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您关注“永大英语”!

洪化清 乔玉飞
摘要:如何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数字技术构建智慧教育生态体系是当前外语教育数字化转型的重要命题。本文首先探讨外语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内涵与驱动要素,然后剖析外语教育数字化转型在优质资源配置、软硬件投入比例、教师数字素养、教学评价等方面的迫切问题。最后,文章围绕外语教育数字化转型提出优化资源分析与评估方式、加强学习场域智能应用投入、提升教师数字素养、强化数据支持的教学分析、完善数据驱动的评管机制等行动路径。
关键词:外语教育;数字化转型;驱动要素;挑战;行动路径
1. 引言
教育全球化背景下,数字化转型已经进入关键加速期。2024年,世界数字教育联盟正式成立,反映出数字化转型逐步成为世界教育变革的共同行动。作为教育领域的组成部分,外语教育具有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传播思想文化等重要作用,其工具性与人文性的融合创新和协同推进亟须加强(何明霞 2022; 蒋洪新,杨卓 2024),数字化转型成为迫切的现实需求。然而,当前我国外语教育数字化转型尚未完全照进现实。面对数字技术的冲击,外语教育实现技术理性与人文理性的动态平衡显得尤为重要。为此,本研究尝试厘清外语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基本内涵和驱动要素,剖析外语教育数字化转型面临的现实挑战,探寻外语教育数字化转型的行动路径。

2. 外语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内涵与驱动要素
2.1 外语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内涵
国际上教育数字化转型主要以高等教育为主要场域,但侧重点有所差异。Bond et al.(2018)提出,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将数字化视为一种实现科学知识迁移与创新的方式,需要师生具备数字素养,并将其充分融入教育教学过程。Mohamed Hashim et al.(2022)认为,教育数字化转型战略旨在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提供世界一流教育体验,将学生培养成适应全球化行业需求的人才。Nurhas et al. (2022)将教育数字化转型定义为创新性或颠覆性数字概念与技术的引入所带来的教育组织创新与变化。
我国研究者对教育数字化转型也做出了界定和阐释。祝智庭和胡姣(2022)提出数字化转型是指实现数字技术与教育全领域的深度融合,推动教育组织全方位革新。朱永新和杨帆(2023)认为,教育数字化转型是融合数字技术与教育规律的教育信息化高阶形式。外语教育肩负培养国际化人才的责任,根本目的是全面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心智能力和人文素养(韩宝成 2018)。基于外语教育的学科特点和现状,杨宗凯等(2022)从教学环境、教学工具、资源供给、教学模式四方面分析了外语教学的数字化转型。祝智庭等(2022)关注数字教育生态与外语教育融创实践,对外语教育数字融创能力建设进行了深入探究。
国内外教育数字化转型存在相通之处,即都以人的发展为根本目的,而相异之处在于各个国家、学科领域采取不同的数字化手段。综合相关文献的界定,本研究认为外语教育数字化转型是以全面发展学生思想、能力和素养为目标,创新外语教育理念和方法,优化外语教育资源配置,将数字化手段融入外语教育各流程,推动外语教育组织方式变革,促进外语教育高质量发展。
2.2 外语教育数字化转型的驱动要素
外语教育数字化转型的驱动因素是推动外语教育从传统模式向数字化、智能化模式转变的关键条件和力量。这些驱动因素主要包括技术的创新引领、资源的开放共享、角色的深度变革(韩锡斌等 2022),将推动外语教育的系统性创变。
(1) 技术创新引领教育革新。技术创新是时代变革的重要驱动力。外语教学经历了从以多媒体技术为代表的视听教育,到以网络技术为代表的网络化教育,再到以人工智能技术为代表的智能化教育。数字技术的不断突破与创新将引领我们从“人类世”逐步迈向“人机世”(苏慧丽 2024)。这是一个人机协同更新与知识共创的时代,以人工智能技术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正在重塑社会形态(张海南 2023) 。随着数字化转型的加速,社会对具备新技能和新知识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亟须引入智能化技术,提供更具灵活性、个性化的教育服务,以满足社会对外语人才的需求。
