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不成任务就调岗!银行针对个贷经理的“优化”,开始了

商业小美女 2025-03-15 08:27:06

2025年的中国银行业,正陷入一场以“数字化转型”为名的系统性裁员潮。

个贷经理、柜员等一线员工,被裹挟在“降本增效”的宏大叙事中,成为资本博弈的牺牲品。

调岗至偏远山区、强制转岗客服、绩效归零威胁等,这些看似合规的“优化”手段,实则是将经营失策的代价转嫁给基层的冷暴力。

据某股份制银行去年财报显示,其个贷部门人力成本同比下降18%,但同期贷款不良率却上升0.7个百分点。

管理层在业绩说明会上宣称“科技替代率提升至65%”,却对因AI审批失误导致的客户流失避而不谈。

一、银行营收萎缩的病灶

企业端,制造业投资意愿降至十年新低,房地产债务重组拖累信贷质量。

个人端,消费贷利率战白热化,但逾期率不断突破警戒线。

智库数据显示,2024年银行业新增有效贷款需求同比缩水23%,而存款成本刚性上涨使净息差跌破1.5%生死线。

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占比长期徘徊在20%-25%,远低于国际同业40%的水平。

某头部股份行2024年理财业务收入增长12%,实则依赖“高息揽储转资金池”的灰色操作,监管重拳下已成明日黄花。

光大银行将战略客户部并入公司金融部,平安银行裁撤六大行业事业部,这些架构调整被包装为“敏捷化改革”,暴露了总行管理层对市场变化的迟钝。

某城商行高管坦言:“总行制定的智能营销系统日均推送万条信息,转化率不足0.1%,却要求基层三个月内消化无效数据”。

二、伪优化的代价

某城商行2024年校招数据显示,总行管培生中95%为名校硕士,但仅3%愿意下沉至县域网点。

与之对应的是,基层员工日均处理15种考核报表,60%的精力消耗在应付“反人类”操作系统。

智能客服解决率不足40%,高净值客户因AI理财建议失误大规模流失,机器人只会推荐爆款产品,却不懂客户的真实需求,银行将“降本”凌驾于“增效”之上。

“自愿离职协议”、“异地调岗通知书”成为HR工具箱中的核武器。

法律界人士指出,某国有行以“乡村振兴”名义将员工派往偏远网点,涉嫌违反《劳动合同法》第35条工作地点变更条款。

三、从“人力压榨”到“价值重构”

AI不是刽子手,而是手术刀。

“智能面审系统”通过微表情分析、声纹识别等技术,将汽车金融欺诈拦截率提升至98%,证明技术应服务于业务本质而非替代人性。

银行可以建立“最小必要”数据采集原则,避免基层为填报表而牺牲服务时间。

某外资银行已取消47%的冗余数据字段,释放30%的人力投入客户经营。

头部股份行试点“客户生命周期价值积分制”,取代“日均存款时点考核”,客户续贷率提升18个百分点。

通过建立“专家型”与“管理型”双通道晋升体系,三年内培育200名“业务+AI”复合人才。

银行的救赎,始于对“人”的重新定义。

“人均效能”沦为压榨员工的遮羞布,“智能转型”异化为逃避责任的借口,银行业早已背离服务实体经济的初心。

真正的降本增效,不在于将员工逼向绝境,而在于重构“技术赋能人,而非取代人”的价值链。

那些被“优化”的个贷经理,或许正是破解资产荒的关键钥匙,他们手中的客户关系与风控经验,远比冰冷的算法更接近金融的本质。

0 阅读:171
商业小美女

商业小美女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