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几代人的童年记忆,“西游”系列故事已经成为国人最为熟悉的题材,这一超级IP也成为了各种影视改编中的最热门选择之一。2015年被誉为“国漫之光”的《西游记之大圣归来》,显然是一部极为成功的“西游”题材改编电影。
不过,很多人评价那些高呼支持的“自来水”,不过是困于国漫崛起的漫长等待与“西游”这一热门题材的情怀,才将此影片推向了神坛。
这样的说辞,未免有些太过偏颇,几乎否定了创作人员的心血与观众的鉴赏能力。要知道那桀骜不驯,纵身踏九霄,敢与满天诸神佛相斗的齐天大圣,不知寄托了多少人的美好期许,更不知出现过多少个版本,难道他们都成功了?
单靠情怀加持,显然并不足以令《西游记之大圣归来》夺下9.56亿票房,其中对于经典角色的重塑和创新,以及叙事视角的选择、中国传统文化的重新解读,才是其脱颖而出的关键所在。
不破不立——走下神坛的大圣,走上神坛的江流儿相信很多人记忆里的大圣形象,不是1961年《大闹天宫》中那个顶着鲜明中国戏剧脸谱的调皮猴子,就是1998年火遍大江南北的《西游记》里,由六小龄童所扮演的顽劣泼猴。所以在改编时,《西游记之大圣归来》首先要做的就是突破形象上的固有印象,令观众有耳目一新之感。
这也就有了影片中那个长脸而高瘦,近似成年人的大圣形象,这与传统影视作品中,偏向孩童般的可爱机灵外表是完全不同的。在这样的形象设计下,熟悉大圣的观众会产生一种疑问:大圣身上的“灵气”去哪儿了?那满身的沧桑与颓然又是怎么回事?
这是导演在人物形象上,首先做出的突破。透过这样更为接近现实的人物气质与形象塑造,将观众从对大圣的固有印象中拉了出来,如此一来,之后所发生的剧情与人物性格转变,也就变得更加顺理成章。
同样的手法,在另一主角江流儿身上,也体现得淋漓尽致。他那五短的身材,圆圆的脑袋和大大的眼睛,天然给了观众一种“萌”的感觉。而且江流儿身上还有着如孩童般的可爱、天真与无畏,大圣身上那缺失的“灵气”,似乎也在他身上被补全了。
另外,这里需要补充的一点是,看似与大圣毫无关联的江流儿,其实应该就是唐僧的一个化身。原著中唐僧在俗世中的小名就是江流儿,其成长经历与《西游记之大圣归来》中大体一样,他曾经历十世轮回,之后才与镇压在五指山下五百年的大圣相遇,成就了一段师徒佳话。
所以江流儿这个看似原创的人物,实际上是对“西游”系列主角之一唐僧形象的一种改编,并且在突破了人物形象的固化后,导演又赋予了其截然不同的人物性格。
相比起原著与其他影视作品中,成熟唠叨的成年僧人与看似永远长不大的泼猴来说,《西游记之大圣归来》中这两位主角的形象似乎颠倒了。见到妖怪就呼唤徒弟的唐僧,变成了人小心不小的打妖英雄江流儿,桀骜的猴子变成了法力尽失的不得志者。
影片中的大圣,在经历了五百年的孤独封印后,身上的兽性更加明显,所以本能地选择趋利避害。因此看起来冷漠而又自私,面对打不过的妖怪时,有过放弃与退步,对待纯真无邪的幼童江流儿,态度也极为恶劣。
这与我们印象中,无论经历了什么样的打击都神采奕奕,活泼顽劣的孙猴子完全不同。谁能想象到,影片一开头那个敢与如来斗法的桀骜大圣,会变成如今这样一个脊背佝偻,浑身上下写满颓丧的家伙呢?
