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成武县老城区古城街和永顺路交汇处西北角,一座四柱三门牌坊式石质建筑矗立在道路北侧,周围就是熙熙攘攘的闹市区,这座建筑便是成武文庙保留下来的唯一一座建筑棂星门,也是菏泽境内保留下来的唯一一座文庙棂星门。

成武文庙棂星门

成武文庙棂星门
成武文庙的历史要追溯到唐宋时期,是菏泽境内历史最悠久的一座文庙。据清乾隆年间《曹州府志》记载,成武文庙系唐宋时遗址,在成武县治东侧。明永乐年间,成武文庙因黄河决口洪水泛滥被毁,成武知县刘恕和张盘相继对文庙进行了修复和重建,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成武知县杨宫再次重修文庙。

成武文庙棂星门

成武文庙棂星门

成武文庙棂星门
清道光年间《城武县志》则记载,成武文庙位于县城东隅,元至元年间(1264年至1294年)由知县冯伯奇创建,明代时成武知县张盘、刘遂、卢昂、王以道以及清代时成武知县王素臣、刘佐临、王应凤、姚师喾、赵嗣晋等人多次续修,到了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时,成武知县朱光照又改修了文庙南面的花墙。




清道光年间,成武文庙“大成殿五楹,高广深邃,称壮丽焉”。清代道光年间的《城武县志》中有一幅学宫图,当时的文庙中建有棂星门、泮池、戟门、大成殿、明伦堂、名宦祠、乡贤祠、启圣祠、敬一亭、东西庑等建筑。

清康熙年间《城武县志》中的成武县城图,图中红色圆圈内位文庙位置

清康熙四十一年《城武县志》中的文庙图
从隋唐时期开创科举考试到清末废除科考,成武文庙为全国输送了大量有才之士,其中北宋时期的庞籍和明洪武年间的状元韩克忠就是最优秀的代表。除了庞籍和韩克忠,从成武走出来的进士还包括宋代的祝惟岳、祝诰、祝许、祝谘、马默,明代的赵迪、郭玺、田登、张禄、宋霸,清代的邵擢、祝喻、程万善、王秉铨、王孙延、王楫、侯凤林等,而考中举人的更是不可计数。



正如阮斌在《重修学宫记》中所记载的那样,成武“介鲁、宋、卫国之郊,寿峰峙其东,云亭拱其西,亦兖州一都会也。在宋有庞庄敏(庞籍),在明有韩克忠,相业科名,炳炳麟麟,光耀史册”。这固然不乏庞籍和韩克忠的努力奋进,也有成武文庙的重要作用。
成武文庙在清末民初以及抗战期间的战乱中都幸运躲过劫难,然而在建国后的文革中却难逃浩劫,最终被拆毁,只剩下一座石质棂星门矗立在原址上。



现在的棂星门建于何时?清道光年间重修的《城武县志》给了我们答案。棂星门最初由明代成武知县卢昂主持修建,为木质建筑。清康熙十七年(1678年),知县姚应凤、教谕王鋐易木以石重建文庙棂星门,这座石质棂星门从此开始矗立在成武县城内。
成武文庙棂星门为四柱三门牌坊式石质建筑,中间横梁上刻有棂星门三字,两侧的立柱上刻有楹联一幅“配天地而为三千古一圣,并君亲而为五万世一师”,两侧的横梁上各刻有“江汉秋阳”和“金声玉振”四个大字。
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的《城武县志》中有一幅成武文庙图,文庙最南侧的棂星门样式和现在保留下来的棂星门几乎一模一样。绘制这幅文庙图时,这座石质棂星门已经建成2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