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革命期间,党组织和人民武装经历了诸多磨难,其中最危险的一次当属张国焘事件,此人居心叵测,公然与中央搞对抗,妄图分裂红色阵营。后来,他居然又叛逃投敌,甘愿做反动派的鹰犬,简直毫无气节可言!
张国焘22岁的时候就开始闹革命了,曾在北京先后领导过好几次大的学潮运动,在左派学生中间很有威望。加入党组织之后,他一度成为党的核心成员,地位比同时期的毛主席还要高。相熟的人提起张,总是会说他极富理想主义,在思想与路线上的主张非常靠“左”,明显有些脱离实际。比如,在1924年,党组织在商议是否要与国民党合作的时候,他就第一个站出来反对,他认为中共必须要走独立自主路线,不能依靠任何外部力量。
当时的共产党还比较孱弱,手里连一条枪都没有,如果不与国民党联合,根本无法进行革命,光靠宣传可打不败敌人。好在当时党内多数人都赞成与孙先生合作,张国焘的提议并未通过,否则的话,中国革命的历史很可能会被改写!此次在政治上的碰壁,让他倍感挫折,他的路线主张也由“左”迅速变为“右”,在1926年蒋介石发动的“排共”活动中,中共多数人都支持强硬回击,给蒋一点颜色看看,以免其再得寸进尺,破坏大革命。但张国焘此时却出人意料的选择了妥协,主张主动做出退让,以“顾全大局”。
南昌起义爆发前夜,他又急匆匆赶到南昌城找到周总理,要求终止军事行动,理由是部队准备不足,武装革命的时机还未到。周总理得知此事后很是恼火,罕见的发了脾气,当场质问他怎么样才是准备充足,怎么样才是时机成熟,现在已经是箭在弦上,不发是不行了!张国焘眼看自己已经犯了众怒,只得偃旗息鼓,保持沉默。
张最令人诟病的一点自然是在长征中妄图分裂革命的行为,让我们把时间拨回到1935年,此时的他已经是4方面的负责人,手下掌管着8万精锐兵马,而中央的1方面军则兵少将寡,战斗力远不及他所部。这让他生出了一种错觉,他认为“拳头大”的就该掌握话语权,进而生出了野心,想要跟中央对抗。
当年7月,他给中央发电报,要求将4方面军的一些干部安排到中央委员会和政治局里去,毛主席很快就明白他要干什么,于是便与朱老总等人轮番上阵劝他,但他始终坚持己见,拒绝做退让,将自己的利益凌驾于革命之上。后来,他不服中央制定北上战略,擅自率部向南挺进,结果一头撞进了敌人的包围圈,给部队造成了严重的伤亡,这激起了4方面军官兵们的强烈不满,与此同时,共产国际不断给张国焘施压。最终,他被迫取消南下的错误政策,转而北上到达陕甘宁地区。
1937年,党中央召开工作会议,对他进行了批评,但并未给他比较大的处分,仍让他兼任行政要职。但张国焘却认为党已经“容不下”他了,于是在1938年负气出走,投身反动派阵营。周总理还是不想放弃他的,于是便亲自找他谈了一次话,给了他三个选择。
其一是返回延安,向党中央承认错误,鉴于张此前对革命的贡献,党中央会尽量给他一个宽大处理。其二是向党中央请假,可以暂时不过组织生活,但要保留共产党人的身份。其三是主动退党,相应的,党中央也会发表开除党籍的公告,自此之后,张与党将再无瓜葛。
张国焘最终选择了最差的一条路,与共产主义分道扬镳,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他在国府情报部门任职,因为出身问题,经常受到排挤和打压,日子过的很不如意。后来,他去了香港定居,晚年奔赴加拿大投奔儿子,1979年在一家老人院悲苦死去,时年82岁。
张国焘有一定的能力,但不出众,领导地区革命他足以胜任,但要掌控全国大局,他还欠缺火候。晚年的毛主席在回忆往事的时候,直言自己人生最低潮的时刻就是1935年,张国焘差点将革命带入到深渊之中!抗战时,他又无耻的叛逃到敌营,公然背叛共产主义,此等倒行逆施的举动令人发指!不过,正义最终会降临,晚年的他生活凄凉,这大概就是上天对他的惩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