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玉波:联合设计,是他转动中国汽车自主研发的第一个齿轮

观山车局说 2025-02-05 11:44:53

“用一己之力做联合设计,当成自己的事业去做,才逐渐有了中国汽车工业自主研发的新局面,这是他对中国汽车工业的贡献。”

文丨廉玉波

厂里的第一个大学生

1987年,我从南航毕业,分到扬州柴油机厂,档案都到扬柴了,被告知暑假热先回家休息。我休息了一个礼拜再去报到,对接人说仪征汽车厂书记和厂长来,看到我是本地人,把档案调回去了,去那边报到吧。

比亚迪集团首席科学家 廉玉波

我问分配到哪个单位?对接人说不知道,自己去市人事局问。去人事局了解,才知道被分到了仪征汽车厂。我没有听说过,心想小地方还能有汽车厂?

我去到仪征汽车厂,厂书记跟我谈了一下午,讲了很多将来的规划,说现在效益很好,但公司两三千人一个大学生都没有,我是第一个,未来大有可为,我就留下来了。

进工厂后,由于还没有专门设置给大学生的岗位,让我先到车间装车。下车间后,我轮换过很多岗位,哪里需要就去哪里帮忙,比如翻砂我也干过,一天工作12个小时很锻炼人。时间一长,所学知识没有真正发挥出来,也开始怀疑所憧憬的未来。

然而,就在看不到希望的时候,希望来了。

仪征厂当时一年能做两三万台吉普车,已经发展起来了。当年国内的吉普都是北京吉普那种软顶,仪征就用半模具半手工研究钣金工艺,在这个基础上再研发皮卡,采用北京212、北京吉普的底盘,把它加长改装好车身。

当时国内还没有这类型车,大厂不做乘用车,日本的又买不起,仪征出了一台还像模像样的车,那叫一个火。当时也没有民用买方市场,都是公安部、水利部、交通部、农业部集中采购,全国分配。

何总看到仪征厂还不错,就想帮助企业在技术上、产品上进行升级。仪征虽然一年能生产两三万台车,但主要还是敲敲打打手工做出来。何总既然想把企业扶上规模,就要做出技术竞争力。

何总说这个车的设计应该提升,底盘是吉普车的体验不会好,要用一个真正的轿车底盘来设计车身,于是有了联合设计。

因为联合设计,天津中心让仪征厂派技术人员去画图。 我是唯一一个大学生,还是学机械的,于是厂里派人到车间找我。我去技术科办公室报到,没过几天就去了天津。

从不懂汽车到技术骨干

我在工厂一线待了十个月,毕业第二年就去了刚成立的天津中心。何总在天津第一次开设计会议,问仪征厂谁来了?我站起来。问我是做什么方向的人?我说是刚毕业的大学生。问我懂不懂车?我说不懂。问我会画图吗?我大学毕业设计的图,还是画得很优秀的。问我画的什么图?我画的是变速箱,但因为我之前学的是机械制造和飞机材料制造,飞机和汽车结构还不一样。

何总问着自己也着急了,说你行的,你们公司找不出来比你更合适的人了。我就这样留在了天津,一待就是四年多。这四年多里,我80%的时间在天津,20%的时间回到仪征工作。我和何总开过很多次会议,每次他到我们仪征去,技术产品就让我去汇报,何总慢慢认识了我。

有一次何总说,虽然你是大学生,但汽车领域你还是个土八路,你愿不愿意深入学习啊?我当然说可以。他就给我介绍了清华的余志生老师,系统的学习汽车理论。

余老师有一个社会班,专门系统的讲汽车理论。我又找了吉大汽车班的王庆武,把他本科汽车专业的《汽车构造》、《汽车理论》、《汽车设计》教材带来学习。

在天津中心,星期一到星期五我白天工作,晚上看书学习,学到的知识马上就在工作中实践,比在学校学习效率高很多。到了周末,又有何总介绍的清华大学余老师讲理论,再配合吉大汽车班的专业教材一起学习,进步神速。何总把我安排在总部,对汽车设计要求更高。我直接跟着赵航主任,那个时候赵主任还不是主任,我们都喊赵老师。

这四年里,我们最早爬图版,后来开始有导轨画图,再之后给我们配286或者486电脑,开始有三维设计软件。我从6400、6470、6450变形了几个车,从底盘设计开始,到后期把UG软件买来进行车身三维设计。天津中心应该是中国汽车行业,最早使用三维设计软件的。

那段时间,我从事技术研发工作,从不懂汽车到技术骨干,补了很多课。一边看书学习,一边干活,从理论到实践,有人指导学习,有人指导干活。所以毕业前五年打下的基础,一直到现在对于我来说都非常有用。

1992年以后,我大概1/3时间在天津中心,其余时间就回仪征厂负责技术部门工作,厂里把整个技术部门都交给了我。每次代表仪征厂出去开设计会,从以前别人跟何总汇报变成由我直接给何总汇报。

后来,仪征厂被上汽兼并,我就离开上汽了。之后我和同济几位老师,在上海成立了一家设计公司,跟雷雨成干了两年。后面遇见了王总,到比亚迪主持汽车研发,一干就是二十多年,见证了中国汽车工业的一路崛起。

在比亚迪第三年我又遇到了何总,他说自己直接指导带领的人中,我是最年轻的,我算他的关门弟子。我说这么高的待遇给我,中午请你喝两杯吧! 中午他带我去了上海松芝空调,我们一起吃饭,他喝了一两酒,很高兴。

