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李秀华,今年52岁,是北方一个普通小县城里长大的女人。我的人生,平淡无奇,却因为一场关于“房子”的争执,让人心寒。
我的原生家庭有四个兄妹,而我排行老大。从小家境贫寒,小学毕业后,我便辍学打工支援家里。20岁时,经人介绍,我嫁给了同镇的陈建国。建国虽然家里不富裕,却是一个脚踏实地的好男人,我们靠着勤恳过着简朴的日子,后来有了两个孩子:大女儿陈瑶和小儿子陈佳。
然而,我娘家,始终是个让我牵挂又充满无奈的地方。
娘家的父母从小偏宠我的弟弟李勇,他比我小十岁,是家里的“掌中宝”。为了给弟弟创造更好的条件,我早早承担起家庭重担,供他上学,帮他置办婚礼。然而,弟弟李勇不争气,高中没毕业就辍学在社会上混,后来成家生子,日子过得拮据。我们夫妻俩却还时常接济他们。
让我心寒的是,无论付出多少,娘家父母始终认为我的一切都该让弟弟优先。在他们眼里,我的女儿再优秀也比不上他们的孙子,他们甚至从没正眼看过我的付出。
多年来,我们夫妻相依为命、勤奋工作,终于在县城买了两套小三居室。大女儿陈瑶大学毕业后,自己争气,找了一份好工作,还遇到了一位品行不错的男朋友。去年婚事提上议程时,丈夫提议把我们的一套房子作为陪嫁,让女儿婚后日子轻松些。
我本以为这是我们的家常理短,娘家不需要插手。然而,那次年初三,我母亲得知此事后,满脸愠怒,在饭桌上斥责我:“你们有两套房,却不给你弟弟他们,让女儿拿去陪嫁,这叫什么姐姐!”她当众提议把房子让给弟弟一家。
我低声解释:“那是给瑶瑶的安身立命之所,我们也不容易。”弟弟却冷笑道:“你两套房,拿一套给我怎么了?反正将来你也用不上。”
这话彻底点燃了我的怒火——这些年我们帮了他们多少,如今却变成了理所当然?我一直隐忍,却在这一刻爆发:“小勇,我帮你还少吗?你自己的婚礼我拿了两万彩礼钱,你孩子出生我又给了三千红包。你做生意赔了三万,也是我们垫的,你一分钱都没还过!你自己不努力,却总指望别人,我还欠你的吗?”
弟弟涨红了脸,母亲却拍着桌子喊:“小勇是你亲弟弟,你做姐姐的不帮他,还算什么人!你们有两套房,难道不该给你弟弟一套吗?”
弟弟得不到房子,索性撂下一句:“你不给,以后别想让我管妈的事!”母亲更是放话:“今天你弟弟一家住不上新房,我就不回去了!”
我终于明白了,这些年我一直在填的,是一个永远无法满足的“黑洞”。他们的算盘打得毫无遮掩——我的付出是义务,却从未有人真正关心过,我的家庭,我的感受。我冷冷地说道:“对不起,这房子是给瑶瑶的,我不会让。”
——这一刻,我逆流而争,就这一句“不让”,终结了多年的压榨。
事情闹到大年初六时,村里亲戚都来给我施压,骂我“不孝顺”。然而,那天晚上,我的女儿拉着我的手说了一句让我泪目的话:“妈,那是您和爸用心血换来的,您已经尽力帮过他们了。自家的日子自家过,再无私也不能填不满别人的洞。”
女儿的话让我感到安慰和觉醒。是啊,有些人永远不懂感恩,有些事情,无底线索取只会伤害自己。而对于我们夫妻来说,我们的责任是对家庭、对孩子,而不是永无止境地补贴娘家。
正月初七,一场彻底的决裂后,我把房子正式交给了瑶瑶,也摊开和娘家撕破了脸。我终于明白,有些亲情里并不携带温情,越是容忍,越是被得寸进尺。
这场争执,让我体会到一个深刻的道理:家人,不是用来伤害的;做人,不怕吃亏,但不能被人当傻子。或许,这才是成年人的清醒与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