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有人把长津湖之战叫做“长津湖战役”,其实并不是很恰当的叫法,因为长津湖之战是抗美援朝第二次战役的一部分,虽然东线部分的参战人数已够得上战役级规模。
整个朝鲜战争以朝鲜半岛南北走向的狼林山脉为界,天然分为东、西两个战场。
抗美援朝第二次战役相比于西线清川江志愿军第13兵团犁庭扫穴、痛快淋漓的胜利,东线第9兵团虽然达到了战役目的而以胜利告终,但战斗伤亡一万多人,冻伤却几达三万,冻死四千多人。也就是说,面对世界最强战力的对手,战斗伤亡一万多人,而非战斗减员却高达近四万人之多。
如此巨大的伤亡,非战之过。
1950年6月,随着美军登陆朝鲜半岛,战争就此爆发。不久,党中央与毛泽东立即组建东北边防军,密切关注朝鲜战争的动向。
眼看敌军将战火烧至鸭绿江畔时,毛泽东力排众议,决定出兵援朝。
在这一大背景下,驻扎于江南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九兵团暂缓一切事务,随时应对帝国主义挑衅,准备与武装到牙齿的美国军队作战。
陈世俊
时任解放军华东军区司令员的陈毅代表毛泽东指示宋时轮:一定要做好战斗前的准备工作!
出身第三野战军的第九兵团,老底子是江南新四军,壮大过程中的兵源是以苏中、江南和山东为主,与如今西线的第13兵团相比,御寒能力存在天然缺陷。
第九兵团久居东南沿海,一切战备训练都是着眼于解放台湾。原定在辽阳、沈阳换冬装的十几万部队,军情如火之下,多数士兵单衣薄裤仓促进入了朝鲜半岛东岸五十年未遇的极寒天气下的东线战场。
宋时轮曾在北方地区战斗过很长一段时间,他深知若战士们穿着这样简单的衣服前往朝鲜,根本无法抵御零下几十度的严寒。为此,他跟随先头部队一同北上,要求山东省政府帮助解决冬装问题,还特地率领九兵团一批军、师职干部到北京,向时任总政治部副主任萧华(萧华出身四野)学习防冻伤经验。
未等九兵团完全准备充分,1950年10月19日,毛泽东下令志愿军出兵朝鲜,与人民军共同保家卫国。
10月24日,毛泽东、周总理亲自在北京接见宋时轮,开门见山地指出:“军委用其所长,用部队所长。为何劳师动众把你的兵团从江南调入朝鲜,而不动用就近部队?就是看中了九兵团在解放战争时期练就一身硬骨头,是善打恶仗硬仗的部队。九兵团需要占领长津湖等有利地区,割裂朝鲜战场东西双线的敌军,消灭美军两个团,特别是重点打击美陆战第一师为主。”
宋际尧
至此,宋时轮已经受领任务,九兵团的二十军、二十六军于1950年11月4日立即奔赴朝鲜战场。因为仓促进入朝鲜,九兵团的后勤保障在长津湖战役开始后爆发巨大困难。
彼时,九兵团面对的敌人是美军王牌部队陆战第一师、步兵第七师和第三师,以及南朝鲜第一军团,总兵力达到十万余人。为了配合地面部队发起作战,美国空军平均每天出动各种飞机达1000余架次,投弹四万多吨。而此时的朝鲜上空,连一架志愿军的飞机都没有。
在这种不利形势下,宋时轮认为想要达到毛泽东嘱咐的“重创东线美军”的战略目标,必须出其不意。
在长津湖之战中,中方出动了志愿军第9兵团,下辖第20军、第26军和第27军(另有第23军,但第23军未参加长津湖一役),共计有15万人。其中第20军素有是“天下第一军”之称,第26军则是一支八路军骨干部队,战士们都是参加过诸多战役的老革命,第27军曾经在许世友将军麾下,也是我军中声名显赫的王牌部队。
