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养殖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人们为了追求更高的经济效益,将各种动物纳入到养殖的范围之内,然而令人不解的是,即便是一些“价值连城”的动物,也很少有人愿意去养殖,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蓝孔雀是一种世人皆知的珍禽异兽,它那独特的外表与优雅的举止,令它在古今中外均受追捧,在中国,自古以来,蓝孔雀便深受喜爱,被誉为“百鸟之王”,是吉祥和美好的化身。
在传说之中,它是高贵神圣的凤凰之后,开屏时那美轮美奂的姿态,足以惊艳于世间的众生,因此,见过蓝孔雀开屏的人,便如见过这世间罕有的绝美景色。
然而,这雅致端庄的蓝孔雀,并不仅仅只能在深闺画图或戏诗歌赋中得见,在当今,经过科学驯化,蓝孔雀已经成为一种可大规模繁殖的家禽,与我们桌上常客的鸡不同,这种“神鸟”同样可食用,它那营养丰富的蛋和鲜嫩多汁的肉,使它堪称美食界的又一珍馐。
市场报价显示,每千克的蓝孔雀肉平均可卖到150-200元,远高于普通鸡肉,具有可观的经济价值,于是,农户中也就渐渐有人将蓝孔雀作为主要饲养对象,希望从中获利。
但是,要真正做起蓝孔雀养殖,并不像想象中那么简单,与鸡鸭相比,蓝孔雀对环境的适应性较差,需要精心控制温度、湿度等条件,否则很容易导致它们生长缓慢或患病。
此外,蓝孔雀的购置成本也较高,根据业内人士透露,一次至少需要购买3只母鸟与1只公鸟,这样的蓝孔雀苗每只价值上千元,加之后续的饲养设施与聘请熟练工人,前期投入总成本最少也在5万元左右,对很多种植户来说难以承受。
而最主要的障碍还在于销售渠道,即便蓝孔雀营养丰富,但由于历来被视为“观赏鸟”,大众仍难以完全接受将其作为常见肉食,目前,中国绝大多数餐桌上依然以猪牛羊肉为主,能食用蓝孔雀的只有极少数高档酒店与餐厅,这使得蓝孔雀肉的实际销量远远低于期望,对许多养殖户来说存在着严重的销售难题。
所以,尽管蓝孔雀作为高价值家禽大有可为,但从业者寥寥无几的局面在短期内似乎不会改变。
林麝,别名獐子,是我国一级保护动物,它体态娇小,性格温顺害羞,却因体内香囊分泌的名贵香料“麝香”而备受关注,麝香不仅是四大天然香料之一,还具有开窍醒神、活血通经等药效,可用于制香、制药,一克麝香的市场价高达400元,一斤的利润就高达10万元左右。
正因如此,林麝曾一度遭到大规模猎杀,野生种群数量锐减,现今林麝已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禁止猎捕,尽管人工繁育技术日渐成熟,令林麝数量有所回升,但林麝养殖并不简单,面临诸多困难。
首先,想要养殖林麝,就需持有专业的驯养许可证,同时具备高超的养殖技能,因为林麝体质柔弱,极易染病,需要精心的照料,养殖者必须全天候监测林麝的健康状况,一旦出现异常需立即采取措施。
而这就需要养殖者具有丰富的兽医学知识和实践经验,否则,一旦疾病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很容易造成大批林麝死亡,给养殖场带来巨大损失。
并且,建设林麝养殖场需要巨资,选址需人迹罕至、环境幽静,林麝性子敏感胆小,对外界环境变化极为敏感,养殖场必须远离人类活动区域,周围环境安静、空气质量好,地形地貌也要符合林麝的生存习性。
可以说符合所有条件的选址极为不易寻找,即便是找到,也需要投入大量资金进行场地建设和后续维护,这些对许多养殖者来说都是不小的经济压力。
在饲养上也需投入大量人力,从饲料搭配到清洁消毒无一环节可忽视,在野生状态下,林麝取食种类超过100种,而在养殖环境下非常难完全复制其多样化的食物来源。
