谥号是人死之后,后人给予评价的文字,古代谥法规定:“蓄义丰功曰仁;慈民爱物曰仁;贵贤亲亲曰仁”。“蓄义丰功”的意思是行事符合礼义、建立功勋。“慈民爱物”的意思是具有仁慈品德,对人民宽厚。“贵贤亲亲”的意思是亲近家人和身边的朋友。我们对刘备的生平进行分析,看是否符合“仁”的要求。
刘备二十四岁“桃园三结义”,三十四岁“接任徐州牧”,四十七岁“三顾茅庐”,四十九岁“任 荆州牧”,五十四岁“任益州牧”,五十九岁“汉中王”,六十一岁“称帝”。一开始兵不过百,将不过关张,最终占有荆益二州,封疆裂土。第一他蓄义丰功,行事符合礼义、建立功勋。刘备年少时虽以织席贩履为业,但心怀大志,曾指屋边五丈余高的桑树,声言将来必乘羽葆盖车。“羽葆”即鸟 羽联缀而成的华盖,乃天子仪仗之物,可见刘备素有帝王之志。刘备以仁义为追求,讲究“不失信于天下”,虽然平生颠沛流离,而信义日益显著,终凭借道义吸引了诸葛亮、庞统、黄忠等人才,成就了蜀汉基业。第二他慈民爱物,对人民宽厚。建安十二年曹操南征刘表,刘备率军退往江陵,携“众 十余万”,不忍舍弃,在他看来“夫济大事必以人为本”,人民是成就大业的关键力量。因此曹魏、 孙吴分占天时和地利,而蜀汉占人和,宽仁爱民正是刘备得以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第三他贵贤亲亲,谈到兄弟结义,国人首先会想到刘关张桃园三结义,千百年来,人们早已将刘关张视为兄弟结义的典范。在征战天下的过程中,三人奔波忙碌,或寄人篱下,或四处游荡,几度失散,几番重逢,历经艰难,不弃不离,在患难与共中建立了深厚的情感。乃至于刘备每次授官,关、张二人总是被刘备委以重任。如刘备初授平原相,即“以羽、飞为别部司马,分统部曲”;定江南,即以关羽为“襄阳太守、荡寇将军”,以张飞为“宜都太守、征虏将军”;为汉中王,则“拜羽为前将军,假节钺”,“拜飞为右将军、假节”;此外,刘备定益州时还“拜羽督荆州事”,即皇帝位时则任命张飞“领司隶校尉”。关羽、张飞所任均是位高权重之职,并未出现 “兔死狗烹、鸟尽弓藏”无情无义之举。当曹操希望关羽弃刘从曹时,关羽即言:“吾受刘将军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所以关羽、张飞跟随刘备至死不渝,不仅是因为二人的眼光和胆量,更是三人间高度信任的亲密情感所致。在战乱频仍的三国时期,亲朋好友反目成仇比比皆是,假为父子如吕布与丁原、董卓,亲为兄弟如袁谭与袁尚,皆能刀斧相加;而异姓的刘、关、张,萍水相逢于乱世,能“恩若兄 弟”般相处更显难得。
刘备称帝剧照
有人认为刘备在历史上的一些决策和行动,如鞭督邮、夺徐州、取益州等非仁君作为,但仁君要满足“仁”的特点,还应该符合“君”要求,应当胆识过人,杀伐果断,有谋略,有城府。
刘备第一有着君主杀伐果决的胆略,《三国志》 多次提到其胆识过人,杀伐果断之举:督邮以公事到县,先主求谒,不通,直入缚督邮,杖二百,解绶系其颈着马枊,弃官亡命。朱灵等还,先主乃杀徐州刺史车胄,留关羽守下邳,而身还小沛。其二,布局天下,颇有谋略。史书中的刘备兼具文韬武略,在临阵破敌、定计设谋方面也有着一定的能力。如小说中诸葛亮首次出山的博望坡之役,实际上出于刘备之手,据《三国志》 载:“先主设伏兵,一旦自烧屯伪遁,惇等追之,为伏兵所破。”先是火烧博望坡,表面假装败逃,实则引诱夏侯惇大军深入追击,遂以伏兵 破之,可见刘备早已谋划好退敌之策。再比如汉中之战,刘备指挥黄忠“乘高鼓噪攻之”,大破曹军,斩杀夏侯渊,后曹操率大军欲夺回汉中,刘备又据险守城,不与曹军交锋,最终迫使曹操退军。赤壁之战,刘备与周瑜等合力出击,火烧曹军,水陆并进,追至南郡。这些都说明刘备在军事上也有着出色的指挥能力和谋划能力。兴平元年三十四岁的刘备时任平原县令,徐州牧陶谦求救,刘备与青州刺史田楷前往救援。曹 操后院被吕布攻破,刘备不费一兵一卒,一封信退曹 操。陶谦举荐刘备做了豫州刺史,驻军小沛。刘备一个河北青年,不远千里驰援徐州,兵不过千人,将不过数名,依旧逢曹亮剑,足见勇气。年底,陶谦欲托徐州,刘备三让徐州,在徐州别驾麋竺、典农校尉陈登等人极力拥戴下,在北海孔融极力支持下,刘备才敢接任徐州牧,这是一种以退为进的智慧。其三,胸有城府,善于隐忍。《三国志》曾指出刘备“少语言,善下人,喜怒不形于色”,这说明刘备能够很好隐藏自己的情绪,令人难以捉 摸其内心真实想法。刘备城府极深,善于自我伪装,以此迷惑别人,自起事以来,他先后依附过邹靖、公孙瓒、田楷、陶谦、吕布、曹操、 袁绍、刘表、孙权等人,虽多年颠沛流离,却始终折而不挠、屡败屡战,更重要的是他懂得隐忍和趋利避害,最终成就一番事业。
综上所述,我认为刘备是一位实至名归的“仁君”。
参 考 文 献:
[1]苏轼.东坡志林[M].西安: 三秦出版社,2003.
[2]袁行霈.中国文学史( 第四卷)[M].北京: 高等教育出 版社,1999.
[3]束强.史传书写到文学叙事:刘备形象发展新论[J].乐山师范学院学2023.12.004.
[4]张真.刘备形象生成史研究[D].乌鲁木齐:新疆师范大学,2012:3-101.
[5] 朱一玄,刘毓忱.三国演义资料汇编[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