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言他能预知未来,洞察天机。那一天,他神秘兮兮地来到刘基(刘伯温)的母亲家中,开口劝说道:“夫人,贫道有一言相劝,请勿动怒。”刘基的母亲心怀好奇,示意他继续。道士沉吟片刻,道:“夫人,若再生一子,此子必成奇才,改写历史。”刘基的母亲虽感惊讶,仍决定听从道士之言。不久,她果真再次怀孕,诞下一子,取名刘基。
刘基自幼聪慧,文学天赋极高,兵法谋略亦显非凡。他成长于书香门第,家中人人饱读诗书,在这样的环境中,刘基茁壮成长,逐渐成为一位杰出才子。1375年,64岁的刘伯温不幸染上了风寒。朱元璋得知这一消息后,立即派遣胡惟庸带着御医前往刘伯温的府邸诊病。刘伯温,原名刘基,出生于1311年,他博学多才,上通天文,下知地理,熟读经史,精通兵法谋略。在他的辅佐下,朱元璋的大军所向披靡,迅速在众多农民运动军中脱颖而出,最终建立了大明帝国。刘伯温的智慧与胆略,不仅赢得了朱元璋的信赖,也使他成为明朝初年的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胡惟庸为了铲除刘伯温,可谓费尽心机。
此前,刘伯温提议设立巡检司时,没有经过胡惟庸的同意,直接上奏朱元璋,这引起了胡惟庸的极大不满。此外,刘伯温多次提醒朱元璋要谨慎使用胡惟庸,这更令胡惟庸怀恨在心。得知刘伯温染病的消息,胡惟庸心中暗自欢喜,立刻向朱元璋请命,主动要求前往探望。这一天,胡惟庸踏入刘伯温的府邸,他用手挠了挠耳朵,对刘伯温的儿子刘琏说:“我奉圣命,携御医来为令尊诊治,劳烦引路。”刘琏看着胡惟庸,心中虽有不安,但还是领着他来到父亲的房间。此时,刘伯温因风寒身体虚弱,只能躺在床上勉强支撑。
他看到来人是胡惟庸时,心中不禁生出一丝警惕,艰难地坐了起来,问道:“胡大人光临寒舍,有何贵干?”胡惟庸见刘伯温面色苍白,身体虚弱,不由得心头暗喜,便示意御医上前为刘伯温诊脉。刘伯温心中虽对胡惟庸心存戒备,但想到是朱元璋的旨意,便未多言。御医细心地为刘伯温把脉,而一旁的胡惟庸则把玩着手中的痒痒挠,似笑非笑地说:“此物乃圣上所赐,据说刘大人您当年提议设立巡检司时,未曾与我商议,不知如今是否后悔?”刘伯温听闻此言,淡然一笑,摇了摇头,心中却暗自揣测胡惟庸的意图,担忧他是否会在暗中捣鬼。片刻后,御医熬好了一碗汤药,端了进来。胡惟庸立即说道:“此药乃陛下特赐,刘大人请用。”
刘伯温的手虽稳,眼中却不禁泛起泪光。他心中或许有些感动,朱元璋还记得他,还特意派御医前来诊治。然而,刘伯温却并未察觉,这碗药中早已被胡惟庸下了慢性毒药。刘伯温恭敬地接过药碗,一饮而尽,还不忘叩谢皇恩。然而,服药后,刘伯温的身体状况却逐渐恶化。他感到腹部不适,仿佛有一块石头压在心头,精神愈加萎靡。刘伯温心中虽有所察觉,但仍上奏朱元璋,恳请查明真相。然而,等待良久,却未见答复。刘琏也深感蹊跷,父亲的病情为何会如此急剧恶化?
刘伯温的那份奏书被悄无声息地转移到了胡惟庸的手中,朱元璋对其存在一无所知。三个月后,刘伯温的身体状况急剧恶化,终于在一个寂静的下午,他静静地躺卧床榻,突然发出一声惨叫,便与世长辞。刘琏痛心疾首,心中燃起了对胡惟庸的愤怒与仇恨之火。在那悲痛欲绝的时刻,他在父亲的床前哽咽着誓言:“父亲,您一生英明,却遭如此阴险小人之害,子定当为您报此深仇。”
刘伯温离世后,刘琏将他的遗骸送回青田故乡安葬。然而,在出殡当天,胡惟庸的爪牙竟然点燃鞭炮投掷在刘伯温的棺椁上,以此庆祝他们的“胜利”。这种无礼和卑劣的行径更加坚定了刘琏为父报仇的决心。尽管刘伯温生前对胡惟庸并无个人偏见,只是从朝政大局出发对他进行客观评价,但这一事件却充分暴露了胡惟庸的心胸狭窄和睚眦必报的性格。他独断专行,无法容忍任何人的不同意见,最终走上了争夺权力的不归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