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10万日军,韩复榘不战而退,此人却蓄须明志,以400人硬拼!

小松果说影视 2025-03-17 13:50:06

1937年8月底那会儿,日本军队的参谋本部搞了个华北方面军的编制计划,然后在北平搞了个司令部,让寺内寿一当头儿,总共大概17万兵马,打算在华北打个大战,想要大规模攻打我们华北。到了10月,日军那10万大军,主要就把目标放在了山东上……

当日本侵略军大举进攻时,韩复榘这家伙,他当时是国民党山东省的一把手,还兼着第五战区的二把手和第三集团军的头头,结果他没做啥抵抗就直接撤退了。

这事彻底惹毛了蒋介石,他俩本来就有点过节。所以过了仨月,到了1938年1月11号,河南开封那边国民党高层开军事会议,蒋介石直接给韩复榘扣了个不抵抗的帽子,下令抓了他。没过几天,韩复榘就在武汉被枪毙了。

咚!咚!咚!咚!咚!咚!咚!一连串的声响,就像重物不断落地,震得人心都跟着颤动。一声接着一声,急促又有力,让人无法忽视。

连放7枪!

韩复榘是抗战打响后,头一个被执行枪决的国军高级军官,他一共挨了七枪。老蒋的意思再清楚不过了:只要是中国的军人,谁敢不跟日本鬼子死磕,那就得掉脑袋,绝不手软!

韩复榘这家伙,作为一代大佬,最后落得那个下场也是自找的。但话说回来,在那个时候,日寇十万大军压境,韩复榘一声令下要撤退,可偏偏有个人就是不听,铁了心要跟敌人干到底。那时候,他手下就那么四百号人。他为了表明决心,还留起了胡子,发誓不打跑鬼子就不剃。那么,这个人究竟是谁呢?他就带着这四百人跟日寇硬碰硬,到底战果怎么样呢?

【(一)三任县长】

他叫范筑先,小时候叫金标,还有个挺威风的名字叫夺魁。1881年,他出生在山东馆陶县一个穷苦的农民家庭。范筑先的爸妈对他期望很高,所以给他取了金标、夺魁这两个响当当的名字。9岁那年,他被爸妈送到村里大伙儿凑钱办的学校里念书。因为学习好,范筑先特别受老师张文彬的喜欢。可惜啊,到他13岁的时候,老爸因病走了,他只好退学回家帮忙。

范筑先15岁那年,为了支撑家庭开销,就开始外出做临时工赚钱,但他和老妈的日子还是过得挺拮据。范筑先始终铭记张文彬老师的叮嘱,心里暗下决心,长大后得成为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为国家出一份力。

1904年那会儿,范筑先的老家碰上了几十年难遇的大旱,地里啥也没长出来,老百姓的日子苦得没法说。刚好那时候,北洋军在招人,范筑先心里既有为国效力的念头,也想找个活儿糊口,于是他就跟老母亲说了声,直接去了天津马场,加入了北洋军的第四镇。从那天起,他就踏上了当兵打仗的路子,过上了行军打仗的生活。

范筑先他啊,以前念过书,后来在部队里还参加了军校考试,去了天津北洋陆军讲武堂,专门学的炮兵。他学成归来,成绩还挺好,又回到部队。因为他打仗勇敢,指挥得当,立了好多战功,所以就一步步升为了排长、连长啥的。到了辛亥革命那会儿,范筑先更是升得飞快,变成了中央陆军第四师的炮兵营长、师参谋长这些大官。

1924年的时候,范筑先已经43岁了,他那时候升官成了第四师第八旅的旅长。但这时候,他看着军阀们打来打去,心里就犯嘀咕:这样咋能给国家帮忙呢?这么一想,他干脆就决定不干了,辞掉旅长的位子,直接回了老家。

不过,金鳞鱼怎会甘于困在小池塘?也就短短两年后,刚好碰上国民革命军往北讨伐的时候,范筑先被冯玉祥将军的号召所打动,再次踏上了战场。他在冯将军手下干起了高级顾问、汉中镇守使署帮忙出谋划策的活儿。

可到了1930年,中原地区打响了大战,那时候范筑先是冯部第一路军的参谋长,他又一次看到了军阀们打来打去的场面。那时候,他带着四万大军,一下子就把平汉线给截断了,硬是把蒋军给赶到河南漯河那边去了。但结果,冯玉祥还是打了败仗。中原大战一完事儿,范筑先没去跟着蒋介石,而是跑到天津朋友那儿躲躲,继续瞅瞅这世道的变化。他压根儿没想到,后来连着三回,他都被派去当县长了。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后,日本鬼子打进来了,范筑先决定重新站出来。那时候,韩复榘在山东主持工作,所以他就回了山东。一开始,他做了韩复榘第三路军的少将参议,到了第二年,又当上了沂水县的县长。

