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人犯”被当成英雄写进课本,伪装18年被拆穿,被判无期徒刑!

小彭的灿烂 2025-02-09 06:02:45

文|小彭的灿烂笔记

编辑|小彭的灿烂笔记

声明:本文陈述内容参考的“官方信息来源”,均赘述在文章末尾,感谢支持。

【前言】

在我们的认知里,英雄是那些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为了正义和人民的利益不惜牺牲自己的人,他们的事迹被传颂,被敬仰,成为激励一代又一代的精神力量。

而你能想象一个被全国人民当作英雄歌颂,事迹甚至被写进语文课本的人,最后却被证实是个无耻小人,是个杀人犯吗?

18年的时间,他顶着英雄的光环尽享荣耀,而背后却是一个无辜者的冤屈和一个家庭的破碎。

那么此人究竟是谁?这背后究竟有着怎样曲折离奇的故事?又是如何在18年后真相大白的呢?

【“英雄”诞生】

刘学保于1947年出生在陕西省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家庭的贫困并没有磨灭他内心对出人头地的渴望,反而让这份渴望在他心中生根发芽。

在那个时代的激情燃烧岁月,像黄继光、邱少云等英雄的事迹深深触动着刘学保,在他心中种下了想要成为英雄的种子。

1967年12月17日,这一天是永登县革命委员会成立的日子,整个县城都沉浸在一片喜庆的氛围中。

连城林场的绝大多数员工都前往县里参加庆祝晚会,林场里显得格外安静,只有少数人员留下来值班,刘学保便是其中之一。

夜晚9点左右,大通河大桥附近突然传来一声巨响,打破了夜晚的宁静。

爆炸的火光冲天而起,映红了夜空,正在附近的大桥留守人员被这突如其来的爆炸声吓了一跳,他们火速赶到现场查看情况。

只见解放军某班副班长刘学保倒在地上,左手鲜血淋漓,身上也有不同程度的烧伤,脸上露出痛苦不堪的表情。

而当留守人员上前想要救治他时,他却强忍着疼痛,大声喊道:“不要管我,快去抓炸桥的反革命分子!”他的声音坚定而有力,充满了使命感。

留守人员不敢耽搁,立刻按照刘学保指的方向去搜寻。

最后,在爆炸大桥的桥东公路上,他们发现了头部血肉模糊的林场工人李世白,此时的李世白已经昏迷不醒,生死未卜。

大家急忙将刘学保和李世白送往医院救治,刘学保的伤势十分严重,左手手腕处伤势过重,医生不得不为他进行了截肢手术。

好在经过全力抢救,他脱离了生命危险,而李世白就没那么幸运了,由于头部遭受重创,失血过多,尽管医生全力抢救,还是在第二天凌晨3点左右,永远地闭上了眼睛。

这起炸桥事件发生后,迅速引起了当地的高度重视,公安局第一时间介入调查。

他们仔细勘察了现场,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还对李世白的背景和近期活动轨迹展开了全面调查。

而经过一番深入调查,警方却没有发现任何能够证明李世白要炸桥的证据。

在没有确凿证据的情况下,公安局上报时建议,最好将这个案件“挂起来”,不要轻易下结论。

可是,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各个单位都渴望自己的集体里能出现“大英雄”,这样在荣誉上就更有分量。

刘学保所在的部队,没有理会警方的建议,他们主观认定,李世白曾经是国民党宪兵队的一员,有着所谓的“历史问题”,肯定是心怀不轨,想要炸毁大桥。

而刘学保发现了李世白的阴谋后,与他进行了殊死搏斗,虽然最终大桥还是被炸,但刘学保的英勇行为值得称赞,他应当是“保卫大桥”的“革命英雄”。

就这样,刘学保开始受到多方的表彰嘉奖,他的事迹被广泛传颂,成为了人们学习的榜样。

1968年6月,《解放军报》上头版头条刊登了刘学保“舍命保卫大桥”的英勇事迹,详细描述了他与李世白搏斗的经过,以及他为了保护大桥不惜牺牲自己的精神。

这篇报道一经发表,立刻引起了巨大的轰动,新华社等媒体也纷纷转载这个事迹,刘学保一夜之间成为了家喻户晓的护桥英雄。

随着媒体的不断报道,刘学保的事迹被越来越多的人知晓,他的故事被编入了小学课本,成为了教育孩子们的素材。

课本中,刘学保被描绘成了一个勇敢无畏、为了正义不惜牺牲一切的英雄形象,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孩子。

