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之战赵国惨败,难道真是赵括纸上谈兵?锅不能让他一个人背了

痴梅看历史 2024-08-23 13:21:29

赵括怎么也没想到,自己被骂了两千年!

长平一战,杀神白起成就人屠称号,新人赵括被笑纸上谈兵!

赵括

这是两个国家之间的综合实力比拼,不是名震天下的将军和毛头小子之间对决!

终究还是赵括扛下了所有!

背景

整个事件的起因,是一个名叫冯亭的小小郡守拨动风云,秦国和韩国死磕三年才

得到的上党,竟被他拱手送人!

秦昭襄王岂肯善罢甘休?怒令左庶长王龁挥师东进,直取上党!

上党位置

上党是战略高地,在弱韩手里,就是秦赵之间的天然缓冲区。

一旦落入秦人之手,赵国将无险可凭,直面随时可能从高处冲下来的秦国铁骑!

赵孝成王正是看出了这一点,才不惜堵上国运提前对决!

上党被韩国割让给秦国,从法理上来说,已经是秦国的地盘了。

虽说是赵国贪心无脑,我们也不谈此战的正义性与否,只论强弱。

这场战争从一开始就呈现一边倒的局面,秦国占据有压倒性的优势。

长平位置

秦军数战连胜,不光夺回了上党,还一路追击打到了长平。

长平,是赵国的长平,在黄河之东,妥妥是在赵国的境内。

这从战场的地点就知道了,赵国被人踹开了国门,万万不是秦国的对手!

谁也没能想到,接下来的战场走势,就像大鹅和二毛一样,把一场特别军事行动,演变成了旷日持久的对峙。

赵将廉颇,像铁索一样拦在这里,秦军被挡在此地两年有余,半步不得寸进。

廉颇

后来的事,大家都知道了,秦国用了反间计,说秦国不怕廉颇,怕的是赵括,只要换他上阵,秦国必败无疑!

换帅

于是赵王就召回了廉颇,换上赵括。

赵国人都是猪脑子啊?这么明显的坑都看不出来吗?就那么容易上当吗?

其实不然!

廉颇的死守,搞的秦赵双方的朝堂都不满意!

廉颇

秦国被拖得精疲力尽无可奈何,赵国也是国内空虚,急需打破僵局。

所以,不是秦国的反间计多么高明,而是此举也正合赵王心意。

两国都存有尽快结束战争的意图。于是,换将也是两国达成的默契。

只不过赵国的底牌被对家提前看到,而秦国偷偷换上了王炸白起。

此时,赵国粮食已经告急,求助于齐国。

齐王的眼里,闪过了多年前五国伐齐怒意,冷漠地选择了见死不救。

齐王

既然借粮不成,坚守已无必要!

战争的走势很明显,死守到最后只能是粮尽兵变,不攻自破,把赵国生生耗死。

赵国高层会议的详情我们不得而知,但结果肯定是达成了一个共识:那就是主动出击!

至于换上赵括领兵,也一定是赵国君臣商议后达成的共识。

事后都说是赵括轻敌冒进,有没有可能,这就是赵王的要求?

毕竟廉颇的下场在那放着,不出战就一撸到底,哪凉快就滚哪去!

廉颇被撤

其实赵括非常不错了!在被围之后,并没有惊慌失措,而是沉着冷静地以圆桶阵应对。

经验老道的白起竟然攻不进去,只得用最笨的办法围困,等赵军粮草耗尽。

如果此时能有一支机动部队,从外围快速突击秦军,赵括再来个中心开花?

那这一仗可就成了他的成名之战,赵括也将名垂青史,后世的武庙将有他一席之地。

可惜没有如果,此战,赵国惨败!

换谁能行?

如果不用赵括,赵国还有谁人能用?

此时,赵奢、乐毅已死,庞煖隐退,李牧尚小,田单是齐人不被信任,能叫得上名字的只有廉颇了。

王龁

关键是廉颇不行,他曾经连续败在王龁手下。

退守长平之前,廉颇已经被王龁斩杀了六名校尉和副将,还攻下数城和堡垒。

廉颇连王龁都斗不过,怎么可能是白起的对手?