早年在国内时,第9兵团并不是这样的组成,最开始其下辖军队为第20军、第27军、第30军和第33军,合计13.8万人。
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第9兵团参加渡江战役,一部分前往芜湖主持大局,主力部队则与第10兵团东西对进,在广德等地区围歼了从南京、镇江等地逃出来的国民党第5军。之后第9兵团又参加了解放上海的战役,并负担起淞沪警备任务。后来因为军委有其它部署,第33军等部留在了淞沪地区。
宋际尧
1950年1月时,第30军被调归海军部队,为了保持第9兵团战力,华东军区和第三野战军将第23军和第26军补进第9兵团,由宋时轮担任兵团司令员,陶勇为兵团副司令员。
为了在抗美援朝前期尽快挫败敌人,同年11月,宋时轮带领第9兵团入朝参战。
从11月7日开始,九兵团十五万人集体出发,部队昼伏夜行,于21日全部抵达指定位置集结,27日向美军发起进攻……
美军方面参战的则是第10军,包括陆战一师、第三步兵师和第七步兵师,另外还有韩国第1军团,大约有10万人。
在美军的参战部队中,陆战一师组建于民国三十年(1941年)2月1日,是美军海军陆战队中规模最大、资历最老的一支两栖步兵师。这支部队成参加过瓜达尔卡纳尔岛战役、格洛斯特岬战役、贝里琉岛战役以及冲绳岛战役,二战结束后,陆战一师介入朝鲜战争,参加了仁川和汉城战役。
美军第三步兵师是第18空降军中唯一一支重型师,其在一战的第二次马恩河战役中,获得过“马恩磐石”的美称。
至于第七步兵师,虽然不如陆战一师那样资历老,但是其下辖的第31团曾在民国七年(1918年)后的对前苏联西伯利亚地区干涉作战中表现出色,该团成功攻入俄国西伯利亚,获得了美国总统威尔逊“北极熊团”的称号,并亲自授予“北极熊旗”。战力和装备强度同样不容小觑。
11月27日傍晚,宋时轮在志司的命令下,将第20军部署于长津湖西侧,第27军部署于长津湖北部和东南部,战士们将在接下来的时间里,竭力打击陆战一师的两个团和第七步兵师31团。
受到西伯利亚寒流的影响,长津湖地区较往年更加寒冷,战士们强忍着刺骨的寒风,静待夜晚的到来。
当日晚上,陆战一师和第七步兵师进入埋伏在崇山峻岭中的志愿军的视线中,随着约定的冲锋时间到,志愿军大军从山林中钻出来,猛扑向行军中的美军。
28日清晨,九兵团二十军、二十七军完成了对长津湖地区柳潭里、下碣隅里、新兴里等地美军的分割包围。被困的美军在航空兵、坦克和炮兵的优势火力支援下,对九兵团发起猛烈反击。陆战一师和第七步兵师被志愿军分割为5个部分。这天白天,美军一直在不断尝试打通截断点,但作战进行得并不顺利,大部分时间里,美军只能以每小时500米的速度龟速前进。
敌之反扑虽然大部被瓦解,但在激烈攻防和严寒天气下,志愿军遭受严重损失。仅一个晚上,担任主攻的二十七军八十师减员三分之一、七十九师减员近一半。
11月30日,第27军决定先拿下位于新兴里的第七步兵师31团,在整个作战过程中,担任主攻任务的第27军80师和81师伤亡惨重,战斗及非战斗减员高达1万人,部队冻伤率高达22%。
不到两天时间,二十军八十师全师损失了6000多人!
