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就要迎来冬至节气了,即便今年的冬季偏暖,可是在12月21日也是冬至节气。而在我国民间,关于冬至节气可不只是有吃饺子的传统,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习俗,那就是“数九”。
童谣所唱的“一九二九怀中插手,三九四九冻死老狗,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花开,八九燕来,九九耕牛遍地走。”它所唱的就是数九。那今年是哪天开始数九呢?古人又是如何数九的呢?其实区别还是比较大的,我们一起来了解下吧!
在传统的农耕社会里,时节的更迭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而“数九”作为一种古老的计时方式,不仅标记着冬日的进程,更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与生活智慧。
古人之所以选择数九,而不是数八,或者是数十,那是因为在传统文化中,九为极数,为“至阳”之数,又是至大之数,“至阳之数”的积累意味着阴气的日益消减,累至九次已到了头,意味着寒去暖来了。
然而,古代的数九和今天的 数九是有区别的,大家都知道现在都是从冬至节气开始数九了,就连日历上也统一都是从冬至节气开始数九。
以冬至节气为起点,每九天为一个“九”,以此类推就是“一九”、“二九”、“三九”,然后直到“九九”,整个数九就是81天。而今年的冬至节气是在12月21日,因此就是这天开始数九。
然而,在古代最初的时候,数九却并不是这样的,而是依据“冬至逢壬就数九”了,这也是最准确的一种数九的方式。也就是说,在古代的数九是从冬至节气后的第一个壬日开始。
至于这个“壬日”,是古代干支纪日法中带有“壬”字的日子,十天干与十二地支依次相配,六十为一个周期,壬日便是其中之一,并且是每十天出现一次。
古人之所以依据“冬至逢壬便数九”,是因为在阴阳五行学说里,壬属阳水,冬至一阳生,选择壬日作为数九的开端,被认为顺应了阴阳变化的规律,也象征着阳气在寒冬中逐渐孕育生长。
这个就和入伏的计算方法一样,大家也知道入伏是依据“夏至三庚数头伏”,夏至节气后第三个庚日就进入头伏了。而这个庚日也是干支历的单位,所以有些老人说现在的数九方法不准确,也是有其道理的,就是因为现在的数九方法是简化版了。
其实这个也不难理解,因为古人的数九方法比较的复杂,而且每年数九的时间也是不一样的。在现代数九普遍从冬至日开始,这一改变简化了计算方式,使更多人能够便捷地掌握数九进程。
冬至,作为一年中白昼最短、黑夜最长的日子,其本身具有鲜明的天文意义和季节特征,以冬至为起点,更易于人们理解和记忆。
今年数九的起始时间,若按现代通行的从冬至日起算,便是:
一九:2024年12月21日至2024年12月29日;
二九:2024年12月30日至2025年1月7日;
三九:2025年1月8日至2025年1月16日;
四九:2025年1月17日至2025年1月25日;
五九:2025年1月26日至2025年2月3日;
六九:2025年2月4日至2025年2月12日;
七九:2025年2月13日至2025年2月21日;
八九:2025年2月22日至2025年3月2日;
九九:2025年3月3日至2025年3月11日。
至于有些人好奇过年冷不冷,其实这也可以从数九时间表大致了解一下。2025年的春节是在2025年1月29日,此时都已经进入五九了,过了一年中最冷的时候了。
另外在民间还有一句谚语,也是非常的经典,那就是民间俗谚“邋遢冬至,干净年”,说的是冬至节气下雨了,那么过年就晴暖。而相反冬至节气是晴天,这样过年的雨雪很多。
类似的还有“冬至晴,一冬晴,冬至阴,一冬凌”。这些话语是古人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之谈,虽不能完全精准地预测天气,但也反映出冬至天气与后续气候的某种关联。
若冬至当日天气晴朗,人们便认为整个冬季可能会较为干燥少雨雪;反之,若冬至阴雨绵绵,则预示着冬季或将寒冷多雪。
数九寒天里,古人有着丰富的消寒活动。文人雅士会绘制九九消寒图,有的是画一枝素梅,共八十一瓣,每天染一瓣,待梅花开尽,寒冬亦过;有的则是写九字对联,每字九划,每日一笔,九九八十一天写完。这些活动不仅是对寒冬的记录,更是一种雅致的消遣,让漫长的冬日多了几分情趣与期待。
如今,尽管现代科技已能精准地预测天气,数九却依然在民间流传,成为人们感知冬日、传承文化的一种方式。
每至数九,人们会念叨着“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提醒自己添衣保暖,也在心中默默盘算着新春的临近。今年的数九就要到了,大家也不妨学学古人,从数九开始来画画“数九消寒图”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