范筑先当官那会儿,生活过得很朴素,心里时刻装着老百姓,因此受到了当地人的爱戴和敬重。但不幸的是,韩复榘在沂水县大开杀戒,制造了骇人听闻的黄石山惨案,死了好几千人。范筑先看着自己没法保护百姓,一气之下就辞了官。

1933年11月份,范筑先成了临沂县的县长。他一接手这摊子事儿,就给自己立下了三条规矩:不去拜访别人,不参加没必要的饭局,也不给人送礼。同时,他还给手下的人划了三道红线:绝对不能贪污违法,不能为了私利瞎搞,更不能收人家的好处。

范筑先当官时一心为公,不贪不占。他穿衣服很简单,吃的也是家常便饭,从不碰烟酒。下乡检查时,他从不接受别人的招待,而是直接去小学,跟老师们一起吃一起住。上级来检查时,他也不准备烟酒,更不摆宴席。在他管辖的地方,他严厉打击吸烟赌博,改掉不好的风气,对那些种鸦片、吸毒的人惩罚得很重。他还亲自跑到各个区、乡去检查,只要发现鸦片烟苗,就全部拔掉。

1932年春天,鲁西那边黄河突然决堤,造成了大灾难。范筑先一听到这个消息,啥也没说,直接就把自己的工资和攒下的3000块钱大洋拿出来,去帮忙救灾了。

范筑先深受百姓爱戴,堪称大家心目中的好官。1936年7月份,他离开临沂那会儿,满城的居民都自发地站在道路两旁,为他送行。

那时候,街上摆满了长桌,每张桌上都铺着鲜红的纸,还摆了一面明镜和一盆清水,这意思就是说范筑先当官公正得像明镜,清廉得像清水。老百姓都围上来,紧紧拉着范筑先的手,就是不肯让他离开。好多人的眼泪都掉下来了。范筑先他们费了好大劲,走了老半天,这才算是走出了这条长长的街道。

1936年11月份,范筑先升了官,成了山东省第六区的专员,同时还管着保安和聊城县的事儿。这范筑先,真是个能文能武的人,打仗时勇猛无比,当官时也给老百姓带来了不少好处。一到聊城上任,他就立马推出了三个新办法:

第一条,得把县里的事儿好好理一理,把那些老毛病都给改掉。第二条,得多搞点生产,省着点花钱,粮食得存起来,还得弄点福利事业,让大家过得更好。第三条,军队得加紧练,为了抗日,咱们得时刻准备着。

特别是第三条,范筑先那真是有远见。毕竟才过了几个月,抗日战争就全面打响了。

【(二)决不南渡】

1937年夏天,卢沟桥那边出了大事,战争打响了。没多久,日军就把目标转向了山东,他们派出第二军的第10师团、107师团、108师团这些部队,加起来有大约10万人,沿着津浦路直扑济南。你猜怎么着?短短三个月,德州、恩县、平原县、陵县这些地方,就一个接一个被日军给占领了。

日军步步紧逼,攻势猛烈,可山东那块的头儿,国军第三集团军的老大韩复榘,却拿不定主意。琢磨来琢磨去,他最后决定还是先顾好自己的人马,往南撤。要撤之前,韩复榘还让人把省政府那些地方给烧了,说是要把地方弄干净,不给敌人留东西。

那时候,范筑先同样收到了韩复榘让他撤退的指令。

范筑先这回又犯难了,到底是走还是留?要是不走,那就是不听从上头的命令;可要是一走了之,他又怎么对得起聊城的乡亲们呢?他怎能眼睁睁看着日本鬼子在我们山东胡作非为!

最终,范筑先将军决定留下来,他就是要告诉日本人,咱们中国人不是胆小鬼,绝对不是他们可以随便欺负的!

不过,那时候范筑先头衔可不少,他是山东省第六行政督察专员、保安司令,还兼任山东省第六区游击司令员。但说实话,他能真正调动的正规军,就那么一个营,人数嘛,也就四百来号人!

四百人对上十万日军?这简直就是以卵击石。但没办法,得上啊!

