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中国的历史上,有这么一个特殊的人,他原本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但后来却当上了国家副总理。为官五年,他展示出不一样的干部形象,一直是一副农民打扮,于是被人们亲切地称为:“永贵大叔”。
而无论是毛主席还是周总理,又或是邓公,都对他有过不错的评价。究竟是什么样的人,会有这般不寻常的经历呢?其实吧,这个人就是陈永贵,一个不一般的“布衣卿相”。
真正的“穷且益坚”陈永贵是山西人,来自昔阳县一个叫大寨的山村之中。大寨本是个苦地方,这里地处太行山区,土地十分贫瘠,农业也就不发达,生活在这里的人们自然也就过不上什么好日子。
不仅如此,陈永贵家在当地还是外来户,不被人们接受,所以境遇更加不堪。
要说陈永贵的家里穷到了什么程度?这么说吧,其实陈永贵本不是家里的第一个孩子,他原来有个姐姐,后来还有弟弟、妹妹。但因为母亲早亡,父亲养活不起这么多孩子,只能把孩子相继卖掉。
在我们现代人的视角看来,卖孩子无疑是一种残酷的行为,人们无法想象被卖掉的孩子以后会过着怎样饥不能食、寒不能衣的日子。
但在上个世纪二十年代,穷人家的孩子能被卖掉或许还是一个机会,因为有钱买孩子的人至少还能养活得起,孩子反而可能不用挨饿了。
透过这段文字,我们可以想见那是一种怎样让人绝望的社会氛围,陈永贵的父亲就因为承受不起这份压力,最后选择了上吊自杀,彼时的陈永贵才六岁。
这下,看起来陈永贵的人生更加没有希望了,但好在当地还是有好心人,一个老太太看这个孩子可怜,就将他收为养子,好歹是让他安然长大。
后来老太太病故了,也没有直系亲属,身为养子的陈永贵原本是可以继承老人的遗产,但他却没有这么做,而是将老太太的遗产给了她的娘家人。
也因为这件事,陈永贵得到了当地人的一致好评,从此真正在大寨村立足。据后来曾经跟着陈永贵一起做过事的同乡回忆,他当年说过这样一句话:“在这样一个大姓人家立足,必须先学会吃亏。”
生活的磨难终究是给了一个苦命人早熟的性格,并为他铺平了此后几十年的人生路。
后来的陈永贵就一直给别人当长工,或者是在矿场当炸石头的工人,反正一直做的都是苦力活。
直到陈永贵三十岁的时候,抗战胜利了,随后中国共产党在昔阳当地搞土改,他也分到了一些土地和房屋。
此时的陈永贵再次展现出了敏锐的一面,他最先加入了大寨村的互助组,然后在队伍中表现地很好。
在这个只有六十户人家的小村庄,见地不一般的陈永贵很快就得到了组织的认可,他在1948年就入了党,并加入了贾进才的“好汉组”。
互助组大家都不陌生了,本意就是大家互帮互助,一起发展生产,勤劳肯干的陈永贵进了这个组,那自然是没问题。
但陈永贵很快就发现,这个好汉组基本上都是身强力壮的农户,但村里还有很多老弱,这样一个组事实上起不到互帮互助的作用。
于是,陈永贵不久后就退出了好汉组,自己重新组织了一个“老少组”,用他的话来说:“老的有经验,小的能长大,只要听党话,路子走不岔。”
一个大字不识几个的人,却能说出这样的话,这个农民大叔真的很不一般。
让人没想到的是,陈永贵还真把这个成员以老人和小孩为主的互助组给带起来了。
这部分人平时不被看好,一直是被边缘化的,如今有一个壮劳力愿意帮助他们,所以大家都很信服陈永贵,所有组员个个卖力,人人争先,很快就把生产搞得红红火火,反倒是好汉组没多久就散伙了。
由此就可见,陈永贵不仅头脑很灵活,组织能力也很出众。这样的人天生就适合做些什么,只是被身世命运给拖累了。但换个角度来讲,新中国的时代对陈永贵这样的人不正是一个大舞台吗?
以前哪有穷苦人当家做主的份,但现在不一样了,像陈永贵这样的普通人也有可能得到赏识和重用。
于是在1949年的时候,老少组因为创造了亩产169斤的新纪录,陈永贵一下子就出名了,组织上多次通报表扬,还将他和老少组的事迹树立成了典型。
然后到1952年的时候,贾进才也坚持要让贤,陈永贵于是就成为了大寨的村支书,而他这一干就是二十年。
了不起的大寨人在过去的历史中,新中国曾经流行过这么一句话:“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全国都要学解放军。”
这句话是毛主席说的,其中的农业学大寨就是指学习昔阳大寨村的经验。难道说陈永贵的老少组已经出名到全国效仿的程度了?