智能推荐技术能为学生量身定制合适的外语学习路径和方式,实现个性化学习和针对性辅导。作为一种基于Transformer架构的自然语言处理模型,ChatGPT类的AIGC大语言模型“智能体”能与用户进行高度自然的对话,为学生提供即时且个性化的学习辅导,回答口语表达、语法、词汇和文化方面的问题( 张震宇,洪化清 2023; 胡开宝,高莉 2024)。以DALL·E和Sora为代表的文生图频技术不断升级,使得高质量教学视频的生成变得更加简易,进一步促进个性化学习体验的获得。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能为外语学习者提供沉浸式学习环境,例如Google Earth VR和Apple Vision Pro可让学习者随时随地沉浸式探索世界。此外,数字化转型还有利于促进产、学、研的深度融合与合作(俞立平等 2024),推动满足人才培养需求的智能化外语教育产品研发。教育与科研机构合作开展教育技术研究,将深化外语教育理论与实践的融合,实现外语教育的创新发展。
(2) 开放式资源变革教育模式。教育资源的流动与共享正在深刻改变外语教育模式,成为外语教育创新的重要因素。当前,人们对于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愈加迫切,在线教育、开放式课程、数字图书馆等共享式教育资源不断扩容,知识和信息的获取方式逐渐从以往的封闭式教育转变为开放、共享模式。
从资源类型来看,当下外语教育资源种类繁多、形式多样,涵盖从基础到高级的各个教育层次。从传播途径来看,互联网和信息技术实现了教育资源的数字化、在线化,跨越地域限制共建共享,促进教育的普及与均衡发展。从教育创新发展来看,以往外语教育模式往往采用“一刀切”方式,难以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资源共享能使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需求选择合适的学习资源和路径,实现个性化学习。例如,学生可以通过各类慕课平台(UMOOCs、Coursera、edX等),随时随地访问全球优质教育资源进行课程学习,抑或参加在线专业讲座、直播课程活动与专家、教师远程交流,获得更加多样的学习体验和厚实的知识储备。技术加持的在线学习、沉浸式学习等正在颠覆传统外语教育模式,丰富的教育资源为师生提供了更为灵活、多元的选择,加速推动外语教育数字化转型。
(3) 教与学范式转变推动数字化转型。人工智能时代的教与学范式转变是推动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内生驱动力。随着全球化加速和跨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外语教育创新需求愈加迫切,对师生角色的定位直接影响教育转型效果。数字化转型为满足这一需求提供了全新的可能和机遇。
在教学形式上,教师角色定位发生变化,外语教师不再只是知识的提供者与传递者,更是互动课堂的促进者和提高学习者参与度的催化剂(Li et al.2024),并借助数字化工具对学习者的学习情况和表现进行实时反馈,提供针对性教学辅导。在学习形式上,传统方式下的外语学习者在教室接受和教师面对面的教学,而在线教育的发展可使他们进行多样化、个性化学习。教与学形式的变革让学习者可以充分利用碎片化时间,增强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提高外语学习效果和效率。

3. 外语教育数字化转型的现实困境
教育数字化转型有赖于数字技术的推动,也体现技术促进教育创新的价值( 胡姣等2022) 。当前我国外语教育正处于内涵式、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期,而外语教育数字化转型整体尚处于初级阶段,需应对教育资源整合与利用、教师素养、教学评价等方面的挑战( 如单俊豪,闫寒冰 2022; 相巨虎,陈鹏 2023; 刘革平等 2024)。
3.1 优质教育资源缺乏,智能程度较弱
移动互联网的普及促使在线学习平台迅猛发展,多数外语教育平台突破了时间与空间限制,提供了涵盖面广、种类繁多的教学资源,但仍主要存在三方面缺陷。
其一,平台建设实践存在过度追求课程数量、忽略课程质量的现象,导致低质资源的重复建设和优质资源的缺乏与低效利用,对学生的学习成效产生不利影响。其二,平台的课程设计缺乏创新,形式上仍以课堂录像、幻灯片与绿幕抠图结合使用为主,内容上与线下教师主导的课堂授课无异。其三,平台的智慧交互缺乏,未能充分体现数字教育的融合性、立体化和互动性,对学生求知欲和主动探索精神培养的助力有限。
3.2 软硬件投入比例失调,学习支持不足为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