何总说你的从业经历还可以,正好把联合设计和仪征两套方案都结合了,可以主导研发设计也可以快速生产落地,这都是行业最扎实的宝贵经验。他说在比亚迪就好好干,比亚迪的将来还可以,必有一番大作为。

果敢高效雷厉风行

刚毕业那会儿比较年轻,作为技术人员,和何总的接触比较少,只有公司开会时去机场接他能见一面,会谈时我不会参加。1992年我负责技术以后,才真正和何总面对面接触,工作直接交代开始多了起来,他亲自指导我一些事情。

何总性格果敢,以目标为导向。干不好就要骂人,毫不留情,不管哪个领导,开会迟到都要被骂,跟着他干活大家都提心吊胆。他办事雷厉风行,经常直接打电话找各总经理,推动工作要求立即处理。这种高效的执行力,如果他要干一个民营企业,成功率一定很高。

何总什么事都亲力亲为,从北京往全国各地跑。任务他给,项目他立;过程是他的,产品怎么试制他去组织;试验队伍也是他拉天津检测中心执行。试验完了产品组织鉴定是他,上目录是他,他还要负责给产品报汽车工业奖,他说每年要给联合设计一个奖。整套全部都是他负责,中国像他这样干的可以说没有。在当年的条件下,有这么一个人把汽车行业推动发展,是极不容易的。

何总还有技术攻坚的能力。像研发少片式变截面弹簧,把淄博弹簧厂全面技术升级,使之成为那个年代里全国知名的钢管弹簧企业。还有把几个做扭杆弹簧的企业联合起来,研发独立悬架。此前中国从来没有做独立悬架的企业,当时中国只有桑塔纳,也没有外资零部件厂进入,他把几个做扭杆弹簧的零部件厂整合起来,开发出第一代乘用车厂的独立悬架,让好多中国零部件企业接触到了下一代乘用车零部件的发展方向。

现在的江苏新泉内饰厂,上市公司,年产值100亿。唐敖齐当时是做玻璃钢仪表板,只有7个人。6450乘用车仪表板没有人做,其他厂没有人愿意干,何总就找到他,他也没有人,但他愿意干。何总亲自教他,组织他边看边学习,内视镜的产业慢慢就起来了。从当时的7个人,到现在成为市值百亿的上市公司,他是何总一手扶持起来的产业。

长城是最后一个加入6450设计的,当时五万块钱可以买一套整车图纸,长城花五万块钱买回来。何总为了让长城快速导入,跟仪征汽车厂说让我去保定待三个月,快速让他们把图纸6450消化。我在保定待了两个多月,就帮助长城把联合设计的6450导入,后来长城皮卡和第一代正规设计的SUV就诞生了,还卖的比较好。

恩泽广大不谋私利

每设计一个产品量产,就救活了几个濒临倒闭的汽车厂,可以说联合设计就是扶贫项目。仪征厂没有活下来,长城属于活下来又壮大的,当时一批这种企业,培养了一批汽车人。后来石家庄、湖南汽车厂虽然没有了,武汉蜻蜓客车厂也没有了,但是这些厂的技术部门负责人都到了奇瑞、吉利、长城等企业去了,好多都是技术骨干,包括我在内。

要说联合设计唯一的缺点,就是这么多企业参与,有的企业频繁换人,没有办法很好的整合到一起,全靠何总的个人魅力推动。但是他这种雷厉风行的精神,有时也会和企业领导产生矛盾。领导不按他的思路做,他是坚决会批评人的,特别是和仪征厂有矛盾了,你要指挥人家干活,人家不开心了。但是他的风格就是要必须听我的,而且必须要快。

其实何总做这些,对他个人来说没有什么好处,最多就是过年给他拎两瓶酒什么的,我就干过这个事。他个人通过联合设计没有得到任何好处,他就是想通过研发有竞争力的产品,把这帮濒临倒闭的企业救起来,把产业扶持起来。后来产品没有目录,何总就自己成立客车公司,把目录免费提供,没有卖,也没有收过钱。他当时全力帮助各个地区的企业,所以上面我说这种模式叫扶贫。

政府没有交代做这些事情,自己可以轻轻松松的退休。但何总愿意为了汽车产业的未来,揽起重担组织开会。我们每次开会都是在小饭店,按照现在的话说就是在招待所,主要是为了给企业省钱。有人说他拉拢大家谋私利,有什么私利,一帮活不下去的企业在一起哪有私利?都是因为想活下去才找到他,这些企业因为他多活了好多年。何总的精神完全是他个人的责任感,使命感,为了中国汽车产业的未来殚精竭力。

我刚毕业的时候不懂,后来慢慢感觉,完全是何总的个人魅力,把联合设计推动起来。联合设计,是他转动中国汽车自主研发的第一个齿轮。作为一个政府官员,当时没有文件也没有政策一定要他干这个事情,没有部委或者司局让他干,联合设计也不是当时政府鼓励的。但他就是凭借一己之力,闯出了一条符合大环境的特色发展之路。

他就是用一己之力做联合设计,带动一批企业以身作则,当成自己的事业去做,才逐渐有了中国汽车工业自主研发的新局面,这就是他对中国汽车工业的贡献。

(作者为比亚迪集团首席科学家 廉玉波)

0 阅读:0
观山车局说

观山车局说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