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安州汉王府:一场侄逼叔反的叛乱,揭示了大明皇族内斗的残酷性

楼哥看明史 2025-02-17 21:35:06

前言:山东省惠民县,今属滨州市管辖,历史上曾经多次改名。秦代名为厌次县,西汉改其名为富平县,王莽篡位后改名乐安亭,东汉时仍为厌次县。北齐年间并入阳信县,隋代复置厌次县。明代洪武年间废厌次县设棣州,永乐年间改为乐安州,宣德年间又改为武定州。清代雍正年间升格为武定府,设惠民县,其名遂延续至今。

棣州改名乐安州很好理解,因为当时的皇帝就是明成祖朱棣,避讳嘛。但是把乐安州改为武定州,靠武力来平定,又是什么意思呢?这还要从朱棣次子、汉王朱高煦说起。

惠民县汉王府

虎落乐安州

朱高煦,生于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十二月初四日,燕王朱棣嫡次子,当朝皇帝朱元璋第十孙,生母燕王妃徐氏,洪武年间封为高阳郡王。

朱元璋驾崩后,遗诏皇太孙朱允炆继位,即建文帝。这位新天子被江南文官忽悠瘸了,即位伊始便开始血腥削藩,将嫡亲五叔周王朱橚全家都打发到云南去蹲大牢。朱允炆一共有四个嫡亲叔叔,其中二叔秦王、三叔晋王已经去世,现在抓了五叔周王,明眼人都知道下一个目标就是四叔燕王。

周王朱橚剧照

时间很快来到了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一来太祖皇帝小祥(去世一周年)之期将近,二来为了表明自己绝无反意,朱棣把仅有的三个儿子全都派去了京师南京。但是当年四月,朝廷抓捕了齐王、代王,逼死了湘王,朱高煦敏锐地觉察到自己的父王很快将和皇帝摊牌,于是夺了舅舅徐辉祖的马,带着大哥和三弟一路狂奔逃回了北平。

盗辉祖善马,径渡江驰归。途中辄杀民吏,至涿州,又击杀驿丞,于是朝臣举以责燕。—《明史卷一百十八·列传第六》

朱高煦“长七尺余,轻趫善骑射”,也就是身材高大,行动敏捷,但是大哥朱高炽“体肥重且足疾”,带着这个累赘还能回到北平城,其艰险程度不亚于关公的“过五关斩六将”。

高阳王朱高煦剧照

当年七月,燕王朱棣在封国北平起兵造反,称“奉天靖难”。经过三年的苦战,于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六月攻陷南京,逼死建文帝,朱棣随即自立为帝。而在南京城破后不久,朱高煦就被朱棣派回北平,协助大哥朱高炽一起守城。

太子之位:这么近却又那么远

对于朱高煦在靖难期间的功劳,编纂与宣宗朝的《太宗实录》只字不提,唯有《明史》给出了一个相对客观的评论:“成祖屡濒于危而转败为功者,高煦力为多”,这一切当然在于其日后的“谋反”之举。

永乐元年(公元1403年)正月初八日,文武群臣上表请立燕世子朱高炽为皇太子之时,朱棣不但不同意,还认为已经二十六岁的世子“属当进学之时”。一个月后,永乐皇帝给朱高煦下诏,让他率兵往开平操备,同时命世子派人随军督运粮饷,并且反复申明“不可缓也”。

朱棣剧照

朱老四在南京打的算盘珠子,大家在北京都听得一清二楚。当时的北元实力孱弱,不可能是朱高煦的对手,皇帝陛下这是明摆着让老二去刷军功。而老大管着后勤,一有风吹草动,全是他的锅。眼看着形势不妙,当年三月群臣第二次请立太子,当年四月周王朱橚也上表请立太子,但朱棣始终不肯同意,显然是在等朱高煦大胜而归的好消息。

然而天命这种东西,真的很玄乎。朱高煦大军兵行至清河之际,其身边的随从被雷劈死。过居庸关之时,又有“幕中釜鸣”的不祥之徵。五月初七日,钦天监观察到“昼太白见巳位”,也就是在白天观测到了金星。这种罕见的天文现象一向被认为是“将军为乱,宫中兵起”的前兆。对此朱棣无奈之余,只能让朱高煦返回北京。