不少学校将重心放在硬件设备更新上,采购与配置电脑、多媒体、移动录播、教育平板等设备,推进智慧校园建设。有研究指出,当前我国中西部省份的教育数字化建设仍以硬件建设为主(罗江华,王琳 2023)。然而,对硬件设施建设的投入更多的是追求形式上的数字化,教育技术软件的升级和应用却尚未得到充分重视。
教育数字化转型中的硬件配置固然重要,但硬件与软件的协同配合使用才能实现真正的智慧教育。实际外语教学中,多数数字化教学设备并未得到充分运用,一间教室加投影仪仍是常见的外语教学场景,新设备和新工具无用武之地。再者,数字化教学设备单纯只是为用而用,教师忽略了教学方法、手段等与教学设备的动态调整和匹配,反而使教学过程变得机械和花哨,未能对学生的学习起到有效的支持作用。
3.3 教师教学理念滞后,数字素养有限
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成效取决于教师数字素养。目前,不少外语教师的数字素养有待提升。数字技术对大部分教师而言只是一种将教学“纸质化”转向“电子化”的工具,没有意识到用技术增强学习(Bond et al.2018)。换而言之,教师的数字化教学理念在本质上未发生改变,未在思想上做好开展数字化教学的准备。
从外语教学现状来看,较多教师难以灵活、熟练地运用数字化工具来支持教学活动(Rezer 2021),技术对于教学模式和方法的赋能作用未能得到展现,教学手段未能实现与语言智能的有机融合(胡开宝,王晓莉 2021)。究其根源,一方面,外语教师数字素养的发展机制尚不健全,教师主要通过零散的在线研修、专家讲座等形式接受相关培训,理论知识到教学技能的转化效果欠佳。另一方面,优质教学资源尤其是特色化语言类课程开发的不足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教师提高信息化教学能力的能动性。外语教师急需提升数字素养来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促成数字化手段与外语教学的深度融合。
3.4 教学评价方式单调,多元评价欠缺
教学评价是构建数字化外语教育生态的重要环节。在学生的学习评价上,尽管当前外语教学测评方式渐趋多样化,但仍未有效发挥数字化评价的优势。在教师的教学评价上,较为常用的学生反馈、课堂观察、教学录像等方式能在一定程度上评判教师的教学效果,但也会导致教师把自然课堂变成表演型课堂,未能深刻体现教师的教学理念、思维能力、创新意识等核心素养。
与传统的外语教学评价方法相比,融合心理指标、行为指标等不同维度数据的多元评价能够实现更具科学性、客观性和全面性的学习与教学评价。然而,目前多元评价的应用尚未普及,学校面临数据获取、整合、分析等方面的困难,数据资源也就无法充分发挥在教学评价中的应用潜力。

4. 外语教育数字化转型的行动路径
为纾解外语教育数字化转型面临的现实困境,应从优化资源分析与评估方式、加强学习场域智能应用投入、提升教师数字素养、强化数据支持的教学分析、完善数据驱动的评管机制等方面开展行动,切实推动外语教育数字化转型。
4.1 优化资源分析与评估方式,满足师生个性化学习需求
在线资源共享平台为外语学习者提供了支持自主学习、交流互动的学习环境,是促进外语教育数字化的重要场域。当前,教学资源平台需要加快优化建设,调整教学资源的分析与评估方式,提高优质资源利用率,具体可从以下方面入手: (1) 课程规划方面,拓展语种类型。平台发起者和建设者应提升通用语种课程资源的鲜活性和丰富性,并扩充非通用语种课程学习内容,满足多语外语人才培养需求。(2) 平台架构方面,完善个性化推荐机制。运用“合作共建”、“大众分类”等方法,在目标确定、数据收集、分析过程和结果应用等层面构建基于集体智慧的学习分析框架(戴岭等 2023)。平台可采用大众点评形式的评分制,依据个人选择偏好、课程评分、兴趣意向、期望目标、接受困难程度等设定内容推荐优先级,并阐释推荐结果,增加学习者信任度。(3) 资源组织方面,加大优质资源推广力度。平台需严格审核课程内容,组织专业团队制定课程分类标准、建立课程评价体系、增加用户反馈机制,筛选和集聚优质课程资源。资源共享平台从课程规划、平台架构、资源组织等方面多维度协同优化,精准匹配学习者的个性化学习需求。
4.2 加强学习场域智能应用投入,实现外语教学实践与研究互促
为推动外语教育数字化稳健转型,需要加大智能外语学习软件的开发投入来平衡教育硬件设备的过度购置。例如,以大语言模型支持的ChatGPT为代表的AIGC“智能体”可生成自然流畅的语言,能够实现与学生的自适应交互,有利于实施个性化教学,促进学习者的高阶能力发展(白雪梅,郭日发 2024)。李海峰等(2024)基于ChatGPT设计并开发了一款“苏格拉底式”智能教学法学习系统,系统中的“学习精灵”不仅能够回答问题、发布作业,还能进行追问探究。也有研究者通过构建融合知识与事理逻辑的课堂交互事理图谱,细粒度比较教师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实践的差异,微观分析学习者学习状态(詹泽慧等 2023)。外语教育数字化转型需要软硬件协同推进,以全面了解数字技术在教育中的实际应用效果和影响,为教学实践提供科学依据。此外,应注重教育理论和技术创新,优化数字化教育手段,深入推进外语教育数字化转型。