当然,王龁能让廉颇接连吃瘪,自然也不是无名之辈,否则哪能当上六十万秦军主帅?

所以,廉颇能守,野战不行!

赵国的骑兵是很不错,但长平是山地,没有骑兵的用武之地!

无非是两种结果,战或守,廉颇和赵括已经分别验证了。

继续用廉颇,一定采取的还是守势,不出意外的话,结果只能是两败俱伤。

只不过一个是伤重,一个是伤残,赵国的伤势要更重一些。

不管怎样,赵国都是输!

赵国输在哪里?

输的是补给,输的是信息,输的是兵力!

一点点的不如人叠加在一起,放大造成了赵国的悲剧。

至于赵括,无可推卸,但要他复全责,就有点说不过去了。

第一个拼的是信息!

长平距离邯郸四百里,距离咸阳九百里。

赵国的补给能更快地送到阵地,决策也能第一时间通知到前线的将领。

然而,在信息传递上,秦国能很快知道是赵括领兵,并及时做出了人员调整,赵国却没能知道白起已经出征。

白起

人的名,树的影,毕竟王龁和白起没法比,要是赵国能及时发觉是白起领兵,或许就会紧急叫停赵括的行动。

第二个拼的是士气!

自从军功授爵以来,秦兵看到敌人就像打了鸡血一样兴奋不已,嗷嗷往上冲。

秦军

斩敌首一个,爵位升一级,首级一词自此而来。

不想打仗的秦兵不是好士兵!

第三个拼的是国力!

虽说是秦国之下当属赵国,赵国是当时唯一可以跟秦国抗衡的,但是相比秦国,劣势还是相当明显的。

能抗衡并不是说就能打赢!

打个比方,九十年代,毛熊是唯一能和大漂亮抗衡的国家,那能说毛熊就能干的过漂亮吗?

秦王

再说,此时的秦国正处在巅峰时期,文有范雎,武有白起。

商鞅变法是最成功彻底的改革,带来的是整个秦国的经济,制度,国力的崛起。

赵国的巅峰时期是胡服骑射,只是一场效果不错的军事改革,且武灵王时代早已过去。

现任的赵王,不过是刚上位六年的小伙,虽不算昏庸,但比之赢稷,还是差着十万八千里。

赵孝成王

书上的记载好像是秦国耗不起急于求战似的,其实耗不起的是赵国。

秦国的供应链虽然有压力,但是比起赵国还是要强那么一丢丢的。

有了巴蜀以后,粮食和兵源都不是问题。

第四个拼的是外交!

在廉颇坚守的两年多里,赵国并非没有寻求外援,如果六国能拧成一股绳的话,秦国肯定要知难而退的。

然而,六国各怀心思,互相试探。

赵国作为求助方,并不想付出太多代价,燕国甚至还想趁火打劫?

这个时候,楚国是可以左右局势的最大变数!

楚考烈王

如果楚国能从武关或是商於攻击秦国,秦军必然撤兵回救,长平之困可解矣!

只不过楚王是不敢的,害怕引火烧身。到时候再把秦国虎狼招来了,赵国可不一定救楚,那可真是欲哭无泪了!

反观秦国,一开始就拿出来决战的姿态,并且秦王放话还威胁五国,如果谁敢助赵,就是和秦国过不去,秦国必定视其为死敌。

秦王的威胁

所以,就出现了一个诡异的现象,五国明明都知道不能任由秦国灭了赵国,却偏偏都按兵不动,眼睁睁地看着赵国被打成了残废!

谁都没错

廉颇没有错,在接连败仗,单兵战力不如对手,战事胶着不利的情况下,避其锋芒坚守不出似乎成了唯一的选择。

赵王也没有错,在粮草即将断绝,廉颇拒绝出战,邯郸城留言四起的情况下,换帅也成了唯一的选择。

赵括

赵括更没有错,他的临危受命与主动出击,完全就是坚决执行了赵国庙堂的决议,不管结局如何,这也是他唯一的选择。

长平之战,换谁都无济于事,就是把白起和赵括换个位,赵国也终究不是秦国的对手!

往期故事:

0 阅读:2

痴梅看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