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的省级单位中,有许多带有方位的名字是成对出现的,比如山西和山东,河南和河北,湖南和湖北等。
他们之间的分界线,是显著的地理标志,例如太行山、黄河、洞庭湖等。
可是偏偏有一个例外,就是陕西!没有对应的称呼出现,我国并没有“陕东”这个省份!
那么,陕西这个名字中间的“陕”字,是从何而来呢?
“陕”字的来历翻开《新华字典》,上面的“陕”字有两个释义:
、古地名,在今河南省陕县;、形容词,狭窄的意思。实际上,在河南陕县,还真有一块既狭窄又险要的地方,叫做“陕塬”。
塬,是黄土高原地区的一种特有地貌,四周直立而陡峭,上面是个平台。
陕塬,就是这个样子。不过,又不同于一般的塬,它的地理位置实在是太好了!
南边挨着崤山,北边靠近黄河,西边就是函谷关,是扼守东西通道的天然要塞。
古时候又没有飞机,要想从西部去往中原,就必须靠两条腿走过函谷关。当年姬发攻打殷商,走的就是这条路。
“成周”的来历姬发建立西周后,一直感觉镐京偏于西陲,想把都城迁到中原,于是就派三弟周公旦前去洛邑建造新城,同时把老四、老五、老六几个兄弟分封到朝歌附近。
没想到两年后他就不行了,临死前嘱托周公旦和召公奭,共同辅佐他那七岁的小儿子继位。周公和召公一口答应,而且兢兢业业地处理朝政。
结果分封在朝歌的那几个老六不干了!
他们严重怀疑周公旦借此机会把持朝政,想要取而代之。于是掀了桌子,拿着武器造了反。
周公旦用了六年的时间,该杀的杀,该废的废,又把剩余的叛军拉到洛邑工地上干苦力活,才把这几个家伙的破事收拾完毕!
新都洛邑建好后,钦天监看了日子烧了香,隆重邀请新天子周成王乔迁大吉!
因为此时叛军已宁,“天下太平而此邑成”,新都故名“成周”。
分陕而治没想到,周成王来成周逛了一圈就要回去,因为他总觉得这里有三监叛军的残余,不安全,执意要回到镐京去。
周公和召公也拿他没有办法,谁叫人家是天子呢?
俩人只得分了工:召公随天子回镐京侍奉一二,周公在洛邑经理中原。各自的区域就以“陕塬”为界,周公在东,召公在西。
“陕西”地名由此而来!
这可不是胡说啊!《春秋》和《括地志》都有记载:
“自陕而东;周公主之;自陕而西,召公屯之”
如今在三门峡的博物馆里有一块“分陕石”,据说是周公亲手立在陕塬上的,和召公约定立柱为界的信物。
历史变迁东周时期,陕塬归属晋国。三家分晋后,这里又属于魏国。
秦并天下,在此设置陕县,属于三川郡管辖。三川郡,以洛阳为治所,西起灵宝,东至荥阳,以境内有黄河、洛河、伊河三川而得名。
到了西汉,改三川郡为弘农郡,一直沿用此称呼到唐朝。
比起三川郡,弘农郡范围更大,包括今天的三门峡、南阳、商洛等地。
弘农郡还出了很多名门望族,比如隋文帝杨坚就自称出身弘农杨氏。不过在唐朝就有人指出,杨坚是假冒的,以抬高身价。
后来,弘农郡一分为二,其中大部分地盘叫做陕州,治所就在陕县。
关中地区的陕西之名,彻底坐实。
曾经有过“陕东”其实,历史上是有过“陕东”这个称呼的。
李渊称帝后,为了对付洛阳的王世充,曾经设置陕东道,治所在今天的山西运城,以李世民为太尉。
八年后,天下初定,唐朝曾经设置的各种道全部取消,陕东道也不例外,从此这个名字再也没有用过。
“陕西”正式形成陕西正式成为省级单位名称是在宋朝。北宋设置“陕西路”,是全国十五路之一,治所京兆府,在今天的长安县。
陕西路所辖区域很大,北起榆林,南到商洛,西至天水一带,包括甘肃的平凉、庆阳,东边到三门峡,陕州也在陕西管辖之内。
到了元朝,秦蜀合为一体,设置陕西四川行省,后来又废,后来又恢复,后来又拆分,几经折腾,最终分成陕西四川两省。
到了明清,微有调整,陕西省已经和如今的区域大体差不多了,基本定型。陕州离开陕西,属于河南江北行省。
到了民国,陕西依然是省,陕州却被改为陕县,归河南省第三区代管。
如今区划2016年,陕县告别县城的身份,正式更名陕州,成了三门峡市的第二个区。
陕县“地坑院”
陕塬、陕县、陕西,三个名字一步步演化而来。
没有陕塬,就没有陕县;没有陕县,就没有陕西!
陕西以陕县而得名,陕县也曾经属于陕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