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被农村人当玩具的“沙牛”,如今摇身一变,售价高达5000元一斤

科学多一点 2024-02-29 17:10:35

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生活仍旧非常朴素,尤其是在农村地区,物资更是匮乏。但农村儿童从小就与大片山林与土壤为邻,人们就地取材以许多小动物为玩具。

而“沙牛”就是其中一种,不过这种曾被人拿捏的小动物,如今已然换了身价。

是“沙牛”,也是“缩缩虫”

儿时的农村生活究竟多有趣味?从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文章就可以窥知一二。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农村,虽然人们的生活条件远远没有今天好,但是“遍地都是宝”。这些宝贝就是大自然丰饶的物产,鸟兽虫鱼。

在广阔的农村原野舞台上,滋养出农村孩童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性格。吆喝上三五好友,就可以从村头玩到村尾,从山脚玩到半山腰。在这种情况下,爱挖坑的“沙牛”就成为了淘气孩子们的“捏”在手心的玩具。

令人奇怪的是,这种只有黄豆般大小的“沙牛”,居然不怕折腾。人们将其放在手心的时候,它就静静蜷缩着,等到人们将其放回砂地的时候,它就会“撒欢儿”般地,四处乱窜,直到钻进自己的巢穴。因此,人们称其为“缩缩虫”。那么,这种机灵活泼的“沙牛”究竟是什么物种呢?

其实,“沙牛”属于脉翅目蚁蛉科的动物。人们或许更熟悉它的别名“蚁狮”。“沙牛”长得十分微末,体长仅有20毫米。全身呈现黄黑色,头前有一对形似水牛的“牛角‘,生性又爱刨沙,因此人们形象地称之为“沙牛”。

“沙牛”有自己的喜好,比如,喜欢吃蚂蚁,喜欢挖坑,喜欢生活在隐蔽的墙根、石块下。无论是交配还是产卵,“沙牛”都离不开干燥的砂地。同时,“沙牛”生性谨慎,通常在夜间出没。

“沙牛”的食肉本性以及制造陷阱的巧手

乍得一看,“沙牛”似乎没有什么杀伤力,就连小孩子都能轻易将其“拿捏”。但是在大自然中,“沙牛”却是肉食性动物。“沙牛”尤为喜欢吃蚂蚁以及其他小型昆虫,别看“沙牛”长得十分呆楞、渺小,但是它们天生擅长制造“致命陷阱”,让猎物猝不及防地掉入。

“沙牛”的陷阱,具有十足的巧思。首先,“沙牛”会用头使劲地“钻开”一个大洞,再围绕着这个大洞,将陷阱构造成上宽下窄的“漏斗形”陷阱。

极宽的开口,会让路过的小型昆虫猝不及防地掉落。猎物顺着“漏斗形”的陷阱掉落到极窄的底部。“沙牛”将在陷阱底部“放大招”,因为它们正耐着性子,张大嘴巴等待“冤大头”猎物的到来。

此时,就算猎物想要逃跑,也插翅难飞了。饿了一天的“沙牛”会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伸出口器,迅速钳制住猎物。随着时间慢慢过去,猎物也就缴械投降了,进入“沙牛”的嘴里。“沙牛”吃掉猎物之后,咂巴咂巴嘴,又投入了下一场守株待兔式的“高智商狩猎”。

虽然,利用这种巧思能够更为容易地捕捉到猎物,填饱自己的肚子。但是那平整砂地上那密密麻麻的“漏斗形”大洞,也为人们找寻“沙牛”这种有趣无害的小动物,提供了关键线索。“沙牛”虽然擒得住小型昆虫,擒得住蚂蚁,在人类面前却“难逃一劫”。

因此,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农村,小孩子的生活是十分欢乐的。家里有猪有狗有猫,野外还有“沙牛”陪玩,一天下来,玩乐的行程简直都排满了。在无忧无虑的年纪,把“沙牛”当作逗趣的玩具,成为许多80后的珍贵记忆。

从80后的玩具,摇身一变成为“天价”商品

但遗憾的是,“沙牛”也仅能成为记忆的“过去式”了。因为,随着年代的更迭,“沙牛”已经摇身一变成为“高级”商品,一斤甚至能够卖出5000元的高价。

人们要想在重温童年野游的幸福,也只能花高价寻回了。随着高楼林立生活的到来,野外“沙牛”栖息地的减少,数量直线下降,以及“沙牛”价值被人们挖掘,很多时候,“沙牛”已是有价无市。

估计人们也没想到,自己童年随处可见的“有趣小虫”,居然摇身一变成为自己高不可攀的模样。就算花高价购买,也要看运气够不够好,如此一来,还真有些唏嘘。除此之外,“沙牛”的身影还从野外,转移到加工区间。

通过各种初级加工形式,以及深加工产业链,形成市场上的补身补气的沙牛干。随着,人们对“沙牛”价值的进一步挖掘,“沙牛”或将被开发成更为高端的商品。

从各种古籍中,诸如《本草求原》、《四川中药志》,都可以窥见“沙牛”的功效。经由现代科学的研究,也发现小小的“沙牛”,身上可能蕴含对人体有益的营养元素。

人们对于“沙牛”的关注,更多的是集中在其价值上。而相对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朴素“沙牛”,孩童眼中的“沙牛”,却是充当生活调味剂的玩伴。年代的转化,导致“沙牛”的身份发生了改变,从农村土地随处可见的“小虫”,变成高价物产。

“沙牛”的身价为何如此之高?

尽管“沙牛”有价值,但其身价为何一路水涨船高,甚至出现了5000元一斤的天价呢?这主要是因为,市场供不应求。人们在探究“沙牛”的路上,逐渐发现了“沙牛”的诸多用处,遂对其的需求越来越大。

然而,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平静无虞的山野土地减少了许多。野外“沙牛”由于栖息地遭到破坏,数量也逐渐减少。而人工养殖“沙牛”这种技术又同时需要资金与经验,养殖起来极为困难。

一方面是人们越来越大的需求,一方面是难以为继的“供应量”。在双面夹击之下,“沙牛”的市场售价也就变得水涨船高,变成今日“高不可攀”的样子。

昔日的童年玩伴,摇身一变成为“高价商品”,这或许是许多80后都意想不到的事情。但在市场规律的影响下,野生“沙牛”的价格也许还会更高,感谢您的阅读。

0 阅读:1
科学多一点

科学多一点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