在与江流儿的一路同行中,这一大一小之间的相处,也显得更加的有趣,如同一对性格完全相反的父子。一路上将崇拜写在脸上的江流儿,一直喋喋不休,各种稀奇古怪的问题更是层出不穷,完全听不懂一旁大圣的拒绝与不耐烦,如同一个熊孩子。
而看似暴躁而野性的大圣,却总是能够在不经意间,说出些充满哲学道理的话语,这一点倒是与原著颇为相符。
原作中远渡重洋求学的孙猴子,在祖师询问姓名时就曾言:“我无性。人若骂我,我也不恼;若打我,我也不嗔,只是陪个礼儿就罢了。”所以,这样悟性极佳的大圣,也能够说出影片中“有一天,你要是够坚强,够勇敢,就能驾驭它”这样富有深意的话了。
这样的台词从看似暴躁且没有文化的大圣口中说出,也侧面告诉了观众,眼前这个有些惆怅的大圣,已经从神坛上走了下来,他的生命不再只有无休止地斗法,并开始意识到,自己的力量终究是有限的。
变得更加人性化的大圣,能够渐渐读懂江流儿的期盼,以及现实的无奈,更能在经受无数次妖怪的欺辱后,释放自己无畏的天性。在这样的铺垫下,最后大圣突破桎梏,重拾法力也就不显得突兀了。
在大圣从神坛走下的同时,并不靠单纯念经修行,前往西天取经最终登临佛位的江流儿,反倒是靠着自己的一腔孤勇,成就了自己的英雄形象,最后走上了神坛。
叙事选择——平民化叙事切入,简明化叙事模式其实从故事的整体脉络来说,《西游记之大圣归来》并不复杂,甚至可以说是极为简单朴素的。当我们修剪掉那些推进故事线发展之外的枝叶时,就能发现,整部影片其实可以很明显地分为四个部分。
故事开始的原因,就是江流儿救下被妖怪抓捕的小丫头,却意外解开了封印,放出了大圣;随后故事发展到大圣与江流儿相处,结识了猪八戒;紧接着迎来了故事的高潮,屡战屡败的大圣最终在江流儿的激励下,寻回自我,又成为了观众眼中那个无所不能的大圣;影片的结尾部分,自然是大圣战胜了大反派混沌,全片也在一声“大圣”的呼唤与回眸中,戛然而止。
所以单从故事结构上来看,《西游记之大圣归来》其实真的不复杂,主线很鲜明,而这样简明的故事线与叙事结构,也恰好符合了孩子的观看视角,同时也令导演想要表达的内容更加明确。
其实这样的主角成长式叙事模式,是很多好莱坞动画电影惯用的叙事结构,但作为一部老少皆宜的影片,被人诟病情节设置过于简单、俗套的《西游记之大圣归来》,之所以能够跳脱出这种典型套路式拍摄带来的弊端,原因还在于导演对于叙事角度的选择。
整部影片其实都是采用成人化的视角来进行的,这同很长时间以来,过于儿童化的其他国产动画电影有着极大的区别。在人性化的大圣身上,我们看到了那个曾经脚踩筋斗云,一根金箍棒搅得天翻地覆的齐天大圣,变成了一个落魄的存在。而这正是原著乃至其他同类作品,所轻描淡写的那五百年被镇压,法力被禁锢的过往所带来的。
被孤独地封印了五百年,自己引以为傲的法力被禁锢了,曾经连往自己身边凑都不敢的小妖怪们,此刻却颇有种“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的小人得志,这样的落差当然会让大圣发狂,甚至崩溃。
这就如同曾经意气风发,无所畏惧的少年人,终于在社会现实的打磨下,变得更加合群,更加顺从一样。只有被现实教训过的成年人,才会明白这一点,才会读懂导演在大圣身上所寄托的情绪。
从某种角度而言,这也算是导演田晓鹏,对那群执着追求国漫理想的创作者的一种致敬。他们如同片中的大圣一样,在历经现实的束缚与打击之后,带着如同江流儿一样,始终相信自己,支持自己的国漫观众,坚定地迈上征途,最后破茧而出。
但是在选择这个叙事切入点的时候,导演并没有故作高深,而是一开始就定下了平民化的基调,让观众随着一个存在于家长和孩子共同记忆中的大圣这一角色,拉开了整部大戏的序幕。同时又将曾经高高在上的大圣,拉下了凡尘,用一个不太完美的大圣,拉近了电影与观众的距离,那些抱怨与话语,也都显得那么的亲切。
除去在叙事角度的选择以及叙事方式的巧妙运用外,影片也通过很多独特的镜头符号以及特效技术,令本来应该有些平庸的故事,增添了不少色彩。
例如影片中一再出现的那个大圣玩偶,这是贯穿影片始终的一个特殊符号。它的出现引出了存在于江流儿想象中的大圣,令影片的两个主角结下了缘分。又一路见证了江流儿与大圣同行的日子,还在水面镜像中,成为了唤醒大圣的符号,最后也成为了大圣向被乱石埋葬的江流儿宣告自己回归的一个符号。
