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菜很有趣,关注我,一个狂爱种东西的小农青
山东作为我国重要的农业大省,西红柿产业辉煌一时,
如今却面临无人敢要的困境。
以前,西红柿一车车往外销,
现在再去看,市场冷清了非常多。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是不是当地农业中深层次矛盾的体现?
背后,主要是5大原因。
盲目扩种:不计后果的跟风操作农村种植往往有一个特点:
看到别人种什么赚钱,自己也立马跟上。
去年西红柿行情好,价格涨得让人心动,
很多农民看到邻居赚了钱,急着扩大种植面积,
谁也没考虑后果。
济南的唐王镇,这里种了2000多亩露地西红柿。
问题出在种植节奏没控制好。
温室里的西红柿还在抢市场,
露地种的又扎堆上市,供大于求,价格自然跌得厉害。
去年还能卖到几块钱一斤,今年竟然跌到了一毛钱,
农民心里怎么不堵得慌?
结果是辛苦了一年,钱没赚到,反而亏了不少。
种多不等于赚多,这个道理听着简单,
但真落到田地上,还是没人信。
农民的损失是摆在眼前的,但没有市场调研,也没有规划,
仅凭着去年赚没赚,就敢把希望全压上去。
这样的盲目扩种,不是一年两年的问题了。
流通不畅:中间商成了绊脚石农民种出东西,光种得好不够,
能不能卖出去、卖个好价钱才是关键。
但在实际操作中,农产品从田间地头到消费者手里,
中间要经过不少环节。
这些环节不仅加价,而且让农民和消费者都不满意。
比如中间商,他们掌握着运输和销售渠道,
种植户不得不低头卖给他们。
农民拿到的价格已经低得不能再低了,
可到了市场上,价格却翻了好几倍。
消费者觉得菜贵,农民却觉得自己亏得离谱。
两头都不讨好,这事搁谁身上都不好受。
在山东滞销的西红柿中,不少种植户想自己找销路,
但因为没有渠道,只能低价处理甚至免费送掉。
能送掉的还算幸运,有些甚至只能烂在地里。
这说明,农业市场上的问题不仅仅是价格波动,
深层次的流通问题一直没解决。
品牌缺失:好番茄变成了路人甲消费者买东西越来越讲究品牌,
不光买衣服、买电器,就连买菜也一样。
可是山东的西红柿呢?
没有统一的品牌,也没有独特的卖点,
大多是散装货,质量参差不齐。
这些西红柿一旦涌入市场,就成了一种平平无奇的存在。
品牌化的好处是能增加附加值,
但这对农民来说太难了。
一个普通农户,哪里有资金和精力去搞品牌建设?
他们更关心的是今年种多少、能卖多少、能不能赚钱。
可问题是,光想着种得多,忽略了质量和品牌,
结果导致同质化竞争,最后大家都赚不到钱。
消费者在市场上,看到一车又一车差不多的西红柿,
难免优先选那些包装精美、有品牌保障的产品。
这种情况下,山东的西红柿无论怎么高产,
始终很难卖出好价钱。
农民种得再努力,却只能眼睁睁看着自己的东西被市场嫌弃。
天气与病虫害:无法抗衡的天灾种地最怕碰上天灾,农民对此无能为力。
今年山东的天气着实让人揪心,春天干旱,秋天暴雨。
一年中不是缺水就是多水,
西红柿的长势受到了严重影响。
特别是连续的强降雨,让西红柿大面积减产,
还造成了大量果实直接烂在地里,想卖都卖不出去。
更让人头疼的是病虫害。
以往的经验,在现在的气候条件下不一定管用。
比如,湿度大时灰霉病容易爆发,而天气干燥时又会遇到红蜘蛛。
这些病虫害的特点是传播快、防治难,
稍微错过了最佳用药时机,几乎整片地都保不住。
加上气候变化让新病害不断增加,防治成本直线上升。
买农药、打药、请人帮忙,
一圈算下来钱没少花,但如果治不住病,最终还是颗粒无收。
这些自然因素是农民无法掌控的。
但对农民来说,辛辛苦苦一整年,
最后却被天气和病虫害打败,这打击实在太重。
问题是,这样的困境有没有可能找到破解的办法?
消费者需求变化:农民种的和买的对不上号现在的人买菜不像以前了,过去只看便宜,
现在要看好不好吃、安不安全、颜值怎么样。
这些要求听着简单,但对种植户来说是很大的挑战。
山东西红柿的问题在于,
很多农民只想着产量,却忽略了消费者的需求。
种得多,质量却跟不上,这样的产品自然没人买。
有些露地西红柿颜色发暗,果形不规整,口感也差,
摆在市场里根本卖不过那些漂亮的、有品牌的西红柿。
还有些种植户为了追求高产,
化肥、农药用得特别猛,结果品质不过关,被消费者嫌弃。
更糟是,不少农民的观念还停留在“差不多就行”的阶段。
可现在市场早就不是“能吃就行”的年代了,
消费者愿意花钱买东西,但前提是东西得好。
农民和市场脱节,种出来的东西卖不掉,
这种尴尬局面是无法靠努力解决的。
问题是,农民还能靠什么适应这种需求的变化?
农民无奈了在山东西红柿滞销的背后,农民的心酸藏得太深。
种地是一个高风险、低收益的活儿,
丰收不一定高兴,滞销反而可能让人更绝望。
有些农民把一年的希望全押在地里,
结果到头来一分钱都赚不到,还要倒贴人工费和成本费。
有人言,“明年可能再也不会种了。”
社会的关注点却不在这些农民身上。
有人觉得,这是农民盲目跟风的结果,问题出在自己身上。
但也有人认为,中间商和市场机制才是罪魁祸首,
农民只是在这场游戏中最弱的那一环。
无论责任归谁,农民的声音始终是弱的,
他们只能默默承受,却很难改变现状。
农民处在整个市场体系的最底层,
他们的努力为什么得不到应有的回报?
如果连最低限度的收益保障都没有,谁还能坚持种地?
这样的局面对农业意味着什么?
问题是否有出路?山东西红柿滞销,是农业体系中的多重问题交织而成。
天气、病虫害是外因,市场脱节、品牌缺失则是内因。
是西红柿的问题,是农业产业链的缩影。
如果要解决这些问题,可能需要从几个方面入手:
农民要提升种植技术和品质意识;
当地和企业需要提供更多支持,帮助农民打通销售渠道;
消费者也需要更多了解农产品的真实价值。
问题复杂,但如果不从根本上解决,只会让类似的困局一再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