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菲茨杰拉德的小说《了不起的盖茨比》,讲的是这样一个故事:
男主盖茨比,出身贫寒,少年从军,上过战场。他年少时和富家名媛黛西相恋,然而巨大的阶层差异使盖茨比高攀不上。黛西嫁给了门当户对的old money汤姆。然而,汤姆粗鄙并且风流成性;从盖茨比的角度看,黛西并不幸福。
盖茨比对黛西念念不忘。他利用一战后美国颁布“禁酒令”造就的时代机遇,使自己迅速富裕起来,成为富豪。这就是小说中故事发生的时间节点: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
盖茨比买下黛西家对岸的别墅,夜夜站在码头,向她的方向伸出手,想要抓住她家的绿光,仿佛那就是他的爱情。在这座别墅,盖茨比举办夜夜笙歌的派对,目的只是为了吸引她有朝一日能走入他的窗前。
说白了,盖茨比就是屌丝发家后,想从汤姆身边把黛西抢回来。在故事中,这事仿佛一度有希望:黛西有所动摇。然而,神思恍惚的黛西,开车不小心碾死了丈夫汤姆的情妇;而汤姆嫁祸盖茨比。最后,情妇的老公,开修车铺的威尔逊,用枪打死了盖茨比。汤姆和黛西置身事外,继续他们的浮华生活。
这部中篇小说,我多年前看过。文字和人物刻画都很好,但我不怎么喜欢。主要是因为,小说中无论谁都没法令我共情。黛西是个什么样的女人呢?黛西和盖茨比久别重逢时,黛西趴在盖茨比一堆精美的衬衫中哭着说:“这些衬衫这么美,我看了都伤心,因为我从来没有看到这么美的衬衫”。有些评论说,菲茨杰拉德这是向我们披露了黛西的庸俗和虚荣。而我只是觉得,黛西这话不知道传达了什么信息,对我来说完全莫名其妙。
盖茨比年少时喜欢黛西,那是看脸,我可以理解。可是他既然已经发了财,找女人不容易吗?为什么他会对黛西念念不忘,折腾那么多事?我完全理解不能。我只是觉得,盖茨比虽然变富裕了,但认知和品味丝毫没有提高。
或许,盖茨比的“了不起”就在于,他“不负初心”,并且有坚强的意志力付诸实施?
2.
2018年2月11日,我看着电视机里播放的电影版《了不起的盖茨比》(莱昂纳多主演的那部),想起我那时刚读完的田余庆先生的《东晋门阀政治》,忽然觉得,我对于那部小说,有了新的理解。那天我就发了一条朋友圈把想法记录下来。以下,就是从那条朋友圈展开的:
黛西的老公,old money汤姆,其实就是永嘉之乱后,衣冠南渡的士族。排场倒是还在,心底已经发虚,只图个苟且。小说中的汤姆,居然还读书。他读什么“文明衰落论”,相信那是科学道理,相信自己的阶层会被屌丝逆袭,这就是他内心虚弱焦虑的体现。
盖茨比,是东晋时代的北方蛮族。准确地说,他是苻坚那个阶段的蛮族。他已经中了文明的毒;换句话说,他向往华夏文明——这一句和前一句等价。在苻坚面前,他的汉人谋士王猛可以“扪虱谈天下”;这类传说刻画的,就是苻坚和华夏文明的热恋关系。然而,苻坚这个阶段的蛮族,尚未形成整合意识形态的能力,更没有自己建设价值歧视链的能力——简单粗暴地说,就是有实力,没品味。所以,才对黛西念念不忘。
那么黛西是什么?就是“汉魏君统”了。东晋时代,南渡士族接续着“汉魏君统”。而苻坚发动大军南伐,号称“投鞭断流”,就是要把“汉魏君统”抢到自己手里——他认为,自己的合法性需要靠这个来奠定。
最后,苻坚折戟于淝水之战。东晋打赢淝水之战靠什么?京口的北府兵。北府兵的前身,就是江、淮之间的流民武装。这些流民,当初之所以沦落到当流民的地步,不就是因为“汉魏君统”在北方已经支撑不起局面了吗?正所谓“夷甫诸人,神州陆沉,几曾回首”。
修车铺老板威尔逊的老婆被汤姆玩,又被黛西开车碾死;但是,威尔逊依然要被汤姆、黛西当枪使。没错,威尔逊,就是京口的北府兵。
这样一解通,我就完全理解了《了不起的盖茨比》,也更明白了《东晋门阀政治》中描绘的历史格局。
3.
本篇,我旨在举例子,讲清“触类旁通”的道理。
有时候,理解一件事情,是不需要“感同身受”的。“触类旁通”也是一种真切的理解,或许还是更高效的理解。
比如,一位老师跟我说,有的人谈了几十次恋爱,但依然可以说没什么恋爱经验;有的人,只谈过几次,但已经是此道高手,能理解不?
谈几十次恋爱这个事,我难以“感同身受”,但我可以“类比”啊:
就好比,公园大爷为了玩而下棋,和冲段少年为了涨棋而下棋,他们涨“经验”的效率完全不同。我这么一类比,谁能说我没理解那个谈恋爱的事呢?
再举个例子。
请大家看王路老师的这篇文章:
是讲写诗的。
写诗这事我基本不懂,但我可以触类旁通。在这篇文章下面,我是这样回的:
这篇讲的道理是,真内行,能把貌似外行的招式用得比内行更内行。
我举两个例子:
比如,我尊敬的老师用网络俗语贴切地讲解古典;
比如,吴清源先生的从外面点刺单关守角。
吴清源先生的棋谱,我可以摆在这里,出自赵治勋(当年日本“六超”,我认为赵治勋实力第一)的《我的围棋观》:
围棋爱好者可以感受一下。即便不懂围棋,也不妨从赵治勋的点评中,凭想象力汲取些信息,或许也可以触发自己的“触类旁通”:
昭和十七年(1942年),吴先生执白对岛村先生。黑(三角)跳扩张模样时,白1从一间守角的外侧刺,然后至白5挡住。这样的下法,棋力弱的人简直无法想象。象我这样的人对此局面,尽管会产生“啊!这样的下法真好!”的想法,但在实战中恐怕也不会这样去下的。
虽然吴先生在围棋杂志上曾经说过:白2很喜欢在一间守角的外侧“刺”,但能这样镇静地下,已体现了先生的力量。
我觉得吧,公园的大爷,下出这样的棋,倒不会让人觉得意外。学棋用功的小朋友往往不敢这样下,因为怕被老师骂“俗手”;被“品味”限制的职业棋手,也不容易往这个方向思考。
不过到了今天,情况又有了变化:AI已经在教我们做人——重新定义“品味”——了。
公众号【小李飞刀读古龙】作者:李探花,哲学博士。专业读书,爱好围棋。古龙是我的哲学启蒙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