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俄乌冲突持续了3年多,回头看来,才发现欧洲压根没有能力支持乌克兰;当美国的态度越来越迷茫的时候,乌克兰能否在欧洲的支持下打下去都是个很大的疑问。
从能源危机这件事中就能看出,世界早就不属于欧洲了。

困境来临要早于俄乌冲突
西方世界向来是“利”字当先,美国则是代表。
要说在全世界搞侵略扩张这一套,欧洲是美国的“前辈”,由于现代文明是西方工业革命后的一脉相承,导致欧洲各国在心底都会有一种优越感,哪怕他们现在的国际地位大不如前。
自古“英美”是一家,经历了二战之后,整个欧洲满目疮痍,美国乘势崛起,后来的欧洲只能在时代浪潮中走向“抱团取暖”的方向,但欧洲从未形成任何有效统一、独立的外交政策,更没有清晰的外交方向,每个国家都有着自己的诉求,这使得欧盟本就是个松散的联盟。
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欧洲在国际事务中几乎完全听命于美国,对很多事已是不管不顾了。
可俄乌冲突与欧洲利益切实相关,他们希望俄罗斯战败,至少不能使俄罗斯达到预期的目标,因此从冲突爆发开始,欧洲国家便追随美国对俄罗斯实施了多轮制裁,他们的目标就是让俄罗斯早点“认输”。

之所以会搅和进来,也是欧洲认定了俄罗斯不会在“全球压力”下坚持太久,当然,他们也更加信任美国的能力。
当然,结果已完全是事与愿违。
在2022年的俄乌冲突爆发之前,气荒、油荒就弥漫了整个欧洲,默克尔在2011年基于多种考虑决定放弃核能,这个欧洲大陆最大的经济体几乎关闭了所有核电站,只不过那时还没人预料到会演化为如此严重的能源危机。
2021年的那个冬天,欧洲人就很难熬了,荷兰、英国的天然气期货价格上涨了60%,德国和法国的电力价格涨幅都超过10%,受此影响,欧洲很多公司已经被现实逼得去烧煤了,煤价也跟着上涨。
欧洲爆发能源危机,根本原因就是对外部的过度依赖,欧盟国家与英国消耗的天然气中有8成以上都源自进口,芬兰、拉脱维亚等国家是百分百依靠俄罗斯输送天然气,这些天然气大多依靠管道输送。
在这个节骨眼上,德国就提出最好的解决办法是让俄罗斯“北溪二号”管道投入使用,德国是表现出了对这条管道的厚望,其他国家就算不说,这条管道的重要性也是不言而喻的。

当时的俄罗斯也表示过要增加对欧洲天然气的供应,没想到俄乌冲突爆发了。
在“安全”的考虑下,欧盟紧随美国对俄罗斯实行多轮制裁,导致欧洲各国的能源价格飙升;“北溪二号”被发现气体释放,这是海底天然气管道的第四次泄漏,欧盟在调查后给出的结论是:管道是被人为破坏的。
此前俄罗斯输向欧洲的天然气需要在乌克兰境内进行管道中转,双方爆发直接战争的情况下,俄罗斯只能建造绕过乌克兰的管道,保证对欧供气不受制于乌克兰。
美国政府战略上要拉拢欧盟,双方有着“共同利益”,但美国压根不关注欧洲的能源是否够用。

俄乌冲突以来,欧洲的参与使得普通老百姓的生活都受到了极大影响,一家位于伦敦的商店主表示:“光是电费就增加了2倍之多。”
意大利的一家酒吧还公开晒出电费账单,与2021年相比几乎是上升4倍的水平。
欧洲多个国家政府鼓励大家骑自行车上下班来节省汽车燃料,种种都在说明欧洲在能源危机面前的无力感,特别是到了冬天,欧洲国家没有一个能独善其身。
2022年11月冬天如约而至,广大居民的生活成本提高,英国无家可归的人越来越多,他们只能去慈善机构领取免费食物。
普通家庭难以支付能源账单,慢慢发展成不开灯、不开暖气的地步,甚至有些欧洲老人说:“情况比二战时期还要糟糕。”
能源危机带来的破坏是极大的,导致农业成本也在持续上涨,法国的化肥价格上涨高达84.8%,不少菜农举步维艰。
更为要命的是,欧洲既然选择了力挺乌克兰,就得接收大量乌克兰难民。

战争爆发不过一周左右,乌克兰难民人数就突破百万大关,当时的数据看起来更吓人:每天新增都在14万左右。
乌克兰其貌不扬,实际上却是欧洲第二大国,比欧盟诸国的领土面积都大,在乌政府限制成年男性出境后,逃出去的都是妇女和儿童,她们当中都会把波兰选择为第一站,再通过这里前往匈牙利、罗马尼亚、英法等其他欧洲国家。
大量难民涌入的地方,都会给接收国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及安全隐患,迫使欧洲各国采取强硬态度阻止;但普通欧洲百姓却觉得相比于中东、非洲难民,与乌克兰有着更深的共情与认同,因此还在社交媒体上呼吁国家接纳他们。
美国一开始就布下了一盘棋,不仅要让俄罗斯被消耗,同时还要让欧洲的国际地位下降,从而使得欧洲更团结地围绕在美国身边,这样便能“一石二鸟”。
无论任何时候,美国只看重自己的利益。

