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介石晚年于日记中愤慨地指责:对于失去江山,认为罪责在于这两个人。

艾合史记 2025-01-03 11:04:32

1949年,随着渡江战役的结束,国民党局势急转直下,蒋介石带着无尽的遗憾撤退至台湾。面对曾经广阔的国土,他却再也无法触及,余生只能在台湾这个小岛上度过。

蒋介石长期保持撰写日记的习惯,其中多次记录了他内心的不甘与壮志难酬。在他后期的日记中,他多次提到自己失去江山并非他人之过,而只有两位主要责任人。

首先,是美国国务卿马歇尔,这与当时的世界政治格局紧密相关。在抗战爆发前,国共两党斗争激烈,国民党占据优势。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爆发后,蒋介石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方针,拒绝全面抗战。

直至西安事变后,蒋介石被迫与共产党合作,共同抵御外敌,在正面战场上,国民党军队做出了重大贡献。二战结束后,美国和苏联成为世界上的两大强国,中共与苏联关系紧密,而国民党则依赖美国的军事援助。

显然,面对如此庞大的中国,美苏双方都希望自己的阵营取得胜利。美国总统杜鲁门在深思熟虑后,决定支持蒋介石,但绝不能介入中国内战。

由于美苏力量相当,为了稳定中国局势,美国既不能直接出兵支持国民党,又不能任由中国内战持续,于是派遣马歇尔来处理此事。当时,为了协助中国抗日,苏联出兵占领中国东北,根据战后协议,苏联应在日本投降后三个月内完全撤出东北。

当时,国民党没有足够的实力将大批军队派往东北地区。另一方面,他们又担心苏联一旦撤军,中共可能会占领东北。因此,蒋介石请求苏联延缓撤军,并协调国民党进军东北的时间。苏联并不关心国民党何时收复东北,他们真正在意的是背后支持国民党的美国。美苏之间达成了一种微妙的平衡,因此马歇尔受杜鲁门的指示来到中国,积极努力遏制蒋介石的势力。束手束脚的蒋介石在东北遭受了重大损失,导致内战一触即发,国民党的精锐部队在东北遭受重大挫折。马歇尔认识到局势已经无法挽回,中国内战势在必行,于是不得不匆匆回到美国。蒋介石在日记中后悔莫及,直言马歇尔的决策将党国推向无法挽回的灭亡境地。第二位人选是同样属于国民党的李宗仁。作为桂系军阀出身的李宗仁,在"四一二"政变后与蒋介石一起合作,共同阻止中共的发展,打击中共势力。他们曾有过密切的合作关系。

昔日,他们结为金兰兄弟,但彼此间的关系实则建立在利益交换之上。李宗仁掌控着庞大的桂系军队,兵力达数十万,具备取代蒋介石的潜在实力。

在内战期间,国民党内部矛盾与派系斗争愈发激烈。蒋介石短暂离开权力中心,返回故里,此时美国将目光转向李宗仁,意图扶持他成为新的代理人。

蒋介石在国民党内以权谋手段著称,是难以轻易屈服的强者。他善于谋略,巧妙地让李宗仁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正当李宗仁处于困境之际,蒋介石又重新夺回国民党领导权。

随着内战接近尾声,蒋介石已无力继续战斗,只能退守台湾。而李宗仁则敏锐地洞察形势,提前赴美。

新中国成立后,李宗仁多次试图与国内取得联系,期望回归故土。1965年,他终于成行,目睹祖国繁荣昌盛的景象,对自身过往的失败感慨万分,为新中国成就感到欣慰。

从历史的角度审视,蒋介石有其功绩,但他固执己见,未能站在民众立场,将所有责任推卸给他人,不愿自我反省。

自蒋介石接手国民党以来,该党已不再纯粹信奉三民主义。唯有代表广大人民利益的中国共产党,才能赢得人民的支持与信任。

蒋介石似乎未曾铭记过这样一句古训:“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0 阅读:16
艾合史记

艾合史记

艾合史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