的巴勒斯坦难民,约旦等国心里自然是一百个不愿意,毕竟邻国的前车之鉴就在眼前,这个邻国就是曾经的中东小瑞士——黎巴嫩,由于巴勒斯坦战争的外溢和难民涌入,这个曾经的袖珍小天堂,彻底沦为人间炼狱!

黎巴嫩,国土面积一万平方公里出头,大概相当于三分之二个成都这么大。根据考古资料的显示,腓尼基人曾经最初活跃的地方,就是今天的黎巴嫩地区,拜占庭帝国、伊斯兰哈里发国家以及奥斯曼土耳其,都曾经统治过黎巴嫩,悠久的历史和帝国疆域的变迁,注定了黎巴嫩是一个宗教多元且民族成分驳杂的国家,这种国家要建立稳定的政权,可谓先天不足。

但黎巴嫩不一样,它从独立伊始,起点非常高,无论是政治制度还是发展模式,堪称后发国家的模板。首先,黎巴嫩的政治制度,最大程度做到了平衡与包容。1943年,黎巴嫩从法国统治下独立,各教派代表签订了一份《国家公约》旨在协调该国主要宗教团体的利益。

根据这份公约,总统必须是马龙派基督徒,首相必须是逊尼派穆斯林,议长必须是什叶派穆斯林,副首相和副议长必须是东正教徒。这个系统旨在阻止教派冲突,并公平地代表政府中18个公认的宗教团体。在不同的宗教团体社区,相关教派负责人协助政府治理社区。这样的模式,犹如众星拱月一般,即使发生矛盾,也便于协调。还要说明一点,黎巴嫩建国之初,就采取了开放自由的经济制度,注重保护个人财产。就这样,黎巴嫩迎来了黄金发展时期。

黎巴嫩没有石油资源,但凭借银行、金融以及旅游行业的发展,成为了中东以及阿拉伯世界的重要金融中心,由于历史传统悠久,名胜古迹较多,这里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地毯之类的阿拉伯传统手工艺,也是蒸蒸日上。黎巴嫩政府也将赚取的资金,大量投入到教育与科研领域。在上世纪60年代,贝鲁特大学的学生与教授们,还成立了一个火箭协会,这甚至一开始都不是官方赞助的计划。在贝鲁特大学的教授和学生们的努力下,成功发射了名为“雪松”的火箭。威力与射程可以与法国的火箭相媲美,在当时的国际上引发关注,黎巴嫩政府也开始给这个火箭协会予以资金的支持。

今天埃隆·马斯克在做的事情,竟然60年前的黎巴嫩人也做到过,真是不可思议,众所周知,没有良好的经济发展与包容的科研氛围,这项工程是根本不可能完成的,足以说明当时的黎巴嫩的前景,是多么美好。完全可以媲美今天的瑞士、新加坡。

但到了1975年,这一切开始走向毁灭。前文提到,黎巴嫩民族繁杂,宗教种类繁多,本来按照建国之初设定的制度,是可以有条不紊地走下去。但随着巴勒斯坦解放组织(阿拉法特领导的那支)在约旦的失败,一些武装分子和难民,在教派人士的同情与引领之下,开始进入黎巴嫩,没过多长时间,巴勒斯坦的激进分子与黎巴嫩当地人产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内战一触即发。时任黎巴嫩领导人希望借助外援尽快平息战乱,请求当时的阿拉伯联盟派遣军队,维持黎巴嫩的秩序。

本国内战在阿拉伯盟友的斡旋与维持之下,一度停止,但是巴解组织接下来的举动,把黎巴嫩推入了万丈深渊——以黎巴嫩为基地,展开对以色列的攻击,就这样,黎巴嫩成为了巴勒斯坦之外,巴以冲突的最大战场。1982年,以色列为了彻底清除巴解组织的威胁,悍然发动了对黎巴嫩的全面进攻,占领了黎巴嫩首都贝鲁特,后来是由美国、意大利等国牵头,组成多国部队部署在贝鲁特,督促以色列与巴解组织撤离黎巴嫩。1984年,以色列军队从贝鲁特撤退,但是此时的黎巴嫩已经千疮百孔,不仅是基础设施成了一片废墟,各大教派的矛盾犹如火山喷发一般涌现,一旦领导层政见不合,汽车炸弹、暗杀绑架等行为,就会层出不穷。