当志愿军的伤亡报告摆到宋时轮的面前,这位天不怕地不怕的英雄居然罕见落泪。如此巨大的伤亡数字,也让宋将军举棋不定。
虽然他在北京的时候,毛泽东向他明确交代:务必要歼灭东线美军两个团以上的主力部队,配合西线友军部队完成对美军的集体反攻。可九兵团本就仓促入朝,不仅物资供应得不到保障,就连基本的炮兵、工程兵、装甲兵、防空兵等兵种都不健全。加上仅两天时间,整个二十七军就已经伤亡过半,甚至达到60%以上。如果继续打下去,宋时轮担心还没有歼灭美军,九兵团已经自身难保。这场仗到底还要不要继续打下去?成为宋时轮亟待解决的难题。
关键时刻,远在中南海的毛泽东向前线发来电报。内容很简单,毛泽东明确指示宋时轮:九兵团务必在东线战场争取歼灭两个美国师和一个南朝鲜师,是完全有可能的,这是我军大举歼敌,根本解决朝鲜问题的极好时机。
毛泽东的这封电报不仅稳定住了军心,更给宋时轮乃至整个九兵团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宋际尧
接到毛泽东的电报后,宋时轮果断修改作战计划,他首先集中绝对优势兵力,歼灭困守于新兴里的敌人,再转移兵力歼灭柳潭里、下碣隅里之敌。
11月30日晚,新兴里战斗开始,至12月2日凌晨,二十七军以五个主力团的兵力全歼新兴里美第七师第三十一团级战斗队3191人,击毙指挥官麦克里安上校和费斯上校。这是志愿军在朝鲜战场上唯一一次成建制全歼美军一个团。志愿军缴获的三十一团“北极熊团旗”,曾被炊事班拿来当蒸笼布,最后被发现上交。现在“北极熊团”的团旗仍然被收藏于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中,为国家一级文物。
31团走向末路后,相对幸运的陆战一师终于突破第20军的包围,开始向南撤退。在既定目标中,陆战一师必须葬身于长津湖,于是第9兵团总部强令第20军,全力追击缠斗敌人,给第26军争取包围陆战一师的时间。
从12月1日至4日,陆战一师遭到第20军层层截杀,平均1个小时仅能向前挪动300米,在短短22公里的道路上,美军就有1500多人倒下。
12月5日,美军开始想方设法进行大撤退,为了阻碍志愿军,陆战一师甚至将带不走的物资弹药全部焚毁,这让20多天没吃几顿饭的志愿军心疼不已。
北极熊团旗
一路上因为美军优秀的后勤,第20军的截杀并不算顺利,同时因为第26军受环境气候的影响,冻死冻伤的人太多,第26军始终没能投入战斗。
追击作战一直持续到12月24日,为期近一个月的长津湖战役落下帷幕——美第10军终于从兴南港撤离。次日,志愿军攻占兴南。
此役,面对空前强大的美军王牌部队陆战第1师,面对严酷的恶劣天气和绝对的装备劣势,志愿军官兵继续发扬了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战斗意志和精神,以超强的意志力和顽强的坚忍力,以一往无前的大无畏精神和钢铁般的战斗意志,忍冻挨饿,勇猛战斗,涌现出抱着炸药包与敌同归于尽的“特级战斗英雄”杨根思,以身体构成火炮基座壮烈牺牲的“一级英雄”孔庆三,坚守战位、以战斗队形姿态牺牲的英雄冰雕连等一大批英勇悲壮的战斗英雄和团体。经此一役,本不为外人所知的偏僻地区长津湖,永远铭刻在人类军事史册上,有力扭转了朝鲜战局,为争取抗美援朝战争的最终胜利奠定了基础。正如毛泽东所说:“九兵团此次在东线作战,在极困难条件之下,完成了巨大的战略任务。”
