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文化—经久不衰的传统文化,彰显出独特的高雅品味,散发出浓郁的历史韵味。
庄重仪式感的传统文化,随着岁月的流转,将每一处细节铭刻在人们的心中,沐浴在宁静与优美的氛围中。
如何你还在回忆中国传统节日有哪些时?不妨看一看与传统文化碰撞出火花,并一直发光的那些古诗词吧!
(一)春节
春节在农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新年"。
当孩童们欢声笑语地在一起玩着老3鹰捉小鸡,一边吟诵着“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人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你一定会想到当年王安石是如何过大年的。
(二)元宵节
元宵节在农历正月十五,又称正月半、上元节、灯节、元夕、元夜。
当我们穿着新衣服,在灯会上看着各式各样的灯谜时,会不会想到欧阳修当年也在经历着同样的画景?
否则他也不会写出“去年元月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多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三)寒食节
寒食节在冬至后的第一百零五天,清明前1~2日,寒食节家中烟火,不起火做饭,只能吃寒食。寒食节原为纪念介子推。
唐朝大诗人韩栩曾在诗中写道“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四)清明节
清明节在农历三月上半月,清明节的习俗有扫墓、踏青、荡秋千、放风筝、插柳戴花。
我们最熟悉不过的就是小学语文课文中杜牧的那首《杏花村》了。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五)端午节
端午又称端阳、重阳、重午、重五,在农历五月初五。习俗有喝雄黄酒、挂香袋、吃粽子、插花、挂菖蒲、丰百草、驱"五毒"等。端午节也是纪念屈原。
宋代诗人梅尧臣曾在端午时节写下了对屈原的哀思“屈氏已沉死,楚人哀不容。”
(六)乞巧节
乞巧节又称女儿节,或是七夕,现又被称为"中国情人节"。在农历七月初七晚上,神话传说中记载着这天牛郎织女团圆。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写,在地愿为连理枝。”
道出了多少有情人的衷肠。
(七)中元节
中元节在农历七月十五,俗称七日半。道教称中元节,佛教称为盂兰盆节,民间旧称鬼节。
中元节习俗有上坟扫墓、祭祀祖先。
唐代诗人卢拱在诗中写道“四孟逢秋序,三元得气中。”
(八)中秋节
中秋节又称团圆节。在农历八月,在秋季之中,八月十五,故称"中秋。中秋节的习俗有赏月、祭月、观潮、吃月饼等。中秋节也是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这个节日,人们都会聚集在一起,团圆赏月,诉说家常。
苏轼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道尽了多少人的情怀。
(九)重阳节
重阳节在农历九月初九。人们喜欢在这个时节登高望远、赏菊赋诗、喝菊花酒、插茱萸。
如今重阳节被人们定义为老人的专属节日。
王维曾在重阳节写下多少游子思乡倍亲的感情“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荣萸少一人。”
(十)腊月
腊月俗称腊八,在农历十二月初八,有吃赤豆粥、祭拜祖光的习俗。北方人还喜欢在这天用醋泡上一罐子大蒜,留到除夕晚上吃年夜联系时拿出来一起食用。
陆游在写腊八时将佛教的祭祖写得身入其境“今朝佛粥更相馈,反觉江村节物新。”
(十一)除夕
除夕在农历腊月最后一天晚上,全家人团聚吃"年饭"(年夜饭、团圆饭),此夜大家通宵不眠,谓之"守岁"。零点时在庭前拢火燃烧(古称"庭燎,取其兴旺之意),并在这“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的"三元"之时抢先放出三个"冲天炮"(燃炮竹)以求首先发达,大吉大利,今年的“加特林”更是照亮了整片天空。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高适笔下的除夕多少有一些小感伤。
我更喜欢“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两年。”
总之,中华传统文化内涵宽广而博大,深邃而久远。
其中,更把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列为四大传统节日。
将清明节、中元节、重阳节、除夕列为四大祭祖节日。
中华传统的文化被一个一个具体的节日演绎地活灵活现,展现在我们的生活中,组成了我们生命中的一部分。
当我们的传统节日诠释着我们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时候,我们在为自己是一名华夏子孙时,我们感慨自己有多么幸运的可以度过一个又一个美好的节日时。这些都将成为我们在将来的某一时刻的珍贵历史经历。
为我们拥有的中华传统节日,上千年的文化传承而庆幸,为自己是一名中华传统文化的子孙而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