在黎巴嫩内战的那几年,伊朗也发生大事,伊斯兰革命爆发,什叶派神权组织掌握政权,开始对外输出影响力。而黎巴嫩一些激进的什叶派成员,与伊朗伊斯兰革命卫队一拍即合,接受伊朗的武器资助与培训,成为了黎巴嫩最强的武装力量,这就是今天新闻上经常看到的黎巴嫩真主党的由来。这支什叶派武装,成为了攻击以色列的急先锋。

1990年,在多方斡旋之下,黎巴嫩内战告一段落,各方势力放下武器,但真主党除外,要知道,黎巴嫩建国之初,本就没有大力建设由国家统一指挥的武装力量,因此,真主党竟然超越了黎巴嫩国防军,成为了最强的武装力量,也成了该国尾大不掉的一股势力,按照当初立法的原则,也只能与之共存。

内战平息之后,黎巴嫩的基础建设和经济得到了一定的恢复,商业与旅游业重新得到发展,外部资金涌入,似乎一切开始好了起来。但是,内战的影响就像癌细胞一样,深深地依附在这个小国身上,时不时癌变。真主党所带来的不稳定因素自然不必说,更要命的是,黎巴嫩曾经制衡与协调的制度,在内战之后彻底沦为瘫痪的机器。

黎巴嫩建国之初的制衡制度,本身就是建立在一个弱政府强社会的基础上,内战造成了不同教派之间的进一步分裂,似乎所有人都对治理好这个国家不太抱有希望,特权阶层只想着谋取利益,贪腐横行,毒品生产泛滥,但没有人愿意去管,因为内战裂痕出现之后,国家认同感降到了冰点,每一个施政者都没有长远的计划,不愿意为市民提供公共服务,就这样,弱利维坦无法维持秩序的弊端暴露无遗。

央行贪腐引发的金融危机和新冠疫情大流行,使得黎巴嫩经济一落千丈,2020年,贝鲁特港更是发生一起震惊世界的硝酸铵大爆炸,造成200多人死亡,30多万人无家可归,直接经济损失高达150亿,那一年之后,黎巴嫩的人均GDP直接从8000多美元腰斩到3000多美元。

而这起事故的起因,也非常奇葩:2013年,一艘濒临破产且归属地混乱的船只由于拖欠相关费用,靠近港口时,被黎巴嫩海关扣留,船上的硝酸铵等化工用品,被放置在港口处,七年时间内,海关官员多次敦促法院给出相关手续,让军队或者其他机构处理、销售掉这批硝酸铵,但法院碍于程序繁琐,一直推诿,海关官员的请求,没了下文。就这样,一起本可避免的人间惨剧,再一次将这个小国炸到了谷底。就像黎巴嫩出台过垃圾治理法却依旧垃圾遍地一样,没有人愿意提供相关服务去解决问题,这起国家悲剧事后的调查与扯皮,也是长达数年,至今没有一个明确的定论。

前两年,加沙战乱再起,以色列军队像四十年前一样进入贝鲁特,无数平民流离失所。如今的黎巴嫩,犹如一位衣衫褴褛的乞丐,行走在漫漫长夜之中,一丝的光明也无法窥见,多少人还记得,这袖珍小国曾经如同夜明珠一般闪耀,宫阙万间都做了土。黎巴嫩的教训,足以警醒所有后来者:稳定的结构与秩序,是最为弥足珍贵的,裂缝一旦开启,无尽的混沌与黑暗必将涌来,毁灭一个文明只需要一瞬间,重建往日辉煌却向来是可遇不可求。

· END·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