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弘扬谦和礼让美德的六尺巷,很多人都会想到安徽桐城的六尺巷,其实在山东聊城古城内也有一条巷子仁义胡同,被誉为江北水城版的“六尺巷”。比起安徽桐城的六尺巷,聊城的仁义胡同历史更加悠久,并且康熙皇帝还亲自为它题写了名字。

聊城傅家祠堂

聊城傅家祠堂
康熙皇帝之所以为仁义胡同题名,是因为这条胡同和一个叫傅以渐的历史名人有关,傅以渐正是康熙皇帝的老师。
出生于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的傅以渐是山东东昌府人,即现在的聊城市东昌府区人。在清顺治三年(1646年)的科考中,傅以渐以一甲第一名的成绩考中进士,成为清朝第一个文科状元。此后,傅以渐被顺治帝加封为太子太保,负责皇太子玄烨的读书教育,成为后来的康熙皇帝的老师。

聊城傅家祠堂

傅家祠堂中的傅以渐雕像

傅斯年陈列馆前的傅斯年雕像
傅以渐生前在朝廷内官居内翰林秘书院大学士、国史院大学士、武英殿大学士兼兵部尚书等职。在其任职期间,其东昌府的家人在修建傅家祠堂时和邻居因为地界发生了纠纷,于是写信将此事写信告诉了傅以渐。傅以渐在给家人的回信中引用了明代时的一首让墙诗文:
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
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傅以渐家人收到回信后主动做了退让,傅家的邻居感觉不好意思,和傅家人一样也做了退让,于是便形成了今天的仁义胡同。


康熙南巡时路过东昌府,得知自己的老师傅以渐家中的“让墙”故事后非常感动,亲自题写了“仁义胡同”四个大字,命人刻下御匾赐予傅家。
在聊城东昌府区东关街和新公路交汇处路北有一座古色古香的四合院,这里就是清代时期傅家祠堂所在地,如今被开辟为傅斯年陈列馆,而傅斯年就是傅以渐的七世孙。


傅斯年陈列馆东侧一条宽约2米的巷子就是康熙皇帝亲自为之题名的仁义胡同。在仁义胡同的南端有一座近年来新修建的仿古牌坊,牌坊的门额处有康熙皇帝御笔题写的“仁义胡同”四个大字,牌坊下方的石碑上有仁义胡同的简介。仁义胡同的北端为新建的一方照壁,照壁上同样有康熙皇帝御笔题写的“仁义胡同”四个大字。


安徽桐城的六尺巷和清康熙年间的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张英有关。张英出生于明崇祯十年(1637年),比傅以渐年轻28岁,所以桐城六尺巷的故事应该发生在聊城仁义胡同之后,仁义胡同的历史要比六尺巷更为悠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