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四川山区的90后,对拖拉机的记忆仅限于90年代末到本世纪的几年里,可以说是十分模糊。一是由于笔者老家地处川南山区,交通不便,直到90年代后期才在村里的集体组织下从县道接岔修出了一条泥土路经过老家门口,修通路以后才偶尔有一辆拖拉机在路上跑,而且那时候家里都不富裕,很少有人买得起拖拉机,那时好像附近几个生产队总共也就一两台拖拉机。二是在2000年以后的几年里,拖拉机慢慢退出了我们那里的社会,刚开始几年村里人修房的时候还会请拖拉机帮忙拉水泥建材,笔者零几年读学前班、小学的时候还和同学扒拖拉机回家,到二三年级的时候拖拉机就淡出了记忆。

前面在写四川空气分离设备厂和空气压缩机厂的时候发现三线建设时期在简阳布局的还有一家拖拉机厂——四川拖拉机厂,于是顺着脉络便去梳理了一下。

四川拖拉机厂原建于成都,后迁建简阳(那时候简阳还属内江管辖),是四川农机系统的一个重要企业,也是当时的中型企业。最开始隶属省机械厅管理,后来下放给内江地区,最后到2000年破产。

1965年10月,经农机部选定以四川齿轮厂拖拉机修理车间为基础,由省机械工业厅筹建四川手扶拖拉机厂。(1965年12月,国家计委批准,以原成都拖拉机厂修理车间和成都小汽车修理厂为基础,新组建四川拖拉机厂,选址简阳简城镇,次年 10月开工建厂,1970 年投产。)1966年7月从成都驷马桥迁至简城镇建设中路152号,占地面积1335.42亩,总投资1446万元,设计能力为年产手扶拖拉机1万台。
筹建期间,该厂参与全国手扶拖拉机联合设计,于1966年3月试制出我国第一台工农-12型手扶拖拉机(采用S195-12型柴油机作动力)。

1968年通过省级鉴定,1970年投入批量生产。1978年生产11070台,超过设计能力。

70年代中期,全省先后有遂宁机器厂、眉山红星机械厂、双流机械厂、大竹手扶拖拉机厂、壁泉机械厂、綦江机械厂、都江机械厂、涪陵新华农机厂、万县南浦机械厂、宜宾机械厂分别转产工农-12型手扶拖拉机。1981年贯彻调整方针时,除四川手扶拖拉机厂和遂宁机器厂继续生产外,其它厂均下马转产其它产品。四川手扶拖拉机厂生产近10万台,1985年获国家优质产品银质奖。

1980年,4 月21 日,一机部在简阳四川拖拉机厂召开全国手扶拖拉机质量评审现场会,宣布川拖厂生产的工农牌-12 型手扶拖拉机为一等品。
1981年,四川拖拉机厂根据出口需要开发生产出EM-7型手扶拖拉机,1982年在国际招标中中标。到1985年,共生产1261台,其中出口泰国900台。该厂还于1981年在工农-12型手扶拖拉机的基础上,改手扶操作为方向盘操作,加大马力,变型设计试制出前轮驱动折腰转向的EM-15型YUI(运输型)拖拉机,1983年5月通过省级鉴定。到1985年,累计生产4939台。

1985年4月8日,四川省机械厅决定下放四川拖拉机厂,由内江地区管理,时间从1985 年1月1日起。
1982年12月9日,内江市政府决定,四川拖拉机厂等4户企业作为内江市经济体制改革试点企业。1986年6月8日,内江市政府同意,四川空压厂、四川工具厂、四川拖拉机厂合办“内江市机械技工学校”。
1987年,四川拖拉机厂工农-12型手扶拖拉机生产能力增长到1.5万台。产品先后被评为省、部优质产品,荣获国家优质产品银质奖,并获全国小型拖拉机“十佳”金牛奖。该厂为打入国际市场制造了“峨眉”牌 EM-7型手扶拖拉机,产品大部分出口东南亚地区。
1988年7月26日,四川拖拉机厂与沱江动力机器厂合并组建成立“四川拖拉机总厂”。

2001年2月,川拖厂子弟校移交简阳市人民政府,更名为简阳市综合实验学校(九年一贯制学校)
2002年,四川拖拉机总厂依法破产。

2003年4月,以原破产企业川拖厂职工生活区和生产区为基础成立了川拖社区。
农机系统在三线建设时期尽管不像军工系统那样耀眼,但也为当年的农业生产作出了重要贡献,而如今随着其消亡,许多资料已难以查找,但我想——将他们记录下来,在我们回顾历史,不时的回头看看来时的路时,还可以看见一些斑驳的记忆。
备注:尽管相关记录来源于文献资料,但由于时间久远,各地官方记录之间亦有冲突,请读者辨证看待。本文中涉及的一机部、八机部、农机部在不同历史时期均主管过农业机械,可参考本公众号“系列文章—消失的部委”。另,若有熟悉本段历史的读者,欢迎积极留言。
图文整理自:《四川省志》《简阳市志》;方志四川、简阳纪实摄影、工业文化等微信公众号;简阳论坛、百度贴吧:四川拖拉机总厂破产资料;麻辣社区:简阳老川拖厂的旧忆。(来源:三线建设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