欧洲早已坚持不住
2022年底,欧洲诸国因能源危机导致的矛盾频发,使得一些政客开始清醒;战争持续近1年,也早就过了欧洲预判的“俄罗斯投降期”,很多人的心态已经发生变化。
欧洲理事会主席米歇尔表示:“这场冲突对美国的影响和对欧洲的影响不一样。”
美国屡次宣布自己与欧洲“站在一起”,实际上压根就不现实,美国是个能源出口国,他们能够从能源价格飙升中获益,但欧盟却在付出着沉重代价,明明自身运营成本就很高了,还得向乌克兰提供支援,本身与美国就不够对等。
米歇尔当时就在提醒欧洲各国的政客:不要太天真的相信美国,无论是哪个总统上台,都会优先考虑他们本国的利益。
安全上依赖美国、能源上依靠俄罗斯,一旦美俄出现冲突,欧洲是注定要倒霉的。

欧洲对俄罗斯的制裁也影响了北溪管道的维修,俄罗斯当然将这一切看在眼里,其总统新闻秘书佩斯科夫说的很清楚:“是欧洲自己造成了能源危机。”
明明普遍缺少能源,但欧洲各国之间的诉求也有着不同,这反倒加剧了内讧。
德国在2022年冬天来临前就宣布投入2000亿欧元应对高能源价格,其他国家马上就不愿意了,特别是法国,他们认为德国此举破坏了欧洲单一市场和竞争规则。
另一边,欧盟及其成员国领导人拜访了阿塞拜疆、埃及及海湾国家,也算取得了一些突破,阿塞拜疆愿意与欧盟加强合作、德国则与卡塔尔紧密相连、意大利则转头找了安哥拉与刚果。
可另一个神奇的现象发生了:欧盟明明在寻求能源供给多元化,但2022年的能源协议国家中,签署订单数量最高的竟然还是美国,美国一国就收获了欧盟15个双边协议,之后才是阿塞拜疆、卡塔尔之类。

这就意味着2022年之后,陷入能源危机的欧洲不得不继续深度依赖美国,美国通过控制能源的方式就从欧洲攫取了巨额收益,同时还破坏了欧洲的工业产能。
看来,二战之后的欧洲到如今都没法真正建立起安全自主,很容易被美国裹挟,既然政治上和安全上都无法获得自主,那么能源自主、经济自主就更加难以实现了。
拖垮俄罗斯的原计划彻底破产,反倒是自己先撑不住了。
俄罗斯靠着“东转南进”的策略保证了国民经济和财政税收的稳定,积极拓展“全球南方”国家的俄关系,还用“进口替代”与军工产业振兴拉动俄工业的增长,哪怕身上挂着一堆制裁,俄罗斯在2023年的工业产值依然实现了3.5%的增长,这个数字在2024年还迎来增加。
为了应对更多风险,俄罗斯还同样加大国内投资,出台了各种商业支持措施产生了积极影响,显著改善了国内投资环境,对于基础设施建设,俄政府还会提供资金。

俄罗斯是在保持增长没错,但经济上确实有很多困难与挑战,长期来看挑战将会越来越多,短期来看再应对几年战争完全是没问题的。
特别是在普京执政期间,俄罗斯就不能输,一旦认输,对俄罗斯的未来将会是个沉重的打击,他们就算清楚无法回到苏联时期的荣光,最起码不能让这条西扩的路被堵死。
与西方各国各有各的想法相比,俄罗斯自上而下面对战争都非常团结,这也是个很重要的因素,从普京的支持率就能看出。
普京领导俄罗斯已经20多年了,虽说不知道未来还有多少年,最起码他的继任者还是会朝着他定下的战略目标走下去,与之相比,欧洲每到了冬天都会非常难熬,这种困境在于当下,且必须要解决。
从2022年那个冬天开始,一年接着一年,很多欧洲人都撑不住了,开始逃离欧洲。

2023年冬天到来之前,土耳其总共南通埃尔多安的首席顾问指出:“将有100万欧洲人前往土耳其过冬,原因就是他们的国家面临着能源危机。”
土耳其很高兴,他们嘴上不会表达的过于明显,包括伊斯坦布尔、安塔利亚等重要城市的酒店从秋天都开始行动起来了,他们预测到冬天一定会客流量爆满。
还有很多俄罗斯人选择在土耳其购房置业,这个国家在俄乌冲突中保持着中立立场,他们同样需要俄罗斯的天然气。
这无疑成为俄罗斯的底气:天然气接到哪里,在哪里就有话语权,想要对着干,欧洲就是下场。
2025年特朗普重返白宫后还与俄罗斯总统普京就结束俄乌冲突展开对话,美俄之间举行了多轮谈判,不仅当事方乌克兰被排斥在外,就连欧盟都搭不上话。
欧洲国家终于明白自己的地位了,比利时首相是这么说的:“如果你不在谈判桌上,就只能成为菜单上的菜。”
如今的欧洲已经进入“至暗时刻”,究竟要持续多久,谁也说不清。
参考资料
《这就是中国》278期:欧洲最应该反省的,是怎么会陷入今天这个“至暗时刻”? 观察者网
俄乌战争一周年|全球冲击波③:欧洲陷入能源危机 澎湃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