范筑先在齐河的官庄地方搞了个战斗计划会,下定了要跟日本鬼子拼到底的决心。他在会上讲道:

大难临头,保卫家园是我们的责任。要是咱不奋力抵抗,扭头就跑,哪有脸去见全国的乡亲们?我打定主意,要留在黄河北边,跟敌人死磕到底。谁要是愿意跟我一起留下抗日,那就留下;不愿意的,就过河往南撤,我绝不硬逼!

让他心里暖洋洋的是,他手下的400名勇士,没有一个选择退缩,大伙儿都铁了心,说要死磕到底,誓死守护咱的家园!

1937年11月20号那天,范筑先给大伙发了个公告,说是要打日本鬼子。

自打鬼子侵犯,占领咱华北大地。他们一到,地方就换了个样。眼下咱大军往南去,黄河北边眼看就要落入敌手。想想咱老百姓,那真是遭了大罪。夜里头睡不着,心里头那个痛啊。筑先我在这儿管事儿,保卫家乡是我的责任,我瞪大眼睛朝北看,誓死也不往南撤。我发誓,要带着咱的游击队伍和拿起枪的乡亲们,跟鬼子斗到底。输赢胜负,我压根儿就没想过,就是豁出命去,也得干到底。就盼着上头能给点儿粮草武器,时不时支援一下。好让咱能一直打下去,尽忠报国。我朝南边儿盼啊盼,真是盼星星盼月亮!

这份电报把范筑先的抗日意志展现得淋漓尽致,一下子轰动了全中国,极大地鼓舞了鲁西北百姓的抗日斗志。就算过了好几十年,那份力量还是响当当的,让人难忘!

那时候,56岁的范筑先留起了长胡子,表明自己的决心,他发誓说,不把鬼子赶跑,这胡子就坚决不剃!

但仅靠400人怎么跟日军的10万大军对抗呢?为了这个,范筑先绞尽脑汁,想尽各种招数与敌人斗智斗勇。

1937年11月底那会儿,日本鬼子派了一小队人马往南去探虚实。范筑先一听这消息,立马带着七十多个警卫和政工人员,在聊城的梁水镇来了个突然袭击。结果嘛,干掉了日军一个小队长,还顺手牵了五匹战马和一堆枪支弹药。这场仗说大不大,就像地上的一粒芝麻,但就是这么一战,给大家的抗日劲儿头添了把火。

过了几天,日本鬼子为了找回场子,派了三百多步兵、骑兵还有炮兵,朝着堂邑那边冲了过去。范筑先又一次带着队伍去拦截,打死了、打伤了、还抓了几十个敌人。这一仗,又把大家的战斗精神给点着了。

12月26号那天,日军悄悄占领了南镇,打算偷袭济南。范筑先一听到这个消息,二话不说,又带着队伍去拦截他们。经过一场激烈的战斗,他们干掉了80多个敌人,成功地把日军给打了回去……

别看这些战斗规模不大,但积少成多,也给日本人嚣张的气焰泼了冷水。

范筑先一边跟日军打游击,一边努力壮大抗日队伍。他甚至尝试拉拢土匪,好几次都冒着被抓住的风险,亲自跑到土匪窝里,劝说他们改邪归正,一起为抗日贡献力量。

有一回,他跑去接收国民党那边被打散的齐子修部队。齐子修那边的人马排开阵仗,架起机枪,一副凶神恶煞的样子,想要吓一吓范筑先。但范将军可不吃这一套,他单枪匹马就来了。一见到齐子修,他开口就说:

咱们国家民族现在正处于万分危急的时刻,眼瞅着就要到存亡的边缘了。是时候站出来为国家出把力了,大伙儿别到处乱窜了,跟我一起上战场抗日吧!

最后,齐子修被深深打动,于是他带领手下跟着范筑先一起去打日本人了。

范筑先积极行动,不光如此,他还弄起了聊城妇女抗日会和聊城儿童抗日会等一堆抗日组织,到处宣扬抗日,另外还搞了个聊城政治干部培训地儿。反正呢,有了共产党人的大力支持,范筑先把那些土匪、民团还有国民党的逃兵都给整合起来,变成了抗日游击队。再加上鲁西北中共党组织直接带出来的队伍,人数加起来有一万多,没多久,他的抗日队伍就壮大到了六万人!

