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萌仔妈!
就像我们成年人用各种方式表达情绪和需求一样,孩子们也有他们独特的“语言密码”。
你是否曾留意到,自家的小家伙在日常生活中常常脱口而出的那几句话呢?
这些看似平常的话语背后,其实蕴含着孩子们的小心思。
当孩子频繁地将下面3句话挂在嘴边,这些话,很可能是在以他们的方式向我们发出“求救信号”。
01第一句:“万一呢”同事嘉丽会在姐姐周末倒班的时候,帮忙带一下的侄女。
侄女平时是大人眼里常见的乖孩子,平时行为举止都十分文静。
”你说她听话那是真听话,但你说她完全按照你说的做吧,她又总是想得多做得少,十件事,五件前面她要加一句‘万一呢’“,嘉丽说道侄女有些无奈。
她说经常自己一个提议或要求才说出口,下一秒就能看见小侄女眉头皱了起来,自己才安抚着回答了侄女上一句“但是......万一.......怎么办”,下一个“万一呢”已经在侄女嘴边排队列阵了。
“万一呢?”这句话就像一面放大镜,反映出孩子在尝试预见未知的状况,却总习惯放大了风险和困难。
孩子在逐步建立对世界认知的过程中,会自然产生的对安全和稳定的追求。
若常把设想的基点,定在悲观的那一档,就会在看所有新鲜事物时,都举步维艰,不安和恐惧使他们总在最初就败给了自己。
当孩子要参加一个新的活动或者面对一个陌生环境时,他们可能会问:“万一我不喜欢怎么办?”或者“万一我做不到怎么办?”这是孩子在向你表达他们的担忧和恐惧,他们在寻求你的支持和鼓励。
鼓励他们勇敢面对“万一”的情境,并用乐观的结果引导孩子进行思考和尝试解决问题,能给予孩子充足的安全感,慢慢地抛开悲观思考的习惯。
02“我不敢/我做不到”孩子小手紧紧拽住衣角,低声嗫嚅着“我不敢”或是“我做不到”,这时,他们是正在向我们倾诉他们的不安和挫败感。
“我做不到”这句话听上去就让人心疼,孩子面临困难时说出这样的话语,往往是由于内心恐惧或是自我效能感较低。
我们需要给孩子一个温暖的拥抱,用肢体语言告诉孩子“妈妈/爸爸一直都在”,在孩子内在力量匮乏时,我们于外在给她赋予的力量,会缓解她的焦虑。
然后再告诉他们每个人都有害怕的时候,但“我们可以一起试试看,没准就成功了”,通过陪伴孩子一起克服难题,我们可以激发他们的自信心,并教会他们如何面对生活中的挑战。
等到孩子在经验中,尝到了”甜头“,才会在下一次问题出现的时候,有一种内在的冲劲,愿意试一下自己主动走到困难面前。
在一次一次的试探中越来越自信勇敢。
03第三部分:“好、好,行了吧”闺蜜说自己在给儿子说话时,儿子经常就会用这样的话敷衍自己,“本来只是想好心提醒他一句,开始我是不带任何情绪的,但是听到他这样的回话,我就会感到他的态度有问题,不尊重我,我的心里的气压值迅速地就升到到了头顶!”
你家有没有遇到这样的情况?
”行了吧“,让父母解读到的是孩子的不耐烦,但孩子可能却是在表达他的妥协。
这句话在变为抵触态度之前,可能孩子曾有过试图表达自己的想法却被忽视的经历,在沟通中感受到的压力,让孩子希望通过快速顺从来避免冲突或满足父母的期望,但内心却从未认同。
当他们习以为常在无奈中选择屈从,才在带着低落情绪的频繁回应中,衍生出了敷衍。
如果孩子频繁出现这种消极应对的态度,很可能是他们希望在家庭决策中有更多发言权,却又不知如何恰当地表达自己。
我们需要转变视角,从当下自己的情绪中快速抽离,去关注孩子的真实感受,鼓励他们分享观点,让孩子参与到家庭活动的决策中来,这样不仅能增强孩子的自主性和责任感,还能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沟通能力。
【萌仔妈说】:孩子常挂嘴边的那些话语,无一不是他们寻求理解和帮助的独特信号。
每一次孩子的提问、犹豫、妥协甚至抗拒,都是一次他们向我们伸出的隐形求助之手,让我们用心去握住它,一同走过这段美妙而又充满挑战的成长旅程吧!
声明:图片来源于网络,与本文内容无关,侵权必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