此外,作为影片中常常被单独拎出来讨论的片段:江流儿抱着傻丫头被山妖追得一同坠崖,最后乘着枯木如滑雪般冲出的场景,就运用了极为流畅的长镜头,整个画面十分丝滑。虽然其中也有一小节用了近景做了替代,但是整体而言,创作者能够在有限的资金下做出这样的特效,不得不说是国产动画的巨大进步。
解读传统——立足民族文化,融入时代特征在我们称赞《西游记之大圣归来》这部作品的创新时,其实影片中也展示了很多民族文化元素,只是相对于传统的“西游”系列作品而言,影片中对于传统文化的解读,带有很鲜明的时代特征。
影片一开始,出现的就是一个有着典型毛脸雷公嘴的猴子,脸上是十分鲜明的京剧十字脸脸谱造型,从眼部开始延伸的大片红色彰显了角色的血性,这是对传统京剧脸谱造型的一种继承与创新。而大圣孤身一人桀骜地等待诸天神佛的降临,身后长长的红色披风翻飞的模样,更是将观众迅速拉回了那段惊心动魄的故事中。
不得不说,大圣这段存在于他人讲述中的拉风出场,极大地满足了当下年轻人对于那个傲视天地的齐天大圣的幻想。
而作为全片最大的反派,从《山海经》中走出的混沌,脸上那典型的奸角脸谱,透过黑白色的油彩,将那一身的邪气彰显了出来,就连孩子也能感受到这个人物身上的那种反派气场。在影片最后,这个一开始还有着人形的上古异兽,再度恢复了其兽形,外表可怖且十分恶心。
将《山海经》中的上古凶兽作为“西游”故事中的终极大反派,不得不说导演的这种传统文化符号的嫁接,令人感到错愕却并不出戏。因为相比起“西游”系列中那些熟悉的妖怪形象,这种与之完全不相干的超级反派形象,才能更加凸显出大圣的不凡。我想,即使是失去了法力的大圣,大概也不会有人相信诸如牛魔王之类的妖怪,能够让大圣心魔更盛。
除了在人物角色外表上引入传统文化符号,影片的场景设置中,也融入了很多的中国元素。例如影片中标志性的长安建筑,还有那些早已不再盛行的传统皮影戏,颇具中国特色的民族配乐……这些极具东方韵味的文化符号奠定了影片故事发生的大背景。也在不经意间告诉观众,中国的民族文化,同样应该成为大银幕所青睐的存在,我们的文化是令国人骄傲的存在。
事实上,最后“回归的大圣”其实也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回归的一种宣告,是我国文化自信精神的传递。
与时俱进,这是任何文艺工作者都应注意的事情,如何拍出符合当下社会现实与文化潮流的作品,是其能否赢得观众青睐的关键之一。
很显然,《西游记之大圣归来》在这一点上是成功的。它借助“西游”这个热门题材,在立足中国传统文化的前提下,结合好莱坞成功的动画电影创作经验,通过对接地气的大圣形象与低龄化的唐僧形象的塑造,拍出了能够让当下年轻人接受的“西游”角色。
因为比起传统“西游”中,那个总是有些拖后腿,甚至不知好歹的成年唐僧形象,观众无疑更喜欢荧幕前这个可爱且纯真的江流儿。在他的身上,很多观众大概都会找到一丝自己童年时,和对方一样模仿大圣的记忆。
而法力尽失的大圣,也勾起了很多在现实中碌碌无为的成年人的无奈。所以当看到大圣最后突破禁锢重现往日威风时,成年观众大概更加激动:你看,这个存在于记忆中的桀骜灵猴,从来就没有令人失望过,虽然如今的我们无法如他那样,但至少我们童年时期的偶像,没有让人失望。
结语:总体而言,《西游记之大圣归来》是一部老少皆宜的佳作,虽然这并不是一部没有瑕疵的电影,甚至在很多地方,都还需要改进。可即使是这样,也无法掩盖这部国产动画电影的成功与其代表的开拓性意义。
动画从来不是儿童的专属,成年人同样需要属于自己的童话故事。想要讲好成年人的童话故事,讲好一部全家人都能有所收获的动画电影,原创必不可少。无论是新瓶装旧酒,还是旧瓶装新酒,只要故事讲得好,画面拍得好,人物塑造足够丰满,那必然会赢得观众的支持。
值得一提的是,贩卖情怀不应该是一个贬义词,毕竟人是情感性动物,一部能够勾起观众情感共鸣的作品,就证明了其优秀,而情怀只不过是锦上添花。不过那种只想依靠情怀圈电影票钱的作品,就不必存在了。观众想看的,一直支持的,从来都是属于中国人自己的电影作品,哪怕它不那么完美。
参考文献:
1、《西游记之大圣归来》画面艺术形象的“破”与“立”——戴斌
2、《西游记之大圣归来》以工匠精神铸就影像神话——王蕊
3、电影符号学视角下《西游记之大圣归来》动画角色塑造研究——袁嘉希
4、《西游记之大圣归来》动画电影叙事学分析——陆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