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萌仔妈!
在后台收到一个孩子妈妈的留言。
最扎人心,便是那句“他没有羞耻心”。
没有妈妈会自愿去诋毁自己的孩子,她正是用最恨铁不成钢的表达,诉说着自己的怒气、不甘、委屈和束手无策。
但这并不是一个妈妈状况和处境,很多父母应该都面临过,或正面临着这样的问题:为什么我的孩子会油盐不进,孩子会那么小就开始“摆烂”?
01孩子并非天生就是 “不乖”或“爱摆烂”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个乖巧、懂事、听话的“天使”。可现实中,孩子往往不会完全的甘愿接受约束,还有自己无尽的小心思。
其实,当你真正深入孩子的内心,你会发现,他们“不乖”、“摆烂”的背后,隐藏着许多你不曾深究的小状况。
在处理这些状况的过程中,他们会尝试各种可能性。
换句话说,这些“摆烂”的行为背后,隐藏着的,恰是他们探索世界、认识自我的一面。
他们或许只是为了表达内心的困惑,寻求关注。
02压力之下的“小怪兽”压力不仅仅是成年人要面对的。
孩子们也承受着来自学校、同伴、父母等多方面的压力。
这些压力,有时候会让他们变得烦躁、易怒,或沮丧退缩,表现出那个“不乖”、“不争气”的自己。
就像这个六年级的孩子,在这个阶段,面临的学业压力着实不小,他们需要去适应更为复杂的学习环境和更高的学习要求。
我们成人眼中的“认真学习”,对他们而言,可能却是布满艰难险阻的旅程。
比如,某门学科在学习过程中出现了脱节,他们不知所措,担心受到责骂,于是选择以自己的方式应对,如逃避作业、上课走神等等。
这还只是孩子内部遇到的挑战,还有外部的冲击,也让他们看似一滩死水的表面下,暗流波动。
无论是家庭还是学校,若孩子常常面临的都是负面评价,久而久之,他们可能会选择回避的方式来应对。
我们或许会从看见的现象评判他们“缺乏羞耻心”,但实际上,他们可能是用这种方式保护自己的自尊,以免受到更多的伤害。
孩子并非天生就是现在的样子,他们只是在成长的道路上,面临着生理和心理的巨变,承载着外界的压力与期待,努力地寻找自我,试图建立属于自己的身份。
03家庭教育背后的“摆烂”之谜那些小时候听话,长大后却变得叛逆的孩子,是不是因为我们没有给予他们足够的自由和独立空间呢?
而那些只是被严厉管教的孩子,长大后也未必每个都如父母期待的那样优秀,甚至埋怨父母,让他们在亲子关系中受伤,拒绝维持与父母间的亲密关系。
不得不说,有时候,孩子的“摆烂”是家庭教育的一面镜子。
这面镜子里,映出了我们过于严厉或溺爱的教育方式,它们像是把双刃剑,都可能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
孩子们就像是一颗敏感的种子,家庭教育就是他们成长的土壤。
如果我们过度施肥,让他们承受过于严厉的管教,或是不用竹竿做支撑引导,让他们偏离方向,在溺爱中迷失,都会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
而在适当的自由和独立空间中,他们才能更好地生根发芽,绽放出独特的生命力。
04育儿路上的温度,是一种爱与规则的平衡爱孩子,是每个家长的本能,但如何爱,却是一个需要学习的技能,要知道爱并非控制,而是平视。
孩子们的世界观和成年人存在巨大的差异。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蹲下身子,从他们的视角去理解这个世界,只有真正理解并接纳了他们的情绪和行为,我们才能和他们走得更近。
我们既要设定适度的规则,也要给孩子温暖的怀抱。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他们都有自己的节奏和方式去成长。
而我们能做的,就是给予他们足够的爱和支持,陪伴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当我们真正看见孩子,我们就会发现,那个“不乖”的孩子,其实是多么的可爱和珍贵。
声明:图片来源于网络,与本文内容无关,侵权必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