其实不止是老少组,陈永贵做的事情还有很多。我们前文说过,大寨村的自然条件并不好,甚至可以说恶劣,旱起来十年里有九年不下雨,而下起雨来往往又会有山洪,这对农业生产很不利。
再加上地形崎岖复杂,当地人就说“七沟八梁一面坡”,这样的条件很难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
但在陈永贵当上村支书后,因为受到党的号召,他就想要改变这一局面。
于是,陈永贵等干部就带领全村人一起改造坡地、治沟平地、改良土壤,修渠储水.....那时候的中国哪来什么机械化设备,无非是一双手一把锄头,用无数的汗水去沃灌理想之花。
而皇天不负有心人,经过这番大改造,大寨村的农业生产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十年的时间里粮食产量翻了将近两倍。
就在大家欢天喜地的时候,一场七天七夜的暴雨突然在1963年降临在了大寨,由此引发的山洪几乎将大寨人十年的心血全部摧毁,同时被摧毁的还有全村一大半的房子,很多村民因此无家可归。
看到家园残破的景象,大家都感到难过甚至绝望,而陈永贵却站出来说:“人是最宝贵的,遭了这么大灾,但我们村没有死人,这是大喜。只要我们拿出大干苦干的精神,天塌下来也能顶住!”
于是,众人慢慢恢复了精神,开始跟随陈永贵一起重建家园,他们开山取石盖房子,修渠整田再播种,一点点让自己的家园恢复起来。
要说当年大寨的故事有多励志,他们不仅没要国家一分钱救济金,后来还给国家上交了二十四万斤商品粮,这样的精神力岂是一句了不起所能概括。
此前大寨村创造农业记录的时候,中央就已经对这里的故事有所耳闻,陈永贵还作为劳动模范去了北京观礼。
等到他们在1963年抗灾的故事传到北京,毛主席也震动了,他老人家高兴地说:“穷山沟里出好文章”,然后周总理也在大会上专门表扬了大寨,并将大寨精神总结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八个大字。
从此,全国就掀起了一阵“大寨风潮”。要说当年的大寨有多火,恐怕就是今天的所谓网红城市也不能比拟,因为那个时候甚至有十八位外国领导人前往大寨参观,这在新中国的历史上绝对不多见。
毫不夸张的说,大庆精神、大寨精神以及红旗渠精神等等,它们都是新中国草创时期中国人的特殊精神印记。
大寨风潮持续了十四年,而“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八个大字时至今日依然为人熟知。正因如此,作为大寨精神的重要象征之一,陈永贵自然也受到了组织的重视。山西省委邀请他在省劳动模范大会上介绍抗灾经验,而他的演讲打动了作家赵树理。
赵树理回去后就对省委书记陶鲁笳说:“陶书记,我今天发现了一个人才。陈永贵今天的演讲,没有一处提到毛主席,但处处都是毛主席的思想。没有一处提到哲学,但处处都是辩证法。连我都佩服的五体投地,人才啊,真是了不起!”
赵树理的话引起了陶鲁笳的兴趣,他于是也去着重了解了一下陈永贵,并实地前往大寨考察。然后,陶鲁笳得出了和赵树理一样的结论。
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陈永贵的人生轨迹发生了重大变动,因为在陶鲁笳的推荐下,他得到了毛主席的重视。
永远的“永贵大叔”1964年的初春,毛主席的专列来到邯郸,陶鲁笳等人随车会见,他们在会谈中提到了陈永贵。陶鲁笳当时说:“陈永贵这个人不是一般的农民,我做了一辈子农村工作,所碰到的农民,没有一个能比得上陈永贵的。”
得益于陶鲁笳的认可与推荐,毛主席在进一步了解陈永贵后也显得很兴奋,于是就问:“他识不识字?”
陶鲁笳回复:“陈永贵四十三岁扫盲,今年五十岁,已经能读报纸了。”毛主席听着,然后郑重地点了点头。
等到年底的时候,陈永贵作为劳动模范到北京参加全国人大。会议闭幕的那天正是毛主席的生日,他于是在当天邀请陈永贵到自己的住处做客。
而到了中南海菊香书屋,陈永贵才发现这里的人不少,其中就有钱学森、余秋里、王进喜等一个个耳熟能详的人,看来毛主席不仅邀请了陈永贵这一个模范,其他方面的杰出代表也都来了。
毛主席鲜少过生日,即便是过也有个由头,这次正是借着过生日的机会,请来自全国各行业的模范们吃便饭。
陈永贵自然是第一次参加这种场面的活动,他还被安排到毛主席的身边落座,不免有些紧张。毛主席倒是一直很和气,他还一个劲地给陈永贵夹菜,并夸赞其是“农业专家”。
然而,由于毛主席的口音带有浓重的湖南腔,从小长在太行山的陈永贵听不太清,又不好意思问。
还是一旁的周总理觉察到了陈永贵的拘束,于是贴心地告诉他:“毛主席在夸你呢,说你是个农业专家。”
陈永贵这才反应过来,然后自谦说:“我哪里是什么专家。”而毛主席则对他始终带着温和的笑意。
后来的日子里,陈永贵再次得到了一个关键的机遇,那就是六十年代中期以后风云突变的政治形势,使得他一下子就从一位劳动模范成为了山西省的三号人物。
然后在当年的劳动节上,陈永贵又一次登上了天安门,毛主席在见了他之后夸赞说:“永贵好!永贵好!”
曾经几乎要饿死街头的小男孩,数十年后在时代的潮流中改写了自己的命运,从一个基层干部成为了山西省委副书记。
可即便是身居高位,陈永贵的头上却始终顶着一块白毛巾、身上穿着一身布衫,脚上穿着一双布鞋,并依然生活在大寨,也依然会端着碗和村民们一起在操场吃饭,因此被人称为“永贵大叔”。
毛主席在得知后,更加欣赏陈永贵了,还号召大家都向他学习。
1975年的时候,中央提名陈永贵为国务院副总理。这个消息一出来,陈永贵自己都不镇定了,他对周总理说:“总理,我文化水平不行,当不了副总理。”
但周总理却略显严肃的说:“陈永贵同志,这是组织对你的信任,要相信你可以做好。你是一名共产党员,那就要服从党的安排!”因而陈永贵只能接受这一任命,中国由此诞生了第一位农民副总理。
在陈永贵成为副总理后,组织上就要为他转城市户口,还要给他搬家到北京。陈永贵一听就急了,他连忙给毛主席打报告,提出:“不搬家、不穿军装、不拿工资。”
这还没完,陈永贵还对毛主席提了一个要求:“三分之一的时间在中央,三分之一的时间到处跑,三分之一的时间回大寨。”
在普通人看来,这些要求着实有些奇怪,但这正是陈永贵的可贵之处,组织上看重的正是他始终和群众紧密联系的工作特性,这也是任命他为副总理的一大初衷。所以,毛主席果断回复:“同意,钓鱼台无鱼可钓!”
毛主席的这句话同样奇怪,又有什么样的含义呢?钓鱼台在当年是国宾馆,同时也住着一些干部,那里的条件相当要好很多。
陈永贵在入京后起初住在京西宾馆,后来也搬到了钓鱼台。然而,此次搬家让陈永贵很不自在,朴素惯了的他不止一次地提出要搬走。
由此我们也就理解了毛主席的话,他正是在用一种轻松的口吻对陈永贵表达肯定,肯定他朴素务实的作风。
不愧是毛主席看重的人,陈永贵的行事作风总是和毛主席很合拍,这种工作态度也让他在完成副总理工作的时候有了更大的余裕。
因而陈永贵的副总理当了才一年,周总理和毛主席的先后去世,陈永贵悲痛万分,好几天茶饭不进。
在1980年的时候,六十五岁的陈永贵卸任。离任后的陈永贵留在了北京东郊农场,继续和影响他一生的农业打交道,直至1986年病逝,病逝前,陈永贵流泪对家人说:“人是注定要死的,我没有给毛主席丢脸。”
结语纵观陈永贵的一生,他的人生起点已经不能再低了,而高点却是绝大部分人一辈子都无法企及的。
所谓见微而知著,从他退还干娘的遗产、主动成立老少组开始,就注定了这个从山沟里长大的男人有着不一样的心怀,后来的他也证实了这一点。
幸运的是,他的付出被人们发现并重视,这才有了后来的故事。而成为国家副总理后,陈永贵能一直保持朴素务实的作风,这更是难能可贵。正如人们说的那样:“他始终对得起毛主席的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