己巳,书谕郡王高煦曰: “闻尔兵行初至清河,从者为雷震死。过居庸,汝幕中釜鸣。皆不祥之徵,不可不谨。即率骑兵三百人还北京。余令武安侯郑亨、武城侯王聪、安平侯李远总之,就驻宣府。”—《明太宗实录卷二十一》

太子朱高炽剧照

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四月初四日,储位之争暂告段落:皇长子朱高炽册为皇太子,皇次子朱高煦封为汉王,皇第三子朱高燧封为赵王。

之国乐安州

据说朱棣曾打算让朱高煦去云南,但是汉王殿下撒泼打滚就是不肯去。朱棣也没有太坚持,可能也是心底里觉得对不起这个儿子。由于朱棣将侍卫上直亲军十七卫之一的天策卫,改为了汉王府护卫,以至于朱高煦时时自比当年的天策上将、唐太宗李世民。

永乐七年(公元1409年)七月,汉王的铁杆支持者:靖难第一功臣、淇国公丘福奉旨率领十万大军北伐,不曾想却在胪朐河(今蒙古境内克鲁伦河)遭遇了一场诡异的失利,最终兵败身死,这可能是压倒朱高煦的最后一根稻草。

淇国公丘福剧照

永乐九年(公元1411年)十一月,皇太子嫡长子朱瞻基被封为皇太孙,意味着汉王已经再无翻身可能。永乐十三年(公元1415年)五月,朱高煦被严令之国青州府。为了逆天改命,汉王殿下豢养了三千死士,打算铤而走险。

此事暴雷之后,永乐皇帝下旨将汉府左、右二护卫改为保安左、右二卫,驻屯于居庸关以北。又将汉王本人禠去衣冠,囚絷之西华门内,亏得太子力保才没有被废为庶人。

皇太子恳为救解,上厉声曰: “吾为尔去蟊贼,尔反欲养患自及耶?”皇太子跪曰: “彼诚无状,宜未必有害臣之心。”上曰: “吾为父,乃不能知子耶?虽尔千万分友爱,彼方以世民自任,而目尔为建成!此可容耶?”不怿而起。—《明太宗实录卷一百八十六》

汉王朱高煦剧照

永乐十五年(公元1417年)三月,一败涂地的朱高煦,不得不前往乐安州就藩。此地被认为属于近畿之地,汉王一旦有变,朝廷大军“可朝发而夕擒也”。据说朱棣还谆谆告诫皇太孙朱瞻基:“周公诛管蔡,圣人所为也”,意思就是周公当年诛杀同胞兄弟管叔,是大义灭亲的圣人所为,以后若是你二叔造反,你也不要犹豫。

乐安州汉王府

汉王府位于乐安城北部,据考证,和开国之初的王府,比如西安秦王府、太原晋王府相比,规模上相差甚远。

永乐二十二年(公元1424年)七月十八日,朱棣在北伐班师途中驾崩。军中秘不发丧,派人连夜赶回北京颁遗诏,由皇太子朱高炽于八月十五日即位称帝。至于汉王殿下,直到九月十二日才得以得以赴京奔丧。

朱高炽剧照

朱高炽的生日在七月二十三日,朱高煦于洪熙元年(公元1425年)上奏,请求在万寿圣节的时候来朝觐见,皇帝还不同意。但是兄弟二人谁也没想到,朱高炽这位仁宗皇帝,会成为明朝历史上唯一没有过过万寿圣节的天子。

丙戌,汉王高煦奏欲于万寿节来朝。赐书答曰:“兄弟至亲,岂不欲朝夕相见?哀恸之中,加以道途暄热,谅非所宜。况宗国藩屏赖贤弟尤重,宜善保爱不必来也。”—《明仁宗实录卷十三》

洪熙元年(公元1425年)五月十二日,朱高炽突然驾崩。此时已经升级为皇太子的朱瞻基,正远在南京。接到密报后,朱瞻基星夜兼程北上,据说还躲过了二叔朱高煦的暗杀,于六月初三日赶到北京即位。

汉王朱高煦剧照

朱高煦和朱瞻基这对叔侄,早在永乐年间便已经互相不对付。比如有一次太子朱高炽、太孙朱瞻基和汉王朱高煦一起拜谒太祖朱元璋孝陵。太子因为身体肥胖行动不便,两个太监扶着他还走得七倒八歪。然而汉王刚开口嘲笑,就被侄子回怼,事见《明史》:

成祖尝命同仁宗谒孝陵。仁宗体肥重,且足疾,两中使掖之行,恒失足。高煦从后言曰: “前人蹉跌,后人知警。”时宣宗为皇太孙,在后应声曰: “更有后人知警也。”高煦回顾失色。—《明史卷一百十八·列传第六诸王三》

七月初一日,汉王派王府护卫指挥康良奉表贺即位。当月十三日,朱高煦又上陈“国利安民四事”。新天子回信时夸赞汉王“忠存宗社,远辱嘉谟”,但在和侍臣闲谈之时却表示“此叔有异心,宜备之”。

朱瞻基剧照

宣德元年(公元1426年)正月元宵佳节,朱高煦派人来京师进献花灯。这本是一件好事,但小小花灯,居然要派近四百人护送,难怪文武大臣都认为这些人是来京打探消息的细作。

有言于上曰: “汉府所遣来者,多是窥覸朝廷之事,特以进献为名。”上曰: “吾惟推诚以待之耳。”—《明宣宗实录卷十三》

雷声大雨点小的叛乱

宣德元年(公元1426年)七月,靖难元勋英国公张辅绑了朱高煦的亲信枚青入宫,称汉王联络自己打算谋反。对此朝廷反应迅速,皇帝将镇守大同的武安侯郑亨、镇守永平的遂安伯陈英调回北京坐镇,然后自己亲率大军南下讨伐汉王。

当年朱棣造反之时,首先扫荡了北平附近的城池、卫所,接着又策反了手握重兵的宁王朱权。而朱高煦明明亲历了靖难战争,却既没有及时攻打济南、青州、德州等重镇,又没有联络关系良好的亲弟弟赵王朱高燧,以及堂弟晋王朱济熿。

朱瞻基剧照

面对着来势汹汹的朝廷大军,久经战阵的朱高煦竟然束手无策。亲信朱恒劝汉王放弃乐安州,率精兵直趋南京,却不被采纳。八月二十日清晨,朝廷大军兵临城下。大炮一轰,城中那些临时征集来的乌合之众立刻乱成一团。

辛巳,昧爽至乐安,驻跸城北。时城中黑气黯黪如死灰,上分命诸将壁其四门。高煦率叛党伪太师王斌等乘城举炮。大军四门神机铳炮垒发,震如雷霆。其城中乌合之众,环聚城堞,顾望股栗。然迫于威虐,不敢引退。从征将士皆争奋,请一鼓拔其城。上念矢石之下,祸及无辜,不听。—《明宣宗实录卷二十》

在胜利者的笔下,失败者总是狼狈而可笑的。八月二十一日汉王出城投降,八月二十二日改乐安州为武定州,八月二十四日大军班师,九月初六日大军回京,朱高煦被幽禁于西安门内。逆党王斌、朱恒、盛坚、侯海、钱巽、钱常等六十余人,孙胜、张杰、杨云等六百四十余人被诛杀,此外宥死充边军者一千五百余人,为民于边者七百二十七人。

汉王朱高煦剧照

结语:如何处置犯错的亲王,《皇明祖训》有着明确规定:“虽有大罪,亦不加刑”。然而汉王的结局是什么呢?明代官方史书只字不提,唯有《明史》给出了含糊的说法:“高煦及诸子相继皆死”。

什么时候死的,为什么会死呢?据明神宗万历十七年(公元1589年)殿试状元,著名的文献考据学家焦竑在其所著的《国朝献征录》记载:是被朱瞻基用铜缸所覆,然后活活烤死。

初庶人被执,锁絷逍遥城。一日上欲往视,左右止之,不听。及至,熟视久之。庶人出不意,伸一足勾上仆地。左右亟扶起,亟命壮士舁铜缸覆之,缸约重三百斤。庶人有力,项负之辄动。积炭缸上如山,然炭逾时火炽铜鎔,庶人死,诸子并死。—《国朝献征录卷二》

至于乐安州的汉王府,战后改为武定州衙。雍正年间升州为府,即为武定府衙。汉王这可笑的谋反,到底是主动所为还是被逼无奈?恐怕只有明宣宗朱瞻基自己知道。

2 阅读:74
楼哥看明史

楼哥看明史

主攻明史,希望能用不同的角度,看不一样的明史