4.3 提升教师数字素养,推动数字化外语教学发展
数字化外语教育的顺利实施亟须加强教师数字素养培训,强化教师对数字化教育理念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当今时代的学生是数字原住民,教师只有具备先进的教育理念和丰富的数字技能,才能有效利用数字化工具和资源开展教学,并且引导学生适应数字化学习环境(张广斌,薛克勋 2023)。外语教师可通过以下途径提升数字素养: (1)建立健全教师数字素养发展机制。学校需提升教师大局观和学习观,鼓励教师用发展的眼光制定自身职业规划,主动吸收新知识、学习新技术。(2)增强教师职业认同感。为消解技术冲击造成的教师职业方向迷茫,学校可以开展人工智能教育培训,帮助教师厘清人工智能与教育之间的关系,养成人机协作开展教学的意识,增强发展内驱力(Jeon & Lee 2023)。(3)鼓励数字化工具调研与应用。教育数字化转型具有由小及大的循序渐进发展规律,学校可定期组织教师前往上海、浙江等教育数字化转型先行区域开展实地调研。学校也可引导教师掌握并善用数字化外语教学系统,提高教学效率。例如,华东师范大学开发的EduChat、网易有道推出的有道智云等系统已经具备成熟的自适应问答、作文智能批改、机器翻译、启发式教学等功能。在此基础上,设立教师数字素养考评制度,持续完善教师数字化教育理念和数字化教学能力。
4.4 强化数据支持的教学分析,挖掘数据蕴含的教与学价值
无论采取何种数字化教学策略,教育目的始终需要聚焦教育本身,即学校采用的数字化教学手段应能提高师生综合素养和教与学能力。数据资源是教育教学的重要元素,能够反映学生的学习水平和能力状况,利于教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围绕教学过程的常见数据分析包括内容分析、过程分析和学习分析。内容分析旨在按照编码框架深入挖掘话语蕴含的语义和规律,具体方法有主题聚类、关键词共现、语义网络分析等。在内容分析的基础上,可对教学过程进行综合分析,经教学事件抽取、关系抽取、事件泛化等数据处理后构建教学事件图谱,辅助教师精准检查教学流程的疏漏之处,并检测教学效果。在学习分析方面,数字技术不仅可打破传统单一形式的学习分析方法,更有助于实现个性化、针对性教学。例如,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借助Weka、Python等可视化工具分析并预测学习者学习表现(Batool et al.2023)。数据采集与分析有助于教育组织和教师实施教学诊断,改进教学策略与方法。学校需从教师和学生角度,通过收集并提炼行为状态、话语数据、情绪体验等多模态数据( 张学波等 2023),开发集成式反馈与预测系统,实现教育教学过程可视化和颗粒化,进一步推动针对性教学开展。
4.5 完善数据驱动的评管机制,自下而上助推科学决策部署
大数据时代,数据包含的结构化、非结构化信息是学校和教学组织进行决策与治理的基础。学校应在外语教育数字化转型中重视数据、巧用数据: (1) 明确数据在数字化转型中的战略地位,制定数据愿景,设计学校数字化转型建设蓝图。(2)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以多模态数据为支撑,通过分析学习者学习过程的多维数据,描绘学习者画像。(3)制定数据治理策略,确保数据使用过程中有效的数据治理,提升数据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4)评价管理充分利用数据,善于运用适宜的数据分析方法和工具挖掘、提炼数据承载的有价值信息内容。(5)利用数据监测数字化转型的进展和成效,不断优化数字化教育理论模型和动态调整教育数字化转型策略,切实推动外语教育数字化转型,取得预期转型效果。

5. 结语
全球化教育改革浪潮下,外语教育数字化转型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技术创新使得个性化和智能化教学方式成为可能,资源开放与共享提升了教育资源的可及性和利用率,师生角色的重新定位增强了教学过程的互动性和适应性。这些因素推动了外语教育的现代化发展,为培养具备全球竞争力的外语人才提供了坚实基础。
当前,外语教育数字化转型在资源、模式、素养、评价等方面仍面临困难。为应对这些挑战,需要通过优化资源分析与评估方式、加强学习场域智能应用投入、提升教师数字素养、强化数据支持的教学分析、完善数据驱动的评管机制等路径,构建智慧外语教育生态体系,为我国国际交流和合作培养更多高素质外语人才。
(参考文献 略)
(本文首次发表在《外语界》2024年第3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