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常侍之乱后,假如董卓失败了,会不会有十八路诸侯讨伐丁原之战

醉薇谈历史 2023-10-27 04:59:01

可以很肯定地说,十八路诸侯“讨丁”的情况绝不会出现,因为丁原不可能扮演董卓的角色,我们不能粗暴地以“天下乌鸦一般黑”一概论之。

汉灵帝驾崩后,大将军何进与妹妹何太后,在如何处置宦官集团的问题上产生严重的分歧,何进在袁绍的怂恿下坚持要杀光宦官,而何太后却认为自己需要宦官,坚决不同意。

没有何太后的允许,何进也不敢贸然行事,这急坏了袁绍。于是袁绍做了一个彻底推倒东汉帝国大厦的举动——兵谏,引地方兵马进京逼迫何太后就范。

对袁绍的玩火行为,何进的智囊团,包括曹操、陈琳等人都不同意。

曹操说:“宦官集团其实就那么几个领头人物而已,杀了他们就行,根本没必要杀光宦官。”陈琳说:“以大将军的权势,灭宦官如同大火燎毛,引外兵入京如同将刀柄授人,事有不成必定引发祸乱。”

但何进被袁绍蛊惑,竟然真的发出命令,征调泰山郡太守王匡、东郡太守桥瑁、并州刺史丁原、前将军董卓四路大军进京。

需要补充交代一下的是,此时董卓刚刚被任命为并州牧,而丁原则转任武猛都尉、执金吾。

丁原在史书上的记载很少,据《三国志》记载,他是泰山郡人,“本出自寒家,为人粗略,有武勇,善骑射。为南县吏,受使不辞难,有警急,追寇虏,辄在其前。裁知书,少有吏用。”

这段文字告诉我们,丁原出身寒族,他短于谋略,长于骑射,有责任有担当,作战勇猛,曾经在平定地方寇乱时立下战功。

丁原手下有三位猛将,名气都远比丁原还要大。一个叫张杨,此人后来降了董卓,董卓死后他护卫汉献帝东归洛阳,后来被部下杀害。第二位就是后来归了曹操的名将张辽;第三位就是大名鼎鼎的吕布。

四路人马最先抵达的就是丁原,他奉命在孟津渡纵火,制造出大兵压境的势态,以恐吓何太后。

果然,何太后怕了,下旨令张让、赵忠等人全部出宫。很显然,何太后希望各退一步,同意解除宦官们的权力,并将他们逐出宫,但不希望杀害他们。而袁绍却得寸进尺,非要杀光宦官。

