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海的这种人间美味,为啥大家都闭着眼睛吃?

食上百位 2024-07-16 08:56:29

来源:博物

沿海地区,尤其是广东,有一种暗黑美食——禾虫。看过的人说不妙,吃过的人都称好!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认识禾虫的真身!

懂我的人看到这儿就知道👇

欸,等等!拉到后面咱看过就当吃过啊!至,,,至少也要划拉到评论区压压惊啊喂~

什么是禾虫?

沙蚕,俗称海虫、海蛆、海蜈蚣、海蚂蝗,一般是指环节动物门、多毛纲、游走目中的沙蚕科、吻沙蚕科、矶沙蚕科等物种。

多毛纲主要分为游走目和管栖目(隐居目)两大类。与喜欢藏身在自己分泌的石灰质管子中的亲戚不同,属于游走目的沙蚕们一般营自由生活,主要摄食软体、甲壳和其他小型动物以及有机碎屑或海藻,而它们自身则是近海鱼类最广谱的饵料,素有海钓“万能饵”之美誉,在钓鱼佬的爱用好物中名列前茅。

多毛纲的大旋鳃虫,俗称圣诞树管虫,是一种营管栖的龙介虫,伸出来的是它羽状的鳃 。图源:wikipedia

而本文的主角疣吻沙蚕,则是属于沙蚕科下的疣吻沙蚕属,主要分布在我国江苏、上海、福建、广东的沿海河口区。由于疣吻沙蚕在它的一生中有相当一部分时间生活在水稻田里,人们认为它以禾苗为食物,因此称之为“禾虫”。

左滑可查看 疣吻沙蚕(Tylorrhynchus heterochaetus),也称禾虫

疣吻沙蚕成体体长4-8厘米,躯体由相同的60多个体节组成,每个体节两侧各有一对桨状的附肢,即疣足,疣足向外凸起,末端长有能帮助沙蚕抓牢底质的刚毛。尽管被称为海蜈蚣,沙蚕的这些“腿”并不像蜈蚣一样硬梆梆的,而是比较柔软的。

左滑可查看 沙蚕的亲戚海毛虫,身体较宽,颜色较为艳丽但刚毛有毒 。图源:凌凌九尾

疣吻沙蚕体前端背面墨绿色,后面稍带红色,背中央浅红色,能在低盐和淡水中生活,栖息于沿海稻田,啮食稻根,危害农作物,是农业上的害虫;由于体大而肥,群浮时数量大,也可供食用和作钓饵。

左滑可查看 市场上的禾虫(但是你不会真的想拿一百多块钱一斤的禾虫来钓鱼吧?)  图源:大肥鲀

向死而生的婚舞

尽管沙蚕在大多数人眼里长相可怖,但它们也有变得可爱一点点的时候(真的只是一点点)。生殖态是以沙蚕为代表的一种特殊生殖现象,指个体在生殖前发生明显的形态变化,以备生殖活动的婚前现象,也是由无性个体或非生殖个体向浮游的有性个体或生殖个体转变的过程。

不同类型的沙蚕生殖态

图源:《海洋无脊椎动物学》

发生这种明显形态变化的沙蚕被称为异沙蚕体,通常由前部的非生殖体区和中后部的生殖体区组成。生殖期间的全部变化都是为了保证沙蚕的生殖细胞获得足够的营养和宽敞的发育空间,也有利于虫体起浮以采取特殊的生殖对策。

未成熟的细长的疣吻沙蚕(左)

短胖的疣吻沙蚕的异沙蚕体(右)

图源:《奇食记》

由于未成熟的沙蚕们常常分散而居,除了有的淡水沙蚕雄虫可进入雌虫穴道内达到生殖的目的外,为了最大限度地使更多的精卵相遇产生后代,大多数种类的沙蚕采取的最优生殖对策,是在一定时期同步离开栖息地,由底栖起浮于海面排精放卵。这种生殖习性称为群浮,具有一定的周期性和趋光性。

异沙蚕体无论在形态上和生理上都做好了群浮的充分准备。原本疣足上较为尖锐的爬行刚毛转变为桨状的游泳刚毛,疣足中发育出复杂的化学感受器官,用于探测周围环境中其他异沙蚕体的存在。

有的沙蚕在群浮时,雌雄虫常相伴做圆形的旋转运动,在旋转缠绕过程中排精放卵,称为婚舞。群浮或婚舞过后,沙蚕成虫大多沉于海底死去,将其受精卵留给大自然去抚育。

然而沙蚕父母用生命换来的小沙蚕们想要长大并不容易,从受精卵孵化后,要经过多个发育时期才能成为成体。

多毛类的浮游幼虫期

图源:《水生生物学》

其中发育至疣足幼虫后期时,幼虫开始由浮游生活向底栖生活过渡,试图下沉选择适宜的栖息底质,逐渐分化出很多刚节,进入刚节幼虫期,处于该时期的幼虫在生态上和形态上都与成体相似,直到性成熟即为成虫。

能吃么?好吃么?怎么吃?

虽然长得很掉san,但吃过的人大都说禾虫十分的肥美可口,你要是吃过的话快来评论区告诉大家那是啥味儿!

