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弟兵》报犯大错受批评,李志民将军却未埋怨负责人:还不能停

静心百年录 2024-03-22 10:49:32
前言

19兵团入朝后,该政治部出版的头一期《子弟兵》报,就受到了上级的严厉批评。

这天,宣传部长找来了《子弟兵》报的负责人王楠,对他说:“《子弟兵》报受批评了。总政来了电报:发下去的,立即收回,一份不能漏掉。报纸停止出版。”

王楠听后,像是头顶被浇了一盆凉水一样。

19兵团政委李志民了解情况后,却没有埋怨王楠。之后,他据理力争,认为该报不能停刊。

从《子弟兵》到《抗美前线》

太原解放以后,19兵团政委罗瑞卿调中央工作,来接替的是李志民。

这天,李志民去了兵团的《子弟兵》报社。他对负责人黄楠说:

“请你写篇文章,在报纸上登一下,主要是防止骄傲自满。”

黄楠赶紧掏出了笔记本。

李志民讲了很多,黄楠听着很叹服,心想:“这个政委,点在要害上了。”

在黄楠看来,解放军高级将领各有个性。罗瑞卿政委态度严肃,处事干脆,具有典型的军人风格。

而李志民政委却不一样,说话声音虽不高,但条理是清晰的,和蔼可亲,感觉像个有素养的学者。

李志民很重视报纸,他经常对黄楠说:“要搞好兵团的工作,有两件事不可不抓,一是办好干部学校;二是办好报纸。”

这天,李志民召开了一个团以上的干部会,十几个干部和报社编辑全参加。另外,解放北平时,起义的高级将领葛宴春副司令员也在。

会上,针对《子弟兵》报,有赞扬的,但更多的是批评,有的甚至说:“报纸办得清汤寡水,没什么看头。”

葛副司令员见状,插话说:“依我看,报纸办得不错,我就喜欢看。”

大家讲完了,李志民说:

“这个会,开得好。报纸办得不尽如人意,主要责任不在编辑部……”

李志民把责任揽到自己身上,说是他这个当政委的,对报纸重视不够。

会后,李志民把编辑们叫住说,这些提意见的干部,都是他特意请过来的。李说:“有意识请了几门大炮,轰一轰你们,也轰轰我。”

李政委的亲切谈话,让黄楠受益匪浅。之后,报社的编辑们写文章,更注重质量了。

时间一晃,来到了1951年。这天,兵团接到命令:出发赴安东。在这之前,朱老总亲自到部队,做了动员报告。

那会儿,《子弟兵》报的报头,是一般的楷书。有人就向黄楠提议:“何不请朱总司令写个报头?”

黄楠不便见朱老总,就找李政委。

过了些日子,李志民的秘书给报社送来了厚厚一沓纸,嘱咐说,这是朱老总写了一晚上的成果,叫你们挑着用。

黄楠很是感动。可惜的是,这些珍贵的笔迹未能保存下来。黄楠后来懊悔地说:“怎么不留下来,多么珍贵的手迹啊!”

部队进驻朝鲜后,黄楠将轻便的印刷厂,安置在了一条隐蔽的山沟里。很快,第一批报纸发到连队,上送到北京。

令黄楠没想到的是,没过多久,宣传部长就找到他,对他严肃批评:“我们已经是志愿军,出版单位却是19兵团政治部,头条又是朱总司令的动员讲话,敌人得到一份,那就抓到了把柄,外交上就被动了。”

黄楠听后,心情十分沉重。

是啊,已经是志愿军了,要还是标19兵团,若是被美军知道了,必然会大肆搞舆论战。

事情有些严重,但李志民却没有埋怨黄楠,只是说,吃一蛰,长一智,以后注意就是了。

令黄楠感动的是,李志民单独给总政回了信,内容是做了自我批评的。可他却没有责备编辑部。

话说,一二十万人的兵团,没个报纸可不成,李志民表示:《子弟兵》还不能停。

这时,有人向李志民提议,搞个刊物试一试,半个月弄一至两期,便于保存。

李志民觉得可行,征集大家的意见后,将刊物命名为《抗美前线》。

从《志愿军》报到《解放军报》

1952年底,李志民调离兵团,担任了志愿军政治部主任。与此同时,黄楠也接到了调令,让他到《志愿军》报工作。

那会儿,由于美军的狂轰乱炸,导致公路和桥梁都遭到严重破坏,后勤供应总是被阻,部队的物资和精神生活都很艰苦、贫乏。

为此,李志民经常对《志愿军》报的同志们说:

“战士白天黑夜蹲在坑道里,光听见枪炮声,轰炸声,看不到电影,看不到戏,听不到歌。青年人,日子怎么过嘛?”

李志民指示报纸要重视连队文化娱乐的报道。

有一天,李志民交给黄楠一份材料,说是54军连队文化娱乐搞得特别精彩,可以作为一个典型在报纸上刊登出来,让其他部队模仿、学习。

黄楠很好地完成了这一任务。

就这样,54军的经验在报纸的传播下,逐步推广开来,使志愿军的文化生活有了显著改进。

过了一段日子,军委创办《解放军报》,要调一批干部,名单上有黄楠。

黄楠长期办报,思想一直处在紧绷的状态,失眠很是严重,就想着就地换换工作,不去《解放军报》报社了。

于是,黄楠就把想法和李政委说了。这时的李志民,已是志愿军政委了。

李志民开导他说,军委办报纸,是个大事,要服从安排。

黄楠点头同意了。

多年之后,两个老头相见喜笑颜开

在特殊年代,李志民的处境很不乐观。黄楠那会儿,时刻关注着李政委的情况。

1968年9月底,黄楠听了党的工作会议的录音传达。一个意外的消息,让他激动不已。

内容是,四位中央委员可以参加今年的国庆典礼,黄楠听到了李志民的名字。

10月1日,广播上播报上天安门观礼的名单,当读到李志民时,黄楠的一颗心总算是落到了实处,心情很是激动和畅然。

1982年,黄楠来到了北京,此时的李志民已是军委顾问了。两人多年之后相见,就如同家人一般亲切。

两人喜笑颜开,各自询问了对方的身体状况。

李志民问:“白头发也不少了,有60了吧?”

“还60?64了。”黄楠笑着问,“政委今年是……”

“76。”李志民用手比划了一下,“离80不远了,孔夫子才活了73岁,我比他大3岁。”

回顾与李志民相处的这么多年,黄楠感慨良多,认为李政委既是自己的领导、首长,更是自己战友,亲人。



参考文献:《上将交往录》

0 阅读:7

静心百年录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