长津湖之战,中国军队打出了自己的威风、血性和精气神,让世界看到中国是一股“不可辱”的力量。人民军队的战斗力和敢打必胜的血性铁骨,让世界各国尤其是欧美国家大为震惊。此役缺憾有二:一是未能围歼美陆战第1师,其大部逃脱,没有完全实现既定战役目标;二是我军非战斗减员和作战伤亡较大。此役,我军歼敌13000余人,同时也付出了相当大的代价,减员严重。战役结束后,骁勇善战的我第9兵团不得不因减员过多而转入战场休整。毛泽东在给志愿军总部并第9兵团的电报中也称“由于气候寒冷、给养缺乏及战斗激烈,减员达四万人之多,中央对此极为怀念。”
究其原因,一是武器装备落后,加上缺乏对美军作战经验,部分部队有轻视之意,对其极为强大的轻重火力、装甲部队和空中支援估计不足,尤其在多次进攻作战中,缺乏攻坚武器,而且敌军拥有绝对的空中优势,容易在敌军密集火力下遭到较大损失。二是为扭转东线战局,部队紧急入朝,应对长津湖战区山高路险、极度严寒、人烟稀少等气候地理环境的准备严重不足,后勤保障补给能力弱,御寒物资和粮食供应极端困难,导致大量的冻饿减员,战斗力大幅下降,使作战受到了严重影响。可以说,我军在战略、战术上虽然成功了,但残酷恶劣的作战环境、落后的武器装备和后勤补给能力影响了我军的战术执行、战斗效果和最终的战役成果。
为何志愿军能最后取得重大胜利?首先与参战的十五万名九兵团将士不畏艰险、无惧严寒、奋勇向前的精神有关;其次也是宋时轮深思熟虑后的指挥有方。更关键的一点,便是毛泽东那封电报发挥了重要作用。因为宋时轮的作战重心起初不在新兴里,随着战场局势的变化,包括九兵团自身伤亡过大,还有毛泽东发来的这封关键电报,让他将目光聚焦在新兴里。
被困于新兴里的陆战第一师是美军王牌,对比另一伙被围困的美步兵七师则弱。宋时轮突然想到毛泽东的军事指挥原则有一条就是先打较弱之敌,便于部队深入了解敌军特点。得手后还能够动摇敌军的防守意志,腾出手来再去对付难啃的骨头,这就是中国兵法中常说的“先弱后强”。
长津湖之战是抗美援朝战争中最为悲壮惨烈的一次战役,由于气候寒冷、给养缺乏及战斗激烈,第九兵团减员达4万人之多。美军的史料中对长津湖一役中的志愿军记载称:“中国人在地面战斗,空袭,及严寒的天气里伤亡巨大。由于没有适当的御寒服装,志愿军的战斗力因为大批士兵被冻死冻伤而被严重削弱。大部分志愿军耗光了在过江时随身携带的弹药,而且食品也供应不上。”时任志愿军9兵团司令员兼政委的宋时轮将军曾评价:“艰苦程度超过了长征”。
而美军不光有吃不完的各种罐头,还有防风御寒的帐篷和睡袋。即便如此美军中仍然有人冻伤,更不要说装备落后、资源补给不足的志愿军了。但在这种情况下,志愿军仍然全歼了31团,打得陆战一师伤亡惨重、狼狈窜逃。
美军残部能够顺利从志愿军的围杀中脱逃,得益于美军强大的后勤和资源调配能力。比如说在水门桥作战中,志愿军数次炸毁桥梁通道,但美军愣是凭借后勤,最后顺利架设起临时桥梁,这让第20军的努力最后变成了无用功。
若是中国志愿军有和美军一样强大的后勤,或者美军与中国的后勤补给能力处于同一水平,陆战一师绝对逃不出去。后来美国方面在回忆和记述长津湖之战时,于《第十军在朝鲜,1950年12月》中承认:“进军鸭绿江和长津湖作战行动都是惨痛的失败。”
而在1952年9月,第9兵团从朝鲜回国时,司令员宋时轮下车面对长津湖方向久立不走,随后他缓缓地摘下帽子,弯腰深深鞠躬。这是他对沉睡在长津湖地区的1.9万余好汉的愧疚和怀念,也是他对长津湖地区作战过的真英雄们的敬重和感激,更是对长津湖一役惨烈程度的最好注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