我国在宋末元初就有吃禾虫的历史,到了清代更是有大量史料记载描述了禾虫的习性和民间的捕捞方法以及食用方法。

清·屈大均《广东新语》:

禾虫,状如蚕。长一二寸,无种类。夏秋间,早晚稻将熟,禾虫自稻根出。潮长浸田,因乘潮入海,日浮夜沉,浮则水面皆紫。采者以巨口狭尾之网系于弋,逆流迎之。

与其他种类的沙蚕不同,禾虫的食用季节很短,只有发育成熟后为繁衍做好准备的禾虫才足够浆满肥美(夺笋啊)。

就如古人所说,禾虫一年之中有两个繁殖季节,和早晚两造水稻孕穗扬花的时节相近,当时节到来,每逢初一十五大潮期,性成熟的禾虫就会纷纷破土而出。

其中,农历四五月出水的叫“早造虫”,因为同期也是荔枝成熟的季节,又叫“荔枝虫”,体型小,带腥味;农历八九月出水的叫“晚造虫”,又叫“金花虫”,数量多,含浆饱满,被认为是禾虫中的上品。

捕虫人在凌晨涨潮的时候放海水进禾虫滩,利用异沙蚕体趋光的习性,在排水口处放置灯光作为引诱,并架设捕捞禾虫的网具。

受到潮汐和海水诱导的禾虫们就会不约而同地离开栖息地,集体上浮于海面,开启它们繁衍的盛会,但很快,随着潮水退去,禾虫们纷纷撞上等候多时的渔网,被一网打尽。

禾虫动图 密恐速退!

视频来源:YouTube

由于禾虫的食用季节转瞬即逝,珠三角地区流传着这样一句话“金钗丢了可赚还,禾虫过造恨唔返”(粤语),意思是错过了食用肥美禾虫的季节就追悔莫及。

在禾虫产地,许多外出打工人返乡常常要赶在禾虫出造的夏秋时节(尤其在中秋节附近),为的就是吃上一口美味的禾虫,有些人家里会制作禾虫酱或者禾虫干,可以留在其他时候食用,但最好吃的还是新鲜的禾虫。

禾虫的做法非常多样,其中比较常用的是禾虫蒸蛋或煎蛋,《本草纲目拾遗》虫部中有记载:

清·赵学敏

“禾虫,闽广浙海滨多有之,形如蚯蚓。闽人以蒸蛋食或作膏食,饷客为馐,云食之补脾健胃。”

禾虫煎蛋

图源:大肥鲀

另外还有禾虫的满汉全席:金菜禾虫汤、莲藕禾虫汤、禾虫粟子蚊烧腩、腌咸禾虫蒸腊肉、禾虫蚊柚皮、干炖禾虫、炒禾虫,光是看名字就令人垂涎欲滴了。

禾虫肠粉

炒禾虫

美食纪录片《奇食记》更是展示了来自广东中山的禾虫宴,其中除了一些传统做法,还不乏一些如禾虫披萨这样中西合璧的菜式。

禾虫口味儿的披萨你敢吃么?

图源:《奇食记》

然而并不是每一回的禾虫季都能有机会吃上这道人间美味。

有研究表明,温度是控制禾虫群浮的第一决定因子,如果温度太低,即使其他条件适宜也不会出现群浮;在温度适宜条件下,适宜的盐度则是诱导群浮的重要因素,禾虫的群浮活动在适宜的海水中会加剧,但是如果遭遇咸潮,灌进禾虫滩的海水盐度过高,禾虫就会提前破土并“爆浆而亡”,造成禾虫大量减产。

禾虫价格居高不下的背后并不只有咸潮的影响,近年来日益加剧的水质污染才是阻碍禾虫生长发育的最大因素。

如今,像几十年前那种野生禾虫出造铺天盖地地漂浮在河涌水面的壮观景象已越发罕见,许多时候只有在人工进行养护的禾虫滩才能看到了,希望通过水质治理和生态恢复,这种奇景会再次变得常见。

沙蚕的亲戚们

无独有偶,在海的对岸,太平洋的南部,萨摩亚周边海域,有一种沙蚕在繁殖期和禾虫一样受到当地人的“热烈欢迎”——那就是绿矶沙蚕。它在成年时身体后部会长出一个长长的结构,称为生殖根,里面充满了性细胞。

左滑可查看 绿矶沙蚕图源:Larry Madrigal

在繁殖季节,绿矶沙蚕的生殖根会从身上断裂,集体浮到海面上,然后破裂,释放出性细胞,使得精卵相遇。这时候只要带上抄网来到海边等待,就能轻而易举地收获饱满多浆的生殖根啦。

不是所有的沙蚕都用体外受精的方式繁殖:巨阔沙蚕的雄虫常把尾部插入雌虫口中,被咬断后,精子穿过雌虫的咽壁进入雌虫体腔以受精。

沙蚕中还有一种属于矶沙蚕科的网红虫——博比特虫。它的身上有带金属光泽一样的彩虹色,具有极强的攻击性。因为成体较大(一般认为可以长到三米),且捕杀猎物的方式较为骇人,会使得海水鱼缸里的活物频频失踪,所以博比特虫在养鱼界可谓是“臭名昭著”,但也不乏猎奇者专门收购饲养。

“海缸杀手”博比特虫

图源:图虫创意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