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发展到中后期,商业已经是相当发达了,市面上银子哗哗的流,老百姓腰包里也是鼓鼓囊囊的,可是北宋朝廷却穷得叮当响,为什么会这样?
首先,北宋为了集中皇权,将文官权力过于细分,造成北宋机构臃肿,进而导致北宋每年光是朝廷官俸就是一笔不小的支出。
另一方面,北宋周边也不太平,北方的辽国和西夏那时不时地来骚扰一下,虽不至于伤筋动骨,但积少成多,那军费开支那是大得吓人。
如此下来,大宋朝廷财务入不敷出,看着满街的繁华,百姓富得流油,自己兜里却比脸都干净,大宋朝廷心里头那个酸。
这事儿赵顼皇帝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就跟大臣们开会琢磨:“咱这朝廷能不能也学学人家商户,把这钱包给鼓起来?”
这时候,王安石站了出来:“能啊皇上,咱得变法!把那些个拖后腿的、影响经济和税收的,统统一扫而空!”
在王安石看来,宋朝这摊子事儿就得来个彻底的改革,才能药到病除。他推出的“新法”涵盖了经济、军事、政治等方方面面,目的只有一个:让大宋朝廷快速富起来。
赵顼一听这主意不错,跟打了鸡血似的,觉得王安石简直就是救星再世,两人彻夜而谈。
于是,轰轰烈烈的王安石变法开始了,又称熙宁变法。
经过这么一搞,大宋朝廷确实增加了不少新的收入项目,比如“青苗钱”、“免役宽剩钱”、“市易息钱”等等,这样一来,国库确实充裕了不少。
简单来说,王安石的策略主打一个“开源”,他认为应该通过增加收入来解决大宋钱袋子的问题,所以,不论你是官是商还是农,都是王安石变法“开源”的对象。
说到这里,那就不得不提司马光了,他与王安石的理念完全不同,是个典型的保守派,他主张“祖宗之法不可变”,认为王安石变法那是违背了祖宗的传统和制度,因此是绝对不能接受的。
所以,司马光主张“节流”,认为应该通过节约开支来改善朝廷的财政状况,在司马光看来,既然北宋的财政问题主要是因为开支过大造成的,那就理所当然从减少开支入手。
机构冗余,官俸压力大,那就裁员加减少俸禄双管齐下,军费开支大那就降低军费开支,主打一个直接从源头解决。
另一方面,在司马光看来,王安石变法在推行过程中会损害百姓的利益,导致社会动荡不安,因此,司马光坚决反对变法。
王安石变法本来就得罪了不少人,尤其是那些大官僚、大地主,如今在司马光的领导下纷纷站出来反对。
这个时候本应凸显出宋神宗定海神针的作用了,可宋神宗却掉链子了。
经过王安石和司马光一番争斗,宋神宗赵顼自己懵了,他看着两边都说的挺有道理,心里头那个纠结,一时间不知道该听谁的。
渐渐的,宋神宗赵顼暴露出了自己典型的“墙头草”属性,变法的过程中,他三心二意的,一会儿觉得这个主意好,一会儿又觉得那个稳妥,碰见点儿挫折就想退缩,既想变法让朝廷有钱,又怕得罪人,搞到最后成了在两方之间和稀泥的和事佬。
结果呢,王安石和司马光两边都走得磕磕绊绊的,他们自始至终都觉得自己的方案才是正道,却都被赵顼这“摇摆帝”给弄得阻力重重,搞得两边都没干成事。
话说回来,王安石变法确实存在一些弊端,而且确实有些激进,而司马光的策略也确实有一点过于保守。
但其实,如果选择其中一个人的策略并坚决执行,也都有希望挽回北宋财政窘迫的局面,可惜,宋神宗的左右摇摆彻底把局面搞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