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万巨款打车,买下美国地标,泡沫时代的日本人到底有多离谱?

枫冷慕诗吖 2024-10-14 19:20:53

一个女生同时交4个男朋友,打一次车花掉中国人一年的收入,买下世界霸主的国家地标建筑,你没有听错,这不是小说,而是30多年前真实发生过的历史。

日本泡沫时代纸醉金迷的夸张程度放眼整个人类历史都是一种旷世奇观,即便时间已经过去了30多年,如今的日本人回想起那段历史都会感叹那是他一生中最美好的回忆。

今天我就带领大家一起走进那段虚幻又真实存在过的历史。

01泡沫前奏曲

要想搞清楚日本泡沫时代为何会那么离谱,我们必须先了解泡沫产生的时代背景。

众所周知,日本战后被阉割,原来是没有再次崛起的机会的,只不过美国为了打赢冷战,在朝鲜战争爆发后将日本扶持成了对抗中苏的最前线,这才让日本的工业化得以顺利进行。

50年代初期,日本获得了美国大量的军事订单,积累了海量的资金。

1964年,日本举办了东京奥运会,重新获得了世界的关注。

到了60年代初期的时候,日本决心大力发展对外贸易,通过出口纺织品和玩具去赚美国人的钱。

原本这样已经让日本经济出现了一次腾飞期,但日本人很有野心,他们发现纺织品和玩具利润太低,赚钱太辛苦,所以在70年代的时候进行了产业升级,玩起了汽车和机床,想用日本车去赚美国佬的钱。

可我们也清楚,美国人性子粗犷,喜欢那种大排放的大轿车,而日本车走的是精致省油的路线,所以当时的美国人压根就看不上日本车,戏谑的称其为“老鼠的玩具”。

敲不开美国的市场,日本人很着急,但历史就是这么巧合,正当日本人愁眉苦脸的时候,中东爆发了石油危机,石油价格直接暴涨了整整3倍,面对高昂的加油成本,高傲的美国人被迫低下了自己的头颅,省油的日本车开始席卷美国市场。

而且不只是日本车,跟随日本车进入美国市场的还有日本挖掘机、摄像机、以及录音器等一大批工业产品。

当美国人家里都是日本货的时候,可想而知,随之而来的就是美国本土工厂大规模的倒闭,现在大家所熟知的美国“东北铁锈带”就是那个年代出现的。

看到日本货猎杀美国本土商品的场景,就连美国的《时代周刊》都忍不住发表了评论,他们出了一期刊物,封面是一架日本飞机向美国丢下汽车和家具,标题是“虎!虎!虎!”他们的意思是,日本人像当年偷袭珍珠港一样,又一次给了美国沉重的打击。

在舆论的引导下,美国人开始反日,砸日本车、喊着将日本工厂赶出美国,这是当时美国人支持的主旋律。

我特意查了下当时的数据,那个年代美国每年对日逆差高达500亿美元,这可是七八十年代的500亿啊,如果你不清楚这是什么概念,我给你一个参照物,美国登月的阿波罗计划号称是美国历史上最大的国家工程之一,总共也就花了不到500亿美元,所以当时的情况是,日本每年都能从美国那里赚一个阿波罗计划的钱。

作为了世界霸主兼任日本的狗主人,美国人当然不能忍,所以在1985年的时候逼迫日本签订了著名的“广场协议“,这个协议内容很多,可总结起来重点就是7个字——让日元快速升值。

在美国的主导下,日元升值的速度不断地打破纪录,1985年9月,1美元可以换250日元;三个月后,1美元只能换200日元了;1年后,1美元只能换152日元;2年后,1美元就只能换120日元了,这是个什么概念呢?意味着一个日本人,躺在家里什么都不用干,他的资产在2年之内就能直接翻倍!

这种疯狂的货币升值,就是日本泡沫时代开启的重要标志!

02泡沫进行时

本来货币的大幅升值也不一定就会形成泡沫,但日本政府错就错在,在货币光速升值的同时,还进行了大放水。

1987年,日本政府公布了一项重大《景气对策》,对策的重点要有两个:

1,不低于一万亿日元的居民减税。

2,不低于五万亿日元的政府投入。

也就是说在那个货币还未膨胀的年代,日本政府一下子就往市场轰入了6万亿!这就导致日本市场全都是钱,几乎人人都是大富翁。

当时的日本人有多离谱?

打一次车,起步价是1万日元,以当时的汇率计算,大概等于300人民币,当时中国很多人一个月的收入还不到100人民币,更夸张的是,由于大家都有钱,出租车有限,高峰时期为了打车会出现竞价的局面,最高有人为了打车一次就出了100万日元(3万人民币),现在不管你去哪个国家,都不可能看到如此浮夸的场景。

还有高尔夫,现在被称为贵族运动,即便是如今的美国,也不是所有人都能消费得起,但在当时的日本,打高尔夫大概和今天大家打了一局麻将一样简单,1989年,三菱金属会社推出了价值一亿日元(300万人民币)的高尔夫球三件套,预售650套,3天就全部卖光。

更离谱的是滑雪,1988年,日本一年的滑雪人次突破了3亿次,而当时的日本也就只有一亿人,也就是说平均每个日本人一年最少滑三次。

为了满足大家的娱乐需求,日本宫崎市直接砸了2150个亿去建度假中心,这个度假中心海水模仿夏威夷,雪场模仿阿尔卑斯,不出日本就能看尽世间美景。

有人肯定要问,那这样的度假中心门票一定很贵吧,我大致查了下,里面的滑雪场,票价淡季7000日元,旺季10000日元,滑一次就需要用掉中国人3个月的工资,我们觉得不可思议,但对富得流油的日本人来说,真的只是毛毛雨。

毕竟当时的日本整个国家到处都是钱,大家拼命的要把钱花出去,所以建了很多像上面度假中心这样离谱的大工程。

比如东京湾横断高速道路,这条公路海底隧道用了当时日本最先端的土木技术,建造了两座换气塔用于通风,技术先进也就意味着需要花很多钱,所以短短15公里,就烧了1.44兆日元,但这样的巨无霸工程,如今却基本荒废,白天看不到一辆车,甚至可以无人驾驶。

为什么八九十年代的时候日本会大量对华投资?并不完全是日本人大发善心,而是钱真的多得没地方用了,投在中国多少还能有点收益,正好中国又有廉价的劳动力,能帮助日本节省成本,所以就出现了那段“中日蜜月期”。

我常常说要了解两国关系,一定要了解当时的经济环境,其实就是这么个道理,经济环境不仅会影响两国关系,还会改变社会的整体氛围,当日本整个社会全都是钱,物欲横飞的时候,日本女性的观念也随之发生改变。

很多在今天看起来不合理的要求,在那个时代却大行其道,比如说,日本女性的恋爱观,当时的日本女性普遍认为,出去逛街最少要有三个男人跟着,一个负责打车,一个负责请客吃饭,另一个负责购物消费,也就是著名的“三个钱包”现象,即:车夫、饭票、ATM。

更让人惊叹的是,她们不会选择这三个人中的任何一位成为人生伴侣,因为在他们的择偶观里,最后的归宿必须留给自己的“本命”,也就是说一位日本女性拥有四位各司其职的男朋友,在当时也是十分常见的事。

在那个纸醉金迷的时代,日本男性想要追求一位女性,必须付出昂贵的代价,鲜花、浪漫酒店、车接车送、高级餐厅、贵重首饰,几乎是约会的基本配置,如果你做不到,就会被女性瞧不起。

而女性为了赚更多钱,也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性别优势,刚开始她们还只是跳相对保守的扇子舞。

但随着金主们的疯狂,她们逐渐穿起超短裙跳起了擦边舞,毕竟不是所有人都能抵挡住一晚上就能赚一年收入的金钱攻势。

随着国内玩腻了,壕得不行的日本人就开始把注意力放到了世界各地。

在美国第五大道的名牌店里,挤满了日本游客,短短几个小时之内,就买空了整个奢侈品店,路过的美国人驻足观望,纷纷露出了羡慕的眼神。

在全球各地度假胜地的沙滩上,躺满了各种黄皮肤黑头发的日本人,美国年轻的服务生为了拿到更多的消费,甚至都自学了日语。

除了疯狂消费,日本人也在疯狂的投资。

三菱地产花了8.5亿美元买下了美国的地标建筑洛克菲勒中心51%的股权。

索尼花了34亿美元买下了闻名世界的哥伦比亚电影公司。

松下花了60亿美元买下了美国电影业的旗帜环球影业。

日本Shuwa买下了花旗广场,财大气粗的日本安田公司还以58.2亿日元的天价,买下了梵高那幅享誉世界的《向日葵》。

这就是那个时代的日本人,奢靡而疯狂,楼市5年翻3倍,外汇2年翻3倍,股市平均市盈率在100倍以上,几乎随便投资都能躺着赚钱,自然花起钱来就没有节制。

如果你穿越过去和当时的日本人说,马上你们泡沫就会破灭,经济会停滞20多年,我估计他们一定会拿起一沓钞票甩你脸上让你去好好看看脑子。

毕竟全世界谁又能想到,繁华、奢靡、朝气蓬勃的日本人,仅仅只用了不到10年时间,就变成了无欲无求、不婚不育的平成废宅。

日本人不信,美国人不信,全世界都不信,但这种魔幻的事却真真切切的发生了,这就是现实,远比小说更离谱。

0 阅读:44

枫冷慕诗吖

简介:有温度有深度的大鱼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