除了精神上的荣誉,刘学保的仕途也一帆风顺,他被一再提拔,短短数年间就坐上了兰州军区党委委员的位置,甚至还作为代表去北京参加人大,享受着极高的礼遇。

【疑点浮现:真相的裂缝】

尽管刘学保被捧上了英雄的神坛,但在最初的调查中,疑点就已悄然浮现。

永登县公安局在仔细勘查现场后,并没有找到任何能够证明李世白炸桥的线索,现场没有发现李世白放置炸药的痕迹,也没有找到与他相关的炸药来源等证据。

从李世白的个人情况来看,他平时在林场工作表现良好,与同事相处融洽,没有任何异常行为或极端言论,实在没有炸桥的动机。

而且他虽曾是国民党宪兵队成员,但在解放后已经积极接受改造,努力融入新社会,这样的人突然要去炸桥,实在不符合常理。

再看刘学保的言行,也存在诸多不合理之处,他声称与李世白进行了激烈搏斗,可身上除了炸伤和烧伤外,竟没有其他打斗导致的伤痕,这显然不符合常理。

按照他的描述,他在炸药即将爆炸的危急时刻,将5公斤左右的炸药包扔出,可如此威力的炸药包,即便被扔出,也足以让人受到重创,听觉、意识都会受到极大影响。

可刘学保除了左手被炸伤外,一切正常,甚至还能清晰地指挥众人去抓人。

【复查与真相大白】

那个动荡时代结束后,社会逐渐恢复理性,开始拨乱反正,对过去的冤假错案进行重新审查。

李世白的家人从未放弃为他洗刷冤屈,多年来,他们四处奔走,不断申诉,渴望能还李世白一个清白。

连城林场的职工们也良心未泯,他们纷纷给当地县委写信,详细阐述了案件中存在的诸多疑点,强烈要求重新调查此案。

1982年9月,永登县委和兰州市委高度重视此事,安排专人复查这起尘封已久的案件。

1983年1月,兰州市委与兰州军区决定成立由军地7家单位组成的联合调查组,对“李世白炸桥案”展开全面深入的调查。

联合调查组深知此次任务的艰巨,他们不辞辛劳,辗转于6个省市、16个县区、34个单位,走访调查了90多位相关人员,获取了79份证明材料、27张照片和21份复印材料。

他们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对每一份证据都进行了反复核实和分析。

调查过程中,当年报道该事件的一名记者提供了关键线索。

这位记者一直对案件心存疑虑,多年来始终关注着此事,他向调查组详细讲述了自己当时采访时发现的疑点。

其他相关调查人员得知案件重启后,也纷纷提供自己所掌握的信息。

随着调查的深入,刘学保精心编造的谎言逐渐被揭穿。原来,1967年12月17日晚上8点,刘学保心怀不轨,将李世白叫出门,带他前往池木哈水泥桥。

当李世白走到桥边时,刘学保抽出事先准备好的斧头,从背后狠狠砸向李世白的头部,李世白惨叫一声,当场倒地。

随后,刘学保掏出提前准备好的炸药包点燃,举着炸药包往桥对岸冲。

他本计划炸药包过桥后爆炸,这样自己就能完美地伪装成阻止炸桥的英雄。

而他计算失误,炸药包在刚刚扔出、左手还未收回时就爆炸了。

调查组综合所有材料和刘学保当年的证词,反复进行“炸桥”实验。

实验结果表明,炸弹包的炸药大概只有10克左右,这点炸药根本无法炸毁一座水泥桥,若炸药剂量足以炸毁大桥,刘学保大概率当场就会被炸死。

1983年11月9日,兰州市公安局得出结论:所谓“李世白爆炸案”纯属子虚乌有,是刘学保为了骗取荣誉和个人前途,精心策划的一起案件。

1984年4月,兰州市公安局将刘学保依法逮捕。

1985年7月,兰州市中级人民法院以故意杀人罪判处刘学保无期徒刑。

同时,中共甘肃省永登县委作出决定,为李世白彻底平反昭雪,恢复名誉,至此这起历经18年的冤案终于真相大白。

【结语】

刘学保事件不仅仅是一个人道德沦丧、违法犯罪的个例,更是一个时代的特殊印记,反映出当时社会在法治、价值观和人性等多方面存在的问题。

在那个特殊的时代背景下,人们对英雄的渴望、对阶级敌人的警惕,使得理性的光芒被掩盖,让刘学保这样的人有了可乘之机。

但正义也许会迟到,却绝不会缺席,历经18年,真相最终大白于天下,李世白的冤屈得以昭雪,刘学保也受到了法律的严惩。

参考资料:

羊城晚报在2011-08-29关于《“文革”假典型》的报道

0 阅读:11
小彭的灿烂

小彭的灿烂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