这个举动终于酿成了大祸,走投无路的宦官们发动了“十常侍之乱”,杀害了何进。袁绍、袁术等人得知何进遇害,于是便率领大军杀进皇宫。

在这场惨烈的杀戮中,宦官几乎被杀尽,皇宫一片火海,而何太后则带着少帝刘辩、陈留王刘协逃出洛阳。

很不巧,他们一行被城外的董卓守株待兔了。于是董卓以武力挟持天子,瞬间从一方军阀摇身一变成了掌握帝国军政大权的大佬。

这个意外的变故让所有人都措手不及,包括丁原。不久就发生了董卓诱使吕布杀害丁原,并吞并了并州兵马的事。

董卓为何要杀害丁原呢?史书没交代,《三国演义》打了个补丁,说丁原跟董卓发生了军事对峙,威胁到了董卓,因此遭遇了毒手。

我觉得这个补丁打得好,比较符合历史。那时候董卓虽然挟天子以令诸侯了,但他的兵力其实并不多,只能让手下夜间悄悄出城,早上大张旗鼓进城的方式,造成人马很多的假象。

那时候丁原是唯一一支进入洛阳的地方势力,只有他有能力对抗董卓。董卓杀了丁原,不光解除了外部威胁,还可以兼并他的武装来壮大自己。

可惜的是,丁原对吕布掏心掏肺,却不料养的是一头白眼狼。

丁原一死,再也没人能制约董卓了,于是他痛下杀手,先后杀了何太后、少帝,将朝政大权牢牢掌握在自己的手里。玩火自焚的袁绍则被逼得逃出洛阳,跑到东郡自谋出路去了。

那么,丁原为何要对抗董卓呢?跟董卓联手岂不更好?说不定趁乱做掉董卓,他不就是“翻版的董卓”吗?要是那样的话,十八路诸侯“讨董”或许就变成了“讨丁”。

这是一种典型的生搬硬套,因为丁原不是董卓,也永远不可能成为董卓。

政治立场,决定了丁原不会是翻版的董卓

丁原原本只是一名小小的县吏,因为作战勇猛得到提拔,并被调往并州任职。原并州刺史在与匈奴人的作战中牺牲后,丁原接任了刺史一职。

从一名小吏到刺史,这个跨度有点大,丁原为何升职这么快?原因就是他“傍”上了大将军何进。

后来,丁原将手下最得力的两位战将张扬和张辽献给何进,前者帮何进在上党募兵平定山贼,后者帮何进去河北募兵数千人,并带回洛阳接受何进的指挥。

从这个细节可知,丁原很受何进器重,也对何进很忠心。另外,丁原从县里的小吏到地方大员,他始终在“体制内”工作,这一点跟董卓完全不同。

丁原是完全遵照朝廷的命令行事,而不是自作主张。董卓则不一样,他早就失控了。汉灵帝临终前要求董卓将原有兵马交给皇甫嵩,只身前往并州接替丁原,而董卓竟然违抗圣旨,带着原班人马赴任。

董卓的这个行为无异于谋反,但汉灵帝无能为力了。途中董卓接到何进的命令进京,后来何进担心董卓失控,令他在关中待命,他却再次抗命,擅自率军直逼洛阳。

所以,董卓作乱是有长期思想准备的,而丁原则是执行朝廷命令,他的立场告诉我们,哪怕丁原取代了董卓,他也不会挟天子以令诸侯。

庶族出身,决定了丁原是旧秩序的维护者

人在大利益面前会主动放弃吗?真不能这么说,因为丁原的这个立场不是凭空而来的,而是由他的出身决定的。

丁原是典型的寒门士族阶级出身,即所谓的“庶族”。如果放在唐朝以后,他可以通过科举出仕,但东汉的“荐举制”已经沦落为豪门集团的内部游戏,像袁绍这样的豪族弟子天生就是做大官的,而丁原这样的庶族却入仕无门,只能附庸于豪门,靠“主公”们的赏识谋求出路。

这就是丁原忠于何进、袁绍的原因,这叫人身依附关系,那个时代的特征。“主公”们的上限决定了庶族集团的未来,“主公”们的利益就是庶族知识分子们的利益。

所以,庶族阶级虽然是豪门集团垄断仕途的受害人,却又不得不效忠于豪门集团,成了旧秩序的维护者。

这种畸形的格局直到晚唐时期才结束,那时候,借由藩镇的庇护,庶族阶级才逐步走向独立,并勇敢地站在豪门集团的对立面。

所以,客观环境决定了丁原这样的庶族阶级就是旧秩序的维护者,而不是革命者和创新者。那么董卓呢?他为何要站在旧秩序的对立面?

实力限制,决定了丁原没有私人武装部曲

东汉是以关东豪族为政治基础的帝国,董卓是凉州地方豪族,根本不在朝廷的核心范围内,不被关东豪族所接受。

前面我们还讲过,董卓原本不是“体制内”的人,他的原始资本是家族的私人武装,后来借由朝廷的加持逐渐做大,成了凉州最强悍的军阀。

私人武装有个特点——只认主公,不认皇帝。这就是汉灵帝要调动董卓,并且让他交出原有兵马的原因,这种人早晚会祸害朝廷。

丁原不一样,他的部下是朝廷的兵马,不是私人部曲。但凡能做大的军阀,必须要有唯命是从的核心团队,就像董卓那样。

丁原的悲剧就在于此,他不光没有核心团队,还是个外乡人,在军中的人脉关系还不如本地人吕布。

曹操也是庶族阶级出身,他的成功也是得益于私人部曲,他先后三次回乡募兵,这些从家乡带出来的家族弟子和士兵就是他的心腹。

所以,拿丁原跟董卓直接画等号显得太粗暴了,根本不可能出现十八路诸侯“讨丁”的事情发生。

0 阅读:0

醉薇谈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