【(三)范濮战役】

1938年3月底那会儿,范筑先为了帮徐州那边的会战,带着队伍去拦截要去支援徐州的日军土肥原师团,一下子就把范县给夺回来了。

不过,就在那年5月头上,土肥原师团又纠集了一千多号人,先拿下了濮县,接着又把范县给占了。为了灭灭土肥原师团的威风,范筑先指挥了“范濮战斗”。

范筑先亲自带着五个队伍,主动向范县的敌人发起冲击,到了5月9号,他们成功地把范县给夺了回来。紧接着,范筑先一刻也没停歇,直接冲向濮县,开始围攻那里的敌人。他安排了两个队伍在濮县的公路上给日军来了个突然袭击,一下子干掉了近百个敌人。

5月25号那天,抗日小分队在濮县东门外面那片麦田里头,突然袭击了正出城遛马的小鬼子,把他们打得是哭爹喊娘,好几十号人没了命或者挂了彩。咱们还顺手牵羊,缴了三十多匹战马回来。

同年6月8号,范筑先带着队伍又去打了日军的一个汽车运输队,干掉了20多个敌人,还砸毁了不少汽车。到了13号,他们成功地把濮县给夺了回来。这样一来,打了一个多月的“范濮战斗”,就算是我军赢了,日军最后也只能逃跑,整个战事就算是结束了。

那时候的范筑先将军,虽然快六十岁了,但打仗时胆子特别大,总是冲在最前面,带着士兵往前冲。在濮县七里堂那场战斗中,他全然不顾个人安危,顶着敌人的炮火,自己拿起机枪就对敌人猛扫。战斗越来越激烈,范将军又一次亲自上阵,拎起大刀就冲进敌群里,和敌人面对面拼杀!

那时候,范老将军手舞大刀,长胡子随风飘扬,简直就像活生生的战神关云长一样,吓得小日本鬼子一看就腿软!

范筑先将军不光亲自上战场打仗,他们一家子都是英勇无畏的战士。

1938年8月快结束时的一天,聊城那帮年轻的抗日战士们在齐河坡的赵庄,突然间被三百多个日本鬼子给围了。两边打得那叫一个热火朝天。范筑先的二小子,那时候他是青年抗日大队的头儿,叫范树民,还有他们的参谋长何方,加上另外二十七个兄弟,全都在那场战斗中英勇地没了!

听到那个坏消息,范筑先心里特别难受,但他还是硬挺着,很冷静地去安抚士兵们,并激励大家继续勇敢战斗。他讲道:“打鬼子是个长久的事,不付出点代价,哪能赢呢?咱们得豁出命去保护咱的家园,还有后代,不能让他们成了亡国奴!”

后来,范筑先直接让才20岁的二闺女范树琨,接手了挺进大队的队长工作!

为国献身,是军人的无上荣耀,收到各方的信件和电报慰问,心里真是万分感激。战死沙场,这是每个男子应有的壮志,既然能在战场上为国捐躯,死后也就没什么遗憾了!

这话说得掷地有声,真是让人震撼不已!

范筑先的老婆知道儿子没了后,心里头那个难受啊,简直没法说。范筑先硬是把眼泪憋回去,安慰她:“树民是为了国家才没的,这是咱们范家的骄傲!要不然,谁能知道咱们有这么出色的儿子呢?”

后来,为了把抗日斗争进行到底,范筑先毅然决定,把家里的大儿子、大女儿以及三女儿都送往延安的抗大去接受教育。

后来,大作家刘白羽知道了范筑先的抗日故事,就写了一篇叫《说说范筑先将军》的文章,里面使劲夸了夸范将军。

1938年9月份,范筑先接到了邀请,去参加了八路军129师在南宫举办的晋鲁两省军政一起商量事情的会议。开会那会儿,徐向前、宋任穷他们可热情了,真心实意地欢迎范筑先,都亲切地喊他“打鬼子的老英雄”。

【(四)壮烈殉国】

1938年11月13号那天,日本鬼子纠集了好多兵马,朝着范筑先他们的大本营聊城猛攻过去。

这次,日本鬼子分成了三股力量。第一股是他们的第114师团下面的秋山旅团里的千叶联队,他们从东阿那边过了黄河,直接冲着聊城去了。打头阵的是平田大队,人数大概有步兵、炮兵、骑兵加起来300多人,还有汽车、坦克十几辆,另外还配了两架飞机一起行动。

第二拨敌人从禹城出发,穿过高唐,一路朝着聊城冲过去;另外一拨,也就是第三拨,他们从大名金滩镇那边,越过卫河,直接奔向聊城。

这时候,聊城里守着的军队就700来人。碰到厉害的敌人,范筑先肯定不会傻乎乎地直接跟他们干架,那不是找死嘛。他琢磨出了一个挺妙的打法,打算把主要兵力先挪到乡下去,然后跟小日本鬼子在农村里打游击。