如何科学配置饲料,确保林麝获取足够而均衡的营养是个技术活,此外,人工喂养和兽舍清洁也需要聘用专人全职负责,工作强度大、费力费心。
尽管麝香市场广阔,林麝养殖利润丰厚,但种种困难使得实际从事此业的人寥寥无几。
鸽子这种可爱的小动物,自古以来就是人类喜爱的宠儿,在我国,饲养鸽子的历史也悠久流长,唐代的绘画中就有大量鸽子的图像,这种小小的飞禽,代表着人们对自由与美好生活的向往。
如今,在我国农村地区,养殖鸽子已经成为一项新兴的致富产业,数据显示,当前国内肉鸽的销售量连续10年供不应求,发展鸽业前景广阔、潜力无限,是劳动致富的好门路,然而实践中,由于技术难题与市场困境,养鸽事业的发展依然难以为继,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许多农民对鸽类品种认知不足,中国有数百个鸽种,根据用途可以分为观赏鸽、信鸽、赛鸽和肉鸽等,很多农民对不同品种的选择标准模糊,既不知从何购买优质鸽种,又难以判断繁殖后代的品质,这直接导致了养殖成本高但效益低的尴尬局面。
并且,飞禽对环境卫生和安宁程度的要求很高,这给养殖场地的选择和日常管理带来困难,鸽群极为害怕嘈杂,喇叭一响就会惊慌失措,另外,鸽舍的清扫消毒也十分麻烦,然而,大多数养殖户对专业养殖环境的打造经验不足。
并且,防疫工作复杂多变,一旦出现疾病,后果不堪设想,鸽痘、鸽粉刺病等传染病一旦爆发,极易在群体中蔓延,造成大面积死亡,然而防疫药品稀缺,相关知识也局限在几家大养殖场,一般养殖户很难有效应对突发病情的爆发。
驴,这种古老的动物,可以说是农村常见的景象,它们不仅可以帮农民干活,还能提供肉、皮等多种产品,据说,极品的阿胶每斤能卖到7万,而驴肉也不菲,市场上每斤40-50元,一头成年驴的价格更是高达千元以上。这让许多人看到养驴的商机,觉得能轻易发财。
但是,如果我们进行深入的计算,那就会发现这门生意远没有想象中那么美,首先就是成本考量,一头小驴至少要3000块,加上后续的饲养费,起码要6000元。
而这还不包括可能出现的疾病治疗费用,如果小驴生病,治疗费用可能让养殖户直接赔本,一头600斤的成年驴虽能卖1万元,但中间还得扣除屠宰、运输等各项成本,实际进入养殖户口袋的,也就1万出头,这意味着可能一年下来还赚不回本钱。
此外,驴的饲养并不像猪鸡那么简单,它们有自身的饮食禁忌,比如不能在进食时饮水,否则极易胃肠不适,如果养殖户处理不当,很可能导致肠胃疾病或进食障碍,严重影响驴的生长。
另外,它们的生长速度不快,从小驴到大驴至少要2-3年,这个投入产出的周期不容易让农民接受,还有就是,驴的性情也比较怪,如果养殖规模大,它们之间很容易产生矛盾,造成互相伤害,增加损失,有的驴性格暴躁,还可能伤及饲养员。
再者,驴的繁殖率也较低,每胎只能生一驹,这与像猪这样的多产动物差距巨大,也大大延长了回本周期,就算驴驹顺利降生,新生驹骨骼柔软,如果养殖环境恶劣也容易引发骨骼畸形或肢体残疾,严重影响售价。
最后一个关键点在于销路,尽管驴皮和驴肉市价挺高,但实际上销售渠道有限,大部分养殖户很难找到买家,产品积压在手,也难有收入,即使找到买家,中小养殖户也难掌控价格主动权,往往价格被压得很低,利润微乎其微。
简而言之,养驴这件事,投入成本不低,养殖过程复杂多变,容易发生意外,回报时间长,销路有限,风险和麻烦都不小,所以,很多人在谨慎考量后,还是放弃了这个看似轻松发财的机会,这证明了那句老话:账好算,活难干,表面看是赚钱的生意,其实真没那么简单。
这四种动物虽然价值高昂,但想从养殖中获利难上加难,然而,在这个变数重重的时代,我们常听到这样一句话:“风险与机遇永远共存,市场永远属于勇于尝试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