这做法挺靠谱的,毕竟抗日这事儿不是短时间能搞定的(范将军那时候已经受到了毛主席《论持久战》理念的影响)。但就在节骨眼上,出了岔子。

按照之前的安排,11月13日那天,聊城里的主要军队,还有各个单位、学校这些,都已经搬走去了农村。就留下了一点点军队在城里看着,等敌人来了,好从里面跟外面一起打他们个措手不及。

14号早上9点,所有事情都安排妥当了。但就在范筑先打算最后离开聊城的时候,军统的大佬李树椿坐着车急匆匆地赶来了。他带话说,山东省主席沈鸿烈让他找范筑先商量部队改编的事情,还说这事儿特别急。范筑先没办法,只好先留下来。

说实话,范筑先对沈鸿烈真的没啥好感。这家伙跟韩复榘一样,对抗日这事不太上心,老跟抗日统一战线唱反调,还老想方设法阻挠范筑先抗日。他甚至让当时当民政厅长的李树椿,偷偷拉拢范筑先的参谋长王金祥,想让王金祥除掉抗日第13支队的队长,就因为那队长是个共产党员。但范筑先心里明白,大局为重,所以一直忍着沈鸿烈,尽量不去跟他硬碰硬。

这时候,沈鸿烈找借口说要整改部队,拖住了范筑先。而李树椿瞅准机会,跳出来反对作战计划。他装得一副很正义的样子,大声说道:“敌人这么多,咱们怎么能扔下城就跑呢?我们得跟聊城一起拼到底!”

现在才想着抵抗,之前都干嘛去了?范筑先真是气坏了,他解释说,自己先撤是为了躲开厉害的敌人,好在后面打日军个措手不及,来个两面夹攻。两人吵得不可开交,一直争到下午3点,还算明白事理的李树椿,这才接受了范筑先的想法,决定撤退。

不过,这时候,日军的前锋队伍已经跑到聊城城边了!

时间紧迫,眼看就要开战了。范筑先主动请缨,说要带一队人马留下来断后,好让其他人赶紧撤走。

那时候,咱们守城的队伍人少,跟敌人比起来,力量差太多了。两边打了好几个小时的硬仗,到了黄昏,城东那边就顶不住了,被敌人占了。可日军还不罢休,炮火猛得很,继续往死里攻。范筑先将军一点不怕,带着队伍死守,又是一轮恶战,总算是把日军往南门和东门冲的几次攻势给打回去了。

15号那天,鬼子又增派了好多兵马,飞机大炮一块儿上,对着我们东门的守军又是一顿猛烈的攻打。

战斗打得火热时,范筑先的左手臂倒霉地被炮弹给伤到了。

最后,敌人冲进了城里,两边的人在狭窄的街道里打了起来,场面十分火爆。打着打着,范筑先的腿又挨了一记狠的,伤得很重,根本就走不动了……

范筑先的队伍缩减到了寥寥数人,但他们仍在咬牙硬撑。直到子弹打光,只剩最后一颗时,范筑先转头对身边的警卫们说:“咱们已经拼尽全力了。你们几个,能跑就跑吧。要是侥幸活了下来,别忘了,抗战的路还长着呢,得一直走下去!”

然后,他大声呼喊:“祖国永存!”紧接着,他把枪对准了自己的脑袋,选择了以死报国。就这样,他离开了人世,享年57岁。

他的几个警卫员,没有一个贪生怕死,全都毅然决然地选择了自杀,以此来表达对国家的忠诚与热爱。

在聊城保卫战中,范筑先连同党员张郁光、姚第鸿等七百多名守城的勇士,无一幸免,全部英勇献身。

范筑先去世后,社会各界反响强烈。国民政府专门下令表彰,同时要求全国范围内连续三天降半旗,以此悼念范筑先将军。蒋介石也亲自送来了悼念对联。

英雄洒热血,守护百里古城,给世人立下好榜样。

英雄气概贯长空,万古流芳彰显民族真豪杰。

中共在延安、重庆两地都举行了追思会,对范筑先将军在抗战中的突出贡献给予了极高的认可。朱德、彭德怀、吴玉章、董必武等人纷纷献上悼念词句。其中,朱老总与彭老总写的悼词是:

战斗激烈,眼睁睁看着众多战士倒下,彰显他们的忠诚与勇敢。

我们还在这里,一定会持续斗争,把失去的国土夺回来!

范筑先将军抗日那会儿的英勇事迹,咱们中国人会一直记在心里!范将军,你的名字和精神会永远流传!

0 阅读:1
小松果说影